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初學書法的朋友,從碑帖入門是堂堂正路,就具體臨習的方式而言,多是描紅,對臨,總之,先亦步亦趨,找到書法在形式上感覺。但是對於那些已經有深厚書法基礎,甚至是名滿天下的大書法家而言,他們臨習碑帖,在很多時候就讓門外人看的有些迷糊了。心說:這除了內容一樣,神采,姿態都跟原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啊。這是為什麼呢?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首先當然是我們的眼睛沒有透過碑帖外表窺見其藝術根本的能力。一如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其著作《書學捷要》中論述: 學書要識古人用筆,不可徒求形似,若循牆依壁,只尋轍跡,則疵病百出。如歐陽正書,刻勵勁險,碑字偏於長;顏魯公正書,沈厚鬱勃,碑字偏於肥;褚河南深於用筆,字勢似軟弱;李北海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米襄陽奇逸超邁,體勢似疏散;蘇文忠公書,得晉、宋風格,用筆豐而多扁;趙文敏雖摹二王碑刻,頗似張司直。然各家書法,真書與行書不同,碑字與小楷異形,當究其用筆,弗僅摹形似。至於唐人以上碑刻,歷年久遠,擊撻模糊,後人重加刻劃,面目既非,更摹形似,失之遠矣!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其次則是,在書法上取得很大成就是書法大家,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但他們依然會從古碑帖中吸取養分。可他們在臨帖的時候,關注點已經不是原碑帖在字形上的姿態,甚至神韻。就出現了有些著名書家的臨本,在字形,神態上與原貼有很大的差異。有的甚至只是書家為了找尋原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的心神境況。所以,以字形論高下,未免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宋代大書家米芾的《苕溪詩帖》,是米癲的代表作之一,與其《蜀素帖》並稱雙壁,用筆遒勁,。方圓並用,縱橫恣逸,張力十足。為歷代學書人所鍾愛,臨本也很多,小編這裡選取了兩個臨本,供大家賞析。一個是乾隆時大書法家,張照的臨本,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 難怪乾隆經常找他代筆。另一個是和我們這個時代更接近的啟功先生。對於啟功先生,毋庸小編多言。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南唐後主李煜評唐代書家有言: 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拘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麤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獻之俱得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套用這個模式,看看兩位書家的臨本,較之米芾而言,得之幾何,失之幾何呢?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張照臨《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臨帖臨的不像,要麼沒入門,要麼水平太高,看看他們臨的苕溪詩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