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大屏如何重回视线焦点?

近年间,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老牌春晚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再次成为硝烟四起的营销阵地,同时,春晚也正在通过多样的大屏互动形式赢取新一代消费者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表示,将在2020年春晚利用5G、8K、4K和VR等新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公开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7年,央视春晚全国总收视率保持在30%以上,拥有数亿观众的春晚通过广告售卖开启“流量变现”时代。

从1984年春晚第一次迎来了赞助商——济南康巴斯钟表厂,此后赞助、冠名、支持、战略合作等春晚参与方一直处于与时俱进的变化之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春晚主流赞助商以钟表、自行车等“老三样”为主流,基本由康巴斯手表冠名,1985年冠名权被海鸥手表夺走,1994年中华自行车上位;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家电霸屏时代,海尔、美的等家电龙头争夺战火热;进入新世纪,知名酒类品牌、快消产品迅速加入,国窖、五粮液、古井贡酒、洋河梦之蓝、伊利、蒙牛等主流品牌争奇斗艳;现今,互联网与快消品行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除白酒、奶粉、饮料外,淘宝、支付宝、京东、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大零售“耀眼登场”。

不过春晚十多年的广告变现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手机用户对电视严重分流,

人们埋头手机小屏幕,春晚收视率数次下滑……春晚成了一次手机小屏幕与电视大屏幕的正面“硬刚”,特别是2014年、2015年的微信、支付宝、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推出的红包大战,更使春晚收视岌岌可危,转折发生在之后,随着春晚将红包互动引入,大屏与小屏互动的体验使人们看节目抢红包的行为不在冲突,而春晚的收视率也在这种良性互动下回升到30.98%。

此后,春晚也在积极进行“跨屏”转型,布局了CNTV网站、App、微博、微信、短视频和长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春晚与抖音、微博、百度等合作,跨屏成功。2017年春晚跨屏收视率达到31.46%、2018年达到32.5%、2019年则为30.07%(覆盖观众创下新高,直播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海内外收视的观众总规模达11.73亿人,同比增加4200万人)。

春晚用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时间,再次成功触达了用户,实现了屏幕与广告的转型。但不能忽视的是,现在的春晚依旧面临挑战:一方面,跨屏收视率一直在30%左右波动,不再增加;另一方面,仅是触达观众是不够的,每一代用户有不同的娱乐习惯、文化环境和消费行为,春晚想要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还需要具备更加年轻化的策略与方法。

春晚的困境也是当下品牌与企业在投放大屏广告时面对的疑惑。如何通过大屏这一主要承载,丰富广告的互动形式,与内容的灵活度,从而覆盖全渠道的消费者、收获年轻受众的青睐成为大屏广告演变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技术方面是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引入,在场景、内容、跨屏、数据融合方面进行赋能,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营销能力。通过数据体系的打通融合,将进一步推动跨屏幕、跨平台、跨场景多维营销,将大小屏幕、各类终端流量聚集再分配,实现交叉赋能和个性化的组合触达,整合资源、盘活流量,玩转OTT广告投放。如,在场景中实现个性化家庭场景识别与长短视频场景推荐;在内容中实现个性化影音内容推荐与个性化功能转换;在跨屏方面实现多屏终端关联与串联物联网生态;在融合方面实现终端、用户、购物数据等多体系打通赋能OTT洞察营销……通过大数据与AI的技术赋能,全方位直击跨屏、跨媒体、跨场景。

在营销内容方面是对年轻消费者的兴趣点的倾斜。如围绕各大节日和热点事件打造的OTT大屏购物节、营销活动贯穿全年,借助奖励红包、互动游戏、IP营销、任务和金币机制等丰富的交互形式,聚集大屏端流量,提升曝光和转化效益。

在互动形式方面,随着泛娱乐产业高速发展,在线视频市场规模直线增长,应用、游戏、教育等增值性服务持续扩张,为OTT提供了愈加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商业化基础。同时,5G、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为各类服务接入OTT端提供可能性,不断延伸OTT家庭大屏的使用和营销场景。

2020春节将至,春晚与大屏的回归将带来更多关于大屏广告的思考。


春晚大屏如何重回视线焦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