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輔佐劉邦,各顯神通,為何項羽一個也用不好

項羽當年意氣風發,征戰多年未曾有敗,一心帶著部下搞事業,誰人見了項王都俯首稱臣。他身邊更是有謀臣在輔助,陳平和范增都是胸有丘壑,智謀過人的大謀士,為何最後陳平跑了,只留下范增一人獨撐場面?

不僅如此,這僅有的范增項羽也用不來,最後落得個負氣出走,死在半道的下場。對比之下,劉邦手下不僅人才多,還都能駕馭好,平衡好,三個人三條線,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了極致,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輔佐劉邦,各顯神通,為何項羽一個也用不好

劉邦知人善用,良將謀士眾多,鴻門宴後項王手下陳平有意投靠

不像項羽力能扛鼎,劉邦不美不強不慘,身上幾乎沒什麼“吸粉”的優點。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自己做不來的事情,就放手讓專業的人去做。而且作為領導,在決策上他不含糊,他總能在複雜的處境中做出最正確的判斷,並立即執行。


劉邦的這種領導風格,吸引了項羽謀士陳平的注意,陳平早在鴻門宴上就傾心於劉邦。劉邦被軟禁在咸陽城時,苦惱不已,於是向謀士張良求助。張良也手足無措,一時間想不出什麼好主意,於是放手一搏決定去找有意投靠的陳平。陳平和張良一見如故,很是投緣,於是二人唱紅臉白臉,引走范增,救出劉邦。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輔佐劉邦,各顯神通,為何項羽一個也用不好

劉邦困於滎陽,危急之際,陳平想出計策散佈謠言,氣走亞父范增

此後,楚漢戰爭中,劉邦又被困於滎陽,陳平此時已經投奔劉邦。思來想去,陳平決定放出謠言,聲稱亞父范增夥同劉邦要滅了項王,然後再分天下。這個謠言越傳越遠,項羽聽到了風聲。


由此引發了項羽對范增的疑心。項羽這個人我們總說他自負,其實他內心也是怕這怕那,於是他架空了亞父,不讓他參與重大事務,這就導致范增非常生氣。范增是在70歲高齡時,參與了項羽和項梁二人組建的聯盟,項梁戰死以後,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隨著項羽,都這個年紀了,他還有什麼倒戈的必要,不如回家養老了。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輔佐劉邦,各顯神通,為何項羽一個也用不好

范增對項羽的不信任感到生氣,臨走之前對項王說了一句話:“天下事,大部分已經定下來了,項王好自為之。”范增參軍時候已經是古稀之年,經過這幾年征戰,再加上楚漢戰爭爆發,這位年事已高的謀士早已油盡燈枯。范增死於“背疽”(放到現在也不是個大毛病),生前沒能回到彭城。


就這樣,劉邦採取陳平的反間計除掉了項羽手下最有名的謀士范增。范增是主戰派,堅決反對議和,如果早聽他的,劉邦就沒有機會蹦躂那麼久。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輔佐劉邦,各顯神通,為何項羽一個也用不好

良將紀信出謀劃策,使出調虎離山之計


在滎陽戰場上一直處於項強劉弱的局面。 僅憑藉離間計只能引走范增,劉邦還在滎陽城內無法脫身。再拖延時間,劉邦很可能成為項羽的俘虜,因此離間計只能是計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不利的境地中,為什麼劉邦能順利地從滎陽城脫身,毫髮無損?


在正面戰場上,還有其他人幫助劉邦,劉邦才能矇蔽項羽的雙眼,保全自己。陳平使出離間計後,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此人就是紀信。紀信在鴻門宴中就出場過,當時劉邦帶了4個武將去參加鴻門宴,其中就有紀信。紀信見形勢危急,漢王被困於城內,主動上前對劉邦說:“請漢王把你的衣服給我。”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輔佐劉邦,各顯神通,為何項羽一個也用不好

於是,劉邦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他。紀信穿上劉邦的衣服,坐著漢王的車馬化身作“漢王”,出城投降。而另一方面,在他拖延時間的時候,劉邦帶著自己的十幾個從西門偷偷的溜走,逃之夭夭。


劉邦跑了,自然是禍患無窮,他身邊有眾多謀士和將領,等到時機到了一定能崛起稱王。如果有范增在身邊當謀士,項王也不至於落得放走劉邦,自刎烏江的下場。一切都是項羽自己的過錯,有謀士不善用,悔之晚矣。

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輔佐劉邦,各顯神通,為何項羽一個也用不好


項羽憑藉著天生神力和名將後裔的身份,狂妄自大,不相信別人,聽信謠言不相信忠心耿耿的亞父范增。孤立無援是他自食其果,個人的力量終究抵不過一個團隊。劉邦是草民出身,自知身上幾乎沒有優點,於是知人善用相信別人的建議,多次化險為夷。最終,戰勝項王,奪得天下,成為漢高祖。態度決定一切,或許就是這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