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导语:

《饥饿的女儿》以母亲和女儿六六为核心的两代的女性生长环境和女性命运的分析,对母亲形象的建构、寻找父亲的历程与重塑自我的分析,通过身份的困惑、情感的缺失、让六六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从这条寻找生命渊源而确认,将这种成长记忆放入时代历史文化语境,却有着更为复杂、广阔的探讨空间。在回忆与现实的交替中,讲述了一个女孩在身份、生存、命运之间寻找、纠葛、反抗的故事。

谜一样的十八岁,六六出生在重庆长江南岸的贫民区中,母女间感情冷淡而隔膜,父亲对“我”也不像对其他兄妹,“不动怒,也不指责”,因此,六六从小就有了一个解不 开的疑团和阴影:“我是谁?”身份之谜对六六的诱惑开启了她寻找真实身份的旅程。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一、身份的困惑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童年记忆对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成年人的行为动机与其童年隐秘的心理经验密切相关。六六童年成长经历并不愉快,快乐是缺失的,隔绝孤立、冷漠侮辱充斥着她的记忆。她童年时代的创伤记忆来源于对自己私生身份的毫不知情以及被无端卷入多余人的尴尬身份体验。究竟为什么要出生在这个不快乐的世界上,忍受人轻谩和凌辱,这是六六对自我生命的质问怀疑。

一个人的出身会影响他的一生,六六是巨大阴谋中的主角却被设定在圈子外,处在沉默无声中,她想弄清楚为什么人们如此轻视她的真正原因,六六讲述身世之谜的解密史:“我”不知道“我”是谁这个核心问题,是解决记忆中隐藏问题的关键,对于身世的追踪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究竟十八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六六如此关注,十八岁是成年与少年的分水岭,迈过十八岁,代表一个人的成年自由与精神独立。可想而知十八岁对于六六来说是多么重要的转折点,终于在“我”十八岁那天,母亲全盘托出实情。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我”是母亲和另外一个男人生的孩子,是个私生女。十八岁是一个隐喻,预示与昨日生活的决裂和对未来日子的希冀。六六有一个精神孤独的童年,童年记忆里自卑、敏感、孤独等不确定因素造成成年后虹影大胆叛逆、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并成为她日后一路奋斗写作的 精神动力。

她不愿意被动等待命运,身世和自我的双重发现,让她坚定决心要离开家。六六以离家的方式,与世代贫穷痛苦地轮番决斗。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六六想逃离家庭,脱离异样的眼光和卑微的生活,特殊的生活经历、独特的非婚生身份带给她无尽苦难,孤独是一层糖衣,能减少对她的伤害,身世是她隐秘的痛楚,在精神困惑与挣扎中,安抚饥饿的心灵。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二、情感的缺失

六六的成长伴随着伤痛,是个“无家”的孩子,造成六六孤儿心理的主要因素是缺失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爱。六六观察母亲,她的肩膀像骆驼背、鼾声像猪一样、睡觉流口水,女儿眼中的母亲丑陋,六六对母亲态度不好,不亲近,有迹可循。

母亲与自己的心灵隔阂,由来已久,六六的出生是母亲偷情的证据,让母亲对她爱不起来;六六身上流淌着生父的血液、闪烁着那个男人的影子,母亲觉得自己有罪,羞耻感让母亲与女儿保持适当距离。女儿对母亲没有依恋,是长时间内心渴望母爱,却迟迟得不到回报的强烈反差造成的后果。

不仅母亲对六六的态度若即若离,养父对她的态度也很微妙,因为没有血缘关系,父爱大打折扣。虽然“我”出生之后是养父带大,但是养父处处迁就包容六六,这种有隔膜差异的爱,让她陷入无助困境。生父在六六的生命中也是缺失的角色,法院勒令生父在六六成年之 前不许碰面,生父只能通过隐藏在学校门口的人流中 偷偷看她,还被六六怀疑为是强奸犯在盯梢。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生父在六六成年之前,从未进入她的意识,因为六六并不知情 自己的身世,生父对她而言完全是个陌生的存在,正是父亲的缺失导致六六少年时代孤苦、无人陪伴,对爱的渴望让她一直苦苦追寻,直到遇见历史老师。六六与历史老师的爱情,一方面是六六主动追求性爱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她在历史老师身上得到渴望已 久的父爱。最终历史老师在“文革”期间自杀了,六六唯一的爱也断掉了,她又重新回到了生命的原点,回到了无爱残缺的世界。

