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牧歌之境是我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何為正,是重還是輕?

巴門尼德答道:輕者為正,重者為負。

這是作者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開篇所寫,那麼他又是如何描繪書中主人公們的輕與重,靈與肉的呢?

托馬斯的輕與重

托馬斯的輕主要體現在他在情感上所表現出的淺薄道德。這種淺薄集中體現在兩個地方,一是托馬斯對待自己的兒子和父母的態度上。他和前妻離婚之後,由於要見兒子時前妻經常用錢相要挾,他便放棄了對兒子的探視,他的父母也因此和他斷絕關係。

二是托馬斯對待靈與肉的態度上。他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是可以和肉體分離的,雖然他遇到了自己所愛的人,並讓自己陷入了婚姻,但是他依然可以選擇與他的情婦們保持聯繫。

托馬斯的愛情觀也許可以這樣來總結:我只能用我的靈魂去愛你,至於我的肉體它一直是自由的,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束縛。

托馬斯的重則主要表現在他靈魂深處對於特蕾莎無法割捨的愛。他認為特蕾莎是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的孩子,順著河水漂到了他這裡來,於是同情和憐憫讓他產生了愛情和責任。

這份愛讓他一次次的打破自己的原則,讓他與特蕾莎結婚,跟隨著她從蘇黎世回到還處在戰爭中的布拉格,甚至為了不讓她陷入危險而放棄在請願書上簽字。最終他與她一起去了鄉下,成為了她懷裡 的一隻“野兔”。

托馬斯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輕與重在他身上不停的交替出現,他為自己不斷設立原則,然後再將其打破。他反對媚俗,可是又不得不讓自己身陷媚俗,直到他老了,回到鄉下,重歸生活的重心之中,他才得以解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真正的牧歌之境是我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電影劇照托馬斯和特蕾莎

特蕾莎的輕與重

與托馬斯相比,特蕾莎可以說一直是生活在重之中的。在她的心中,靈魂和肉體是不能分割的,隱私是不能被窺視的,愛情是需要忠誠的。可是不管是母親的粗俗還是托馬斯的不忠都在撕扯著她的人生觀,他們的所作所為彷彿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她她所堅持和信仰的都是錯的,是無可救藥的。

於是在母親一次次的挑戰她隱私的底線時,特蕾莎選擇了徹底的離開她,然後來到了托馬斯的身邊。然而托馬斯的不忠又讓她不斷的陷入絕望和痛苦之中,但是此時的特蕾莎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於是她嘗試著像托馬斯一樣選擇了肉體上的出軌。

可以說特蕾莎的這兩次嘗試是她生命中唯有的兩次輕,可是這兩次的選擇都讓她異常痛苦。這種痛苦來自於內心原有的堅持和信仰被打破,於是她變得更加的軟弱。但是萬事皆有兩面,特蕾莎的軟弱有時也是一種武器,因為正是這種軟弱吸引著托馬斯一直呆在她的身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真正的牧歌之境是我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電影劇照特蕾莎

薩比娜的輕

薩比娜是作者筆下一個最特別的存在。在她的字典裡沒有重,只有輕。她的一生都在選擇背叛,背叛親人,背叛愛人,背叛祖國。因為只有背叛,才能讓她毫無負擔的一直往下走去。

薩比娜是托馬斯最欣賞的情人,也是大學教授弗蘭茨的愛人。對托馬斯來說薩比娜不僅是自己的紅顏知己,也是平行空間中的另一個他。但是她卻比他更為灑脫和自由,她不會將任何人變成自己的責任,她的內心和靈魂永遠只屬於她自己。

托馬斯理解並且贊同薩比娜的種種觀念,可是這些觀念於弗蘭茨來說確是他永遠跨不過去的橫溝,儘管他很愛薩比娜,但是他的想法和價值觀都無法融入薩比娜的世界。所以最終當他為了追尋這份愛情而放棄自己原本的婚姻時,薩比娜毫不猶豫的離開了他。

不得不說薩比娜是一個很酷的女孩子,當她選擇背叛時,道德的束縛和良心的譴責從來不會在她的內心發出聲音。她一直生活在自己所選擇的輕當中,可是這份輕也並不如她所預期的那樣帶給她快樂,反而讓她陷入了更深的惶恐和迷茫。她深知背叛終有盡頭,而這份輕也必然會變成她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真正的牧歌之境是我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電影劇照薩比娜

