古人艾灸祛寒,現代人艾灸養生,值得學習

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名士兵叫王超,在年輕時得到一位高人指點,傳授給他一套長生之法。王超按照高人教授的方法進行練習,年過九十依然精神飽滿,肌膚腴潤。就是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腹部的關元穴進行艾灸,用艾條施灸千柱。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幾日不吃飯也不感覺飢餓,臍下總是感覺有一團火般的溫暖。土成磚,木成炭,幹年不朽,皆火之力。

可見,艾灸有增強人體元氣的作用。我國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之中記載:艾草有暖宮、溫陽、除溼、通筋活血的功效。

古人艾灸祛寒,現代人艾灸養生,值得學習

艾灸,就是我們經常用到的艾蒿經加工以後製成菸捲一樣的艾條,將艾條點燃之後對穴位進行灸治。艾是種中藥,點燃以後,可以幫助其火熱之性,把藥物溫熱活血之功用傳遞到體內,可以起到溫補助陽的作用。除有直接的助陽作用外,還有溫中散寒、溫腎健脾、溫通經脈、益氣昇陽、回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等多重功效。

現在很多的藥店都可以買到艾條可在家操作。也可到中醫院的針灸科,請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一般常用的是神闕穴。這個穴位,我們聽名字就感覺很不一般,這個闕字,其主要意思是開口、是空隙,也是人體進出口的位置,足可知道這個位置有多重要。艾灸這個地方,可以說把陽氣通過這個途徑直接滲入到體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點燃的艾條,對準肚臍進行燻烤。艾條與肚臍眼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既要使身體有溫熱感,也不能讓艾條灼傷皮膚。時間最好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短了不容易起效,太長容易造成精神疲勞。在肚臍上可以放上ー一片姜(厚度適中),或是一片大蒜片,在姜或蒜片上用針紮上幾個孔,以便於艾條的熱力透進去,同時也可以把薑片或蒜片的溫熱之性散入體內,以求得更好的助陽效果。

古人艾灸祛寒,現代人艾灸養生,值得學習

常言道,“寒從腳下起”,冬天,許多人通常一覺醒來,就感覺自己被窩裡都是寒冷的,加厚被子、放暖水袋也不起作用。而且手腳受涼會引起多種疾病。假如在睡覺之前用熱水泡腳,對手腳冰涼怕冷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再根據中醫養生學說,加點藥材就更好了。艾葉有抗病毒、抗菌、抗過敏和增強兔疫等功能。還能起到祛病驅寒的作用。

艾葉別稱為“艾草”,艾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很早之前,艾葉在老百姓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艾葉的氣味芳香濃烈,南方人端午節用來懸掛於大門上。還有一種氣味非常溫和,可以用來食用。

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脾、肝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定的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殺蟲降溼的功效;艾葉泡腳還能降肝火、祛寒溼。此外,艾葉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有平喘、抗菌、止血、利膽等功效。

古人艾灸祛寒,現代人艾灸養生,值得學習

但是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氣血不足的人,建議在泡腳前喝上一碗大棗桂園湯,以幫助對身體元氣的補充;而陰虛的人若在艾葉泡腳後極容易感覺目眩頭暈,請吃些溫補食物,因為驅除了體內邪火後,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也在不斷加強。

中醫學認為,足部是身體經絡的集中位置。臟腑的病變可以通過經絡相互影響,而通過疏通經絡氣血,能起到好的影響。泡腳對於身體的好處非常大,用艾葉泡腳,又能很好地利用艾葉的藥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