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北洋海軍軍服

北洋海軍(1912年1928年)


辛玄革命後,各地爭權奪利,軍閥混戰。從1911年到1928年期間,北洋政府內閣先後更換了5次。在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者不斷舉行起義反對北洋政府。他們以廣州為基地,多次建立軍文府,組織北伐軍去驅逐北洋軍閥政府。

1912年,孫中山根據海軍的要求批准改組海軍,並重新任命一批軍官擔任關鍵職務。出任這些職務的人大部分是原清朝的海軍軍官。這種連續性很快就在海軍部的組建中趨於明朗化,新組建的海軍部帶有濃厚的西方特點、是按照薩鎮冰1909年至1910年制定的方針組建起來的。

辛亥革命給艦隊的組織形式帶來了很大變化。傳統的按地理位置劃分的北洋艦隊、南洋艦隊被取消了,取而代之使軍成為統一的、全國性的海軍而不是地方性的海軍。軍分為3個艦隊:第一艦隊負責近海、遠洋作戰,由原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的軍艦組成;第二艦隊,長期駐守長江,負責內河防禦;訓練艦隊,負責訓練艦艇部隊的官兵。

在辛亥革命中轉向民國海軍的艦艇疑數量雖不多,但還不算太陳舊。第一艦隊有4艘巡洋艦"海折"號、"海籌"號、"海容"號和"海琛"號,第二隊主要是內河炮艇。訓練艦隊擁有最新的艦艇。1912年民國接收了由清政府出錢向外國訂購的3艘巡洋艦。

自從民國建立以來,特別是1915年以後,中國海軍的撥款僅夠維持其活命而已。海軍軍費僅為陸軍的4.59%。直至20世紀30年代海軍才添置新的大型軍艦。故海軍的軍人們不惜參與走私等各種不法活動,誰願出錢,他們就帶艦投靠誰。

中華民國成立後,清末建立起來的新式海軍統歸到了五色族下。最大的変化大概就是代表著大清海軍的"龍帽徽"被改成了民國海軍的"五色星幅徽",禮服章上的"龍戲珠"圖案改成了象徵傳國之寶的"鼎",而其他各種海軍制度、服裝、軍銜在民國一直被沿用。從服裝上說變化最大的就是軍銜袖章上美國味十足的"圈"改成了"嘉禾圈",另外原來光禿禿的禮服領子上也加上了會繡的嘉禾,海軍土兵的唯變化是原來無簷帽上"大清XX軍艦"変成了"中華民國XX軍艦"。這幾個字一直到了二戰後,才改為中華民國海軍"。

1912年10月20日臨時大總統公佈《海軍官佐士兵等級表》。其中將海軍的官佐一律分做三等九級:一等官稱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二等官稱校官: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三等官稱尉官,分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以下還有準尉一級。海軍另有輪機系統軍銜,自輪機中將至輪機少尉止,無輪機上將和輪機准尉。海軍中軍醫、造械、造艦各兵種軍官稱為海軍同等官。一等官軍街稱謂為:總監(中將,只有軍醫、造械、造艦三個兵種有總監軍銜)、主監(少將,軍醫、軍需、造械,造艦兵種有主監軍銜)。在軍醫、軍需、造械、造艦、航務等兵種中,二等官以下軍銜稱謂為:大監(土校)、中監(中校)、少監(少校)一等官(上尉)、二等官(中尉)、三等官(少尉):軍樂長,軍土長、輪機軍士長、修械長、看護長、薄記長、船匠長等均等同於少尉軍銜;副軍樂長、副軍士長、副輪機軍士長、副修械長,副看護長、副薄記長,副船匠長等均等同於准尉軍銜。

1914年12月22日北洋政府發佈《海軍陸戰隊服制圖說》。制定了海軍陸戰隊軍銜和軍服。其中規定海軍陸戰隊軍官的最高軍銜為中將。

1918年,海軍部修訂《海軍服裝規則》。增設了"航空佐"無線電佐"等兵種軍銜。


民國時期-北洋海軍軍服


民國時期-北洋海軍軍服


民國時期-北洋海軍軍服

#職業裝專家#山東碧海#北洋海軍軍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