现实中父亲角色的缺席导致爱的匮 乏,没有父女关系的维系,六六俨然是一个“孤儿”,父亲对六六而言是缺失的人,让她最终得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的悲哀结论。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除了父母,兄弟姐妹更把六六当成异类。大姐把六六去见生父的消息透露给弟弟妹妹,她们把六六围堵起来,审问、教训这种不忠行为。在这个家庭里六六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一方面不断提醒父亲,母亲有私情背叛自己的现实,让母亲背上沉重愧疚的心灵枷锁;另一方面,兄弟姐妹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受人欺毁。甚至在学校里,同学们都远离她。正因为如此,六六比其他孩子更加迫切渴望亲情、渴望友爱,这种渴望让她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失落。

没有父母疼爱,缺少手足之情,六六 孤立无援。尽管在私生女身份揭秘之前,家人对她的态度一贯冷漠,让她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但是痛定思痛后,六六走出自我堕落、放纵的泥沼,告别身世烦扰之忧,重拾信心,踏上多姿的生命旅途。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三、寻找父亲与再塑自我

1.寻父与身份认同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的差别待遇、哥姐的冷漠和流言蜚语在心里埋下了谜团。这个谜团就是关于六六的父亲是谁、六六是谁的问题,由此开启了六六的寻父之旅。六六的养父虽然无微不至地照顾六六,但始终没有给六六疼爱,而生父只是一个尾随自己的陌生男子,从未参与过自己的成长,反而给六六带来了耻辱。

六六无法从两个父亲身上获得半点的关怀,这促使她接近历史老师,并对这个历史老师产生了感情,但其实,六六只是把历史老师当成了一个父亲,对历史老师的追逐,其实也是一个寻父的过程。当她去医院拿掉孩子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对历史老师的感情是因为父爱缺失导致的,她想要的是一个能够给她爱与保护的父亲,恋父过程的失败让六六重新审视了三个父亲对于她的意义。

在父权制背景下,一个孩子唯一的、合法的身份来自于父亲,而“非婚女”的身份给六六带来了耻辱和孤独,也带来了她在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她渴望寻找到一位合法的、具有完美人格的父亲,但在她的寻父之旅中,她所做的所有努力均以失败告终,由此她得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的结论,宣告了父权神话的结束,以此来剥夺父亲的身份特权,从而达到颠覆传统父权的目的。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2.重塑自我

追寻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20 世纪90 年代兴起的女性写作热潮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对身体的书写,通过对身体体验和性欲望等私密性内容的书写,达到颠覆男权父权和张 扬女性主体意识的目的。

在《饥饿的女儿》 中,多处描写到六六对自我身体的探索,这是女性发现自我的过程;除了对身体的探索,更多的是写到六六心里对历史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以及对自我内心欲望的一个剖析。

《饥饿的女儿》展示了少女恋爱的曲折苦涩心情,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心理、生理的变化。虽然少女六六的成长史是在寻父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借助父亲的力量完成了她的成长,而是她在这个追逐与失落的过程中慢慢体验到的。这个发现自我和塑造自我的过程是女性成长的过程,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六六的母亲与小孙的爱情感人肺腑,在饥荒时代,人人自危的时候,小孙出现了,给无论是身体上还 是灵魂上饥饿的母亲带来了新的希望,小孙解救了被生活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个女人、需要疼爱和享受的母亲,而母亲给了从未享受过家庭温暖的小孙足够的关爱,尽管两个人因为道德和责任被迫分开,但两个人却是挂念了彼此一辈子。

这样的男女爱情不再是对男性的批判,而是通过这样的爱情,建立了一种两性和谐相处的可能性。“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男人和女人的社会。我们反对男权的目的不是确立女权,反对男权和提倡女权其终极目的是殊途同归,最终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饥饿的女儿》:在寻父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

结语:

“十八岁”似乎只是一个成长的起点,六六在这一年知道自己的身世,感情被骗,在无奈与彷徨之下选择了出走,而她顿悟直到真正明白自我存在价值的过程,已经是在社会大染缸浸泡多年后的结果了。出走后的岁月里,她的精神被架空,尊严被磨损,颓废萎靡的生活上演了一场“成长破碎”的影像。

通过母亲形象确立了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通过寻找父亲来宣告父亲在身份认同作用上的结束,以及在寻父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塑造自我的经历,揭示了一个女孩“十八岁”时生命新起点的转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