弗蘭茨的重

弗蘭茨的重在於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當中,並用這份想象將自己捆綁了一生。起初因為瑪麗-克洛德曾經威脅他如果被他拋棄她就自殺,弗蘭茨由此大為感動並將她娶了回家。

在接下來漫長的婚姻生活中,他一直想象妻子是和母親一樣的人,她的愛是偉大的,他不能像父親拋棄母親一樣拋棄她,這會使她和母親一樣陷入悲傷的境地無法自拔。

後來他愛上了薩比娜,這讓他更加無法容忍妻子的所作所為,於是他選擇向妻子坦白了一切。而直到此時他才發現妻子竟然一點都不為此傷感,與他印象中的母親形象大相徑庭。

不過也正是從那時起瑪麗-克洛德在他的心中再也沒有任何分量,而他之前對於愛情的種種想象也自然而然地由妻子身上轉移到了薩比娜身上。雖然後來薩比娜選擇了離開,但是在弗蘭茨的想象中薩比娜一直都在默默的注視著他,他的一切行為也都是為了讓她能夠滿意。

於是為了讓心中的薩比娜能夠更好的欣賞自己,弗蘭茨參加了一場充滿了虛偽和媚俗的遊行,不過也正是這場遊行讓他徹底意識到原來真實的世界一直都圍繞著他。在這個世界裡既沒有自己的妻子也沒有情人薩比娜,只有那個默默守護他的女學生。

他決心回到女學生身邊去過真實的生活,可是一場搶劫奪去了他的生命。悲哀的是在臨死前的最後一刻他還是被送到了自己最不願意見到的妻子身邊,他的生命從重中來又回到了重中去,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

弗蘭茨的一生都充滿了諷刺,他從來沒有真正的去理解過身邊的人,他陶醉於自我的想象和媚俗之中,直到臨死前一刻他才幡然醒悟,可是為時已晚,因為他永遠也不會再得到真正的安寧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真正的牧歌之境是我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電影劇照薩比娜和弗蘭茨

卡列寧和米蘭·昆德拉

小說中除了描寫四位主人公之外,還運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敘述了一隻叫做卡列寧的狗。

卡列寧的名字取自於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而這本書正是特蕾莎第一次去見托馬斯時所攜帶的。因此當托馬斯將這條小狗送給特蕾莎時就自然地想到了這個名字。卡列寧也一直跟隨著他們兩個人顛沛流離,直到它在他們懷中死去。

卡列寧鑑證了托馬斯和特蕾莎的分分合合,也鑑證了他們內心的矛盾糾結,直至他們一起來到了溫泉小鎮,生活才得以平靜下來。而也是在這裡它和它的主人們一起找到了心中所向往的牧歌。牧歌是一種真正的田園生活,在這裡他們迴歸了淳樸的大自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戰爭的迫害,獲得了內心的寧靜和滿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真正的牧歌之境是我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電影劇照特蕾莎和卡列寧

書中兩次提到了卡列寧的微笑,我想這微笑既代表著一種平靜,也代表著一種與生活的和解。而這和解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們的,也同樣是作者米蘭·昆德拉的。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二戰時代,他的親人和朋友很多都死在了納粹集中營裡,但是被關在集中營裡的他們並不是因為犯了什麼罪行,而是由於他們與當時佔領自己國家的政黨意見不合而遭到了政治迫害。當然米蘭·昆德拉本人也未能倖免,他的著作都被當局禁止出版,於是他也不得不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國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者在法國生活時所寫,在書本的開篇作者提到,他翻閱書籍時看到了希特勒的幾幅照片,這些照片讓他追憶起了生命的往昔,令他深受觸動。我想這種與希特勒的和解也是他與自己祖國的和解,與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的和解。在經歷了那麼多磨難與是非之後,那種遠離社會喧囂複雜,迴歸本質的真實生活才是作者最深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真正的牧歌之境是我們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作者米蘭·昆德拉

結語

作者運用復調,幽默,反諷的敘事手法將處在戰爭時代的人物和命運加以刻畫。書中的每一小部分都可以組成一個故事,故事的順序被完全打亂,你甚至永遠也不知道下一部分等待你的將是怎樣的情節。戰爭,媚俗,牧歌,哲理在書中交叉出現,或為背景,或為主題。而所有因素的反覆又帶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朦朧感,我想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吧!


七若:80後,寫簡單的文字,做有趣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