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同碼”:尋找案例的導航儀

“天同碼”:尋找案例的導航儀


編者按:作者婁教授系第一批購買天同碼典藏版的讀者。這些忠實讀者的存在,是天同碼編者七年如一日、每一個字都認真打磨的原因所在。相信這種努力,會為越來越多的法律人所看到、所認同。天同碼是一種案例整理方法,也是一種案例檢索工具,同時也是權威類案的彙集。在中國司法整體進程大背景下,天同碼希望能從訴訟案件最核心節點即焦點法律問題處理出發,通過化繁為簡、知識串聯方式,實現司法智慧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為最終實現中國司法裁判規則統一、司法公正宏景大業,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天同碼”:尋找案例的導航儀

原載:《檢察日報》2020年2月22日“學術”版

作者:婁愛華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副教授


大陸法系以法律條文為規則載體,英美法系以判例為規則載體。我國屬大陸法系,即使是最高司法機關的指導性案例,也並非裁判依據,只能在說理部分援引。即便如此,在先的裁判,尤其是最高司法機關作出的裁判,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考察最高司法機關作出的裁判,已是洋洋大觀,足讓人望洋興嘆。在計算機時代,藉助電子工具,案例的獲取及分析都有了極大的便利,但即便有電子檢索的助力,案例檢索和閱讀仍非易事:第一,篩選困難,找不到想找的案例和找到的案例過多以致難以使用的情況同時存在;第二,閱讀費勁,評判一個案例,要看基本案情、裁判思路、裁判結果,花很多功夫梳理下來的案例,最終可能毫無用處;第三,閱讀體驗差,在電腦上閱讀案例的感覺並不好,眼花繚亂是常事。


“天同碼”:尋找案例的導航儀


初讀“天同碼”(即《天同碼:中國商事訴訟裁判規則》),編者在案例剪裁方面的用心讓我驚喜。“天同碼”中收錄的案例,都有扼要的“案情簡介”,清晰的“法院認為”,中肯的“實務要點”,準確的“案例索引”,外加醒目的兩級標題及“標籤”。編者的目標在於:“一秒鐘瞭解案例,可看標籤;三秒鐘瞭解案例,看主標題;十秒鐘熟悉案例的裁判規則,閱讀副標題;詳細瞭解案例,全部讀完,也不過三五分鐘。”這省去讀者大量的檢索和閱讀時間。而且每一個案例都以統一的讓人舒適的方式呈現在紙張上,閱讀體驗很好。


如何將梳理好的案例集結成冊,編者也頗費心思。“天同碼”的內容分為民事與商事兩大部分。這裡的民商區分,與其說是與法學理論中的民商區分有對應關係,毋寧說是與實踐中基層法院民一庭和民二庭的受案範圍有對應關係。在民事部分和商事部分,又分別依主題劃分為各卷,在各卷下又分各編,在編之下則以問題為主題進行區分,問題下為相關判例。如此的編排方式,旨在為律師們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對應判例提供方便法門。編者又特別為民事部分和商事部分製作了“目錄卷”和“導航圖”。甚至為便於研究法官裁判風格,還製作了一卷以裁判者為索引的判例目錄。這些工作,無非是為了讀者節省時間,旨在“藉助檢索碼,五秒鐘就可以翻閱到案例的位置。”


“天同碼”:尋找案例的導航儀


法學教學和研究者並非律師,並不掛念一案之勝負。依“天同碼”將同一問題下的案例作整體閱讀,對學者而言可以說是從簡單的條文世界進入了多姿的婆娑世界了。學者容易囿於書齋,但正義畢竟有賴在個案中實現。得益於“天同碼”將判例依問題歸類集中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我都頗有獲益:第一,極容易發現同案或類案的不同判,而法院立場衝突處,正是理論有待澄清處;第二,可以發現法院所面對的新的法律問題,法律條文永遠滯後於實踐,而這也是研究者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三,可以發現法官實際通過裁判完成的造法,這些法律續造,無論是法內續造還是法外續造,都構成規則體系的一部分。此外,基於比較法的視角,我國的立法、理論雖多有不足,但我國的社會發展卻日新月異,很多在比較法上已有解決方案的問題,在我國法上卻缺乏裁判依據,但法官卻必須面對並作出裁決,這些問題如何裁判,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比較法觀察窗口。得益於“天同碼”良好的體例安排,這些通常不宜被發現的問題,被發現的概率會極大地提高。


不知“天同碼”緣何以“碼”命名,“碼”這個字眼實在意味深長。“碼”即英文的“code”,可作“典”和“碼”兩種解釋。在大陸法系,“典”的理解更為普遍,“民法典”即為“civil code”。Code作為碼的用法,在計算機學科使用得更為普遍,有所謂編碼、解碼。在現代語境中,“典”與“碼”都意味著一種簡化法律的努力:“典”意味著抽象化的努力方向,通過抽象概念的運用起到脫離具體語境構建一般規則之效;“碼”意味著通過編碼及解碼的算法,為找法提供便利。對於浩瀚的法律世界而言,“典”的方法相當於建造符合特定比例的模型,而“碼”的方法相當於製作導航儀。美國的“鑰匙碼(Westlaw Key Number)”也是一個便於讀者尋找案例的導航儀。“天同碼”的編者似有效仿並超越美國“鑰匙碼”之意,但“天同碼”和“鑰匙碼”從比較法的角度看有著本質的區別。美國的“鑰匙碼”是不對案例本身做加工的,而是通過標籤的方式讓尋找案例的工作更為高效。“天同碼”卻建立在案例加工的基礎之上,實際上更契合羅馬法以來的大陸法系傳統,在我看來,“天同碼”彙編實則是法律條文與具體判例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已經脫離了具體的判例,為學說提供了素材,它既不同於判例,也不同於學說,其學術意義也正在於此。


簡化法律,至少簡化法律的檢索,是哲人不懈的追求。三百多年前的萊比錫,狂妄少年萊布尼茨的豪言足以震爍古今,“給我幾頁紙,我就可以寫出全部的羅馬法原理”。不知道萊布尼茨如此言說的時候,腦中是否閃過其前輩阿基米德的影像,“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萊布尼茨似未找到法學的支點,但他開啟的二進制及由此衍生的計算機科學,似乎在當代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讓人們躍躍欲試了,欲以此 code(代碼)代替彼 code(法典),實現法典的代碼化(codification of code)。這一願景何時能夠成為現實,仍不得而知,但法律工作者每天面臨的找法難題卻是現實存在的。而法,對於職業法律人來講,不僅僅是立法,還有以法律條文為基點的學說與判例。“天同碼”的初衷在於梳理判例,但其意義顯然又在此之外。


研讀案例是法律人必不可少的進階之路,天同碼全面收集民商領域案例,博大而不失簡潔,深刻而不失便捷。天同碼在不斷得到不同領域內法律人的認可,願天同碼符合更多人的期待,為中國法律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