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學習必備方法論

Excel或者說Office作為職場人來說,無疑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在Offcie圈更是有著這樣的工資鄙視鏈:PPT>Excel>Word。先不管這樣的鄙視鏈是否存在,也不管技能本身是否有助於升職加薪,僅憑效率提升,可以解放生產力,讓我有時間做別的事情本身,就值得我們花一些時間去好好學習它。

職場人學習必備方法論

那我們如何開始學習呢?

1 心態準備:抱持成長心態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Dweck在她對於人們如何應對失敗這一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在人群中的比例大概是40%,40%,還有20%左右的人傾向並不明確。固定心智的人相信人的本質特徵(智力、能力等)是相對固定的,人們是誰就是誰,對此我們能夠改變的並不多,有點認命的意思。相反,成長心智的人相信人的本質特徵是可以大幅度改變的。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和經驗的累積促進自身的發展,並顯著的改變自身以及行事的方式。大量的研究表明,心智的不同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於失敗、對於努力的態度,進而影響到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具體看圖片,不展開)

職場人學習必備方法論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Carol S. Dweck)

舉個例子,歡樂頌當中的曲筱綃說:“做生意嘛,無非就是做人和做事,別人能做,我也能做。”所以在做生意這件事上,即便是摔斷了腿、英語不流利、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依舊能夠樂觀,或者說厚臉皮地去拉客戶,這就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樊勝美看著安迪那樣比較常說的則是“你看人家安迪,智商那麼高..….”,然後就是一陣嘆息,自己永遠比不上的感覺,你覺得她會什麼型?

引述這個理論的目的是什麼呢?在學習的過程難免會遇到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要記住的是,只是暫時。抱持成長心態,只要我們花多一點時間,就會離答案更近一點。那是不是說,只要我抱持成長心態就一定會成功呢?當然不是。因為成功還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比如天賦等。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我們花時間去學習,肯定會一點點進步的。不過每個人因為資質,學習方法的不同,在習得技能上耗費的時間肯定不一樣,這個也很自然。不要用固定心智來評估自己,覺得自己就是這麼蠢而學不會,從而放棄。那恐怖真得學不會了。說起來有點像是“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隨緣”。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CAROL DWECK

2.夯實知識自信區

社會心理學裡有一個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叫約哈里窗模型。借鑑此,有人依照知識的自知程度和掌握程度,將其分為四類,知識自信區(你確信自己是會的),知識百度區(你知道自己不會,但是知道該去到哪裡找尋,而且很確定一定能找到,表現在響應速度比較慢),知識隱藏區(你都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實際你確實是知道的),知識盲區(壓根不瞭解,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表現在知識疆界之外,還不知道如何去往)

職場人學習必備方法論

知識分類

瞭解了知識分類之後,我們就該知道我們要學習目標是什麼了。是將知識百度區、知識隱藏區、知識盲區慢慢轉化為知識自信區。道理很簡單,知識百度區的知識調用需要藉助網絡或者第三人,很可能不能及時響應,效率也就會因此大打折扣;而知識隱藏區的知識,因為你很可能自認為是不知道的,很容易因此錯過一些機會,比如說有一個很不錯的內部晉升機會,要求會某一項技能,你自覺不會所以也就沒申請,等到你反應過來其實你會的時候,機會可能已經悄悄溜走了(截止了),不過更常見的是,其實也因為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機會溜走,就更不必說知識盲區了(往往並不需要多大投入,就能獲得諸於“之前真是瞎忙活了,這個簡直好用”之類的感悟)。

3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

無論是學習Excel還是學習其他技能,依照傳統的方式自然沒什麼毛病,但多少成本較高。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進行有效的學習自然是很有必要。關於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學習的觀點很多,這裡主要介紹,陽志平提到這三種分類:

職場人學習必備方法論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

通過資料學習

主要有2種,一種是互聯網上的零散資料,另一種則是正式出版的書本資料(課程資料)。前者比較依賴網絡且檢索資料與整合資料的時間在整個學習中的比例較大,遠遠超出通過書本學習時所佔用的比例。後者,往往更成體系,比網上的零散資料也更有用。(更重要)

通過身邊的人學習

我們都有過深刻的體會,依據資料或者看書學習,往往在一些具體的操作性的方面,因為描述不清導致卡殼很久。這個時候,通過身邊的人(比方說同事)學習,可以直觀形象地學會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學到對方解決問題的思路。所以有人會說,怎麼學最好,就是站在同事背後默默的觀察同事是如何操作(解決這個問題)的。技巧是學不完的,關鍵是學對方處理問題的巧妙之處。

通過網絡社區的關鍵人物學習

不過,身邊的人大概率跟我有著共同的工作背景,時間久了,難免會有感覺視野受限的地方。再者因為利益糾纏、人際關係,很多時候身邊的人不願意把真本事教授於你,遇到事搞不好敷衍塞責,讓人好不痛快。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論壇社區的關鍵人物學習。進入一個具體的領域,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該社區的核心人員。比如在Excelhome的各個版的版主、回帖頻次較高的達人,或者互助QQ群的管理員群主等。(Excelhome:http://www.excelhome.net/)

4 PBL:基於問題的學習(刻意練習)

你一定聽過“一萬小時理論”,雖然這個理論被證實是錯誤的。不過如果能夠讓大眾覺得這是一個可預期的結果並因此奉為圭臬而開始行動,那倒也不是什麼壞事。“一萬小時理論”的本質在於刻意練習,即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

職場人學習必備方法論

刻意練習

必要難度是很關鍵的,如果你只是重複同一個難度係數的練習,即便堅持1000小時,也不過是個熟練的搬磚工。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最近發展區,是前蘇聯語言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來的,是說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儘量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的難度又不至於讓學生覺得太難而輕易放棄掉。(這個概念在現在有一個非常通俗的意義就是舒適區,跳出舒適區,死磕自己,讓自己提高)學習Excel也是一樣,一上來就跟你佈置vba難度的題目,你內心也肯定是拒絕的。老是讓你複製粘貼,你的Excel也不太可能有很大的提高的。

反饋。學Excel或者編程其實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就在於,技能點上的反饋通常都比較顯見和及時,這一點是非常好的,省去了很多等待別人反饋的時間,可以很自在的進行下去。

足夠次數的重複練習是為了消除熟悉度錯覺。很多看起來很簡單的東西,等到自己實際動手時總是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在學習的過程,我通常的建議是先復現再遷移(舉一反三))

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總還是有限的,怎麼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戰機會呢?首先你需要成為你那個小圈子內最厲害的人,這樣自然會有很多機會接觸更多的問題實例。另外,刻意通過小題大作的方式來提高任務的難度,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當我給一個文件改名的時候,思考,如果我有100個文件,我怎麼才能批量改名呢?在實際解決這些問題當中,你會學到更多。

5 是錘子還是起子

互聯網產品圈有一句名言“你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意思是說,當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屁股決定腦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黃金大錘再說,而且往往還頗有成就感,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始終要提醒自己,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有時候快捷鍵比函數更好用,就未必非得寫函數(當然小題大作的時候可以的),甚至有更有效的工具來解決。我們應該換一個態度,把這些習得的技能作為工具箱裡的小工具,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客觀地分析它,然後視具體的情況使用不同的工具。

職場人學習必備方法論

“即便他們是一顆釘子,那也可能是一顆螺絲釘,那這時我們需要的就是一把起子了”。

所以,你準備好起子了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