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中的楊二嫂,為什麼那麼不討人喜歡?

一提到魯迅先生的《故鄉》,我們腦子裡就會立馬閃現出一個張揚跋扈、尖酸刻薄的女人形象——楊二嫂。這個女人年輕時因為做豆腐,又因人長得漂亮,被人稱為“豆腐西施”,年老後,又變成了一個“細腳伶仃的圓規”。

少年時的“我”對“豆腐西施”並無好感,二十年後回家,對她的厭惡越發強烈。作為讀者,我們同樣從心裡排斥這個人。楊二嫂為什麼這麼不討人喜歡呢?


《故鄉》中的楊二嫂,為什麼那麼不討人喜歡?

魯迅故里


一、她的外在形象讓人感覺不舒服。

看楊二嫂第一次出現在讀者面前時候的樣子:

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每個讀過《故鄉》的人,腦子裡都會留下一個獨一無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形象。對這個人物,作者不需任何評論,只是這個“圓規”的比方,就讓人過目不忘,同時也讓人心生厭惡。

“凸顴骨,薄嘴唇”的形象已有失厚道,給人以尖利的刺痛感,而“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的細節,更是進一步強化了讀者心中的不適。一個女人,正常情況下,兩手會自然下垂,兩腳會自然站立,楊二嫂非常自然地把雙手“搭在髀間”,感覺像和人吵架,她張著的兩腳,與“搭在髀間”的雙手上下配合呼應,有一種凌厲的氣勢,給人一種壓迫感。

更有韻味的是“細腳伶仃的圓規”的聯想,外表上與楊二嫂極瘦又兩腳張開的形象真是貼合到了極致,而內在裡,圓規作為一種數學裡常用的工具,其計算功能和楊二嫂喜歡算計的心裡有著驚人的一致。這樣的比喻不著一字褒貶,而讀者心中自有是非定論。


《故鄉》中的楊二嫂,為什麼那麼不討人喜歡?

魯迅畫像


有人會說,楊二嫂這時已經五十歲上下的年紀了,年輕時人家還挺漂亮的。

能被人稱為“豆腐西施”,想來楊二嫂年輕時相貌不錯,看接下來作者的回憶:

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麼高,嘴唇也沒有這麼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孩子的眼睛往往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哪怕人人都稱她“豆腐西施”,在一個孩子的眼裡,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擦著白粉”這個有點不太自然的形象,和漂亮沒有絲毫關係。而接下去作者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表述,其中蘊含的好惡明眼人一看便知:

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故鄉》中的楊二嫂,為什麼那麼不討人喜歡?

魯迅


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深刻筆力,這一句“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藏著多少未明說的內涵,讀者就去自行腦補吧。更有甚者,在人們心裡,西施是一個美麗的形象,這個形象和“豆腐”組合在一起產生的怪異感,大大地衝淡了其美感。

不論楊二嫂是年輕還是年老,從其外在形象上留給讀者的感覺來說,都和美搭不上邊。

二、她的言談舉止讓人心裡不舒服。

我們說“人不可貌相”,如果說僅憑外貌來判斷一個人有失公允的話,那麼,其言談舉止則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本質來。

首先來看楊二嫂的言。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故鄉》中的楊二嫂,為什麼那麼不討人喜歡?

魯迅木刻圖像


“我”和宏兒正在閒聊,“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這劈空而來的“尖利的怪聲”,直刺人的耳膜,而“大叫”的肆無忌憚,則讓人從心底裡排斥。

不得不說,魯迅先生手中真是有如椽巨筆,未見其人,但聞其聲,已讓人心裡生出無限厭惡來。只是,這還不夠。當我沒能及時認出來者是誰時,來人適時地撂出了第二句話:

“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

言外之意就是,你這人怎麼這麼忘恩負義,連抱過你的人都能忘記。所以,我錯愕的反應讓她抓住了把柄,“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這“鄙夷的神色”,這“嗤笑”“冷笑”,閃著道道寒光,讓人心裡極不是滋味。而那“貴人眼高”的諷刺,則有種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


《故鄉》中的楊二嫂,為什麼那麼不討人喜歡?

魯迅


楊二嫂每天來我家,無非是想拿點東西,佔點便宜,她所有談話的重心無非就是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沒有用,而對她來說是急需,且看先生用怎樣的生花妙筆來寫這一幕: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她“憤憤的迴轉身”,滿以為她就要走了,轉身的同時“一面絮絮的說”,則寫出了她的不甘心,因為沒佔到便宜,所以,她就只“慢慢向外走”,目的就是找到機會拿東西啊,所以,她終於找到了可以順手牽走的東西了,就“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這一個把“手套塞在褲腰裡”的動作,既逼真,又下流,那副無賴的嘴臉,真是惟妙惟肖。

更秒的是,直接描寫完了之後,還不忘了最後再用間接描寫補上一刀,在返回的行程中,通過母親的口交代了楊二嫂近段時間的做法:


《故鄉》中的楊二嫂,為什麼那麼不討人喜歡?

魯迅


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裡,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裡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裡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麼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五十歲上下的小腳女人,為著一個不值多少錢的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這場景,無論過了多長時間,都讓人難以忘懷。

楊二嫂的日子過得並不好,但是,魯迅先生並沒有因此給這個人物多少同情,反倒是用心寫出了她的市儈、冷漠和無情,無論是從她的外貌神態,還是她的言談舉止,無一不透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厭惡。

這就是先生,只需通過一個小小的人物形象,便把當時的百姓窮困潦倒的生活現狀,冷漠的世態人情揭示了出來。細究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要揭示的是那個時代,那個雖然改朝換代,但百姓日子並沒有任何好轉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