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控制型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1

最近和同事们聊天,经常聊到孩子家庭教育的问题,聊得越多,越发现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家庭对此都或多或少存在苦恼和困惑的现象。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有的抱怨孩子叛逆,有的抱怨与孩子有代沟,还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的问题甚是痛苦,网上关于这方面的段子也是层出不穷。

当然了更严重是现在的孩子承受压力能力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精神问题。网络经常报道学生自杀事件,到底是谁的问题呢,说到底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不做控制型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


对于我们生活中孩子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我们把焦点放到了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爱哭,孩子不爱学习,孩子爱打架,孩子不爱说话,孩子叛逆,孩子不好好吃饭等等,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孩子的问题,孩子这不好那不好,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问题的关键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没有问题吗?

事实上,如果把孩子表现出的这些问题归结为家庭教育问题的话,那么起到关键作用的应该是父母。出现了问题,父母总是习惯性的说孩子这样不听话那样不好,却很少从自己的角度去反思问题。

有几个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经常反思这样的问题:“我做的对吗?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我有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的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我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有没有问题?”生活中的父母对孩子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观点都是正确的,过于关注孩子的问题,而很少自我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问题。

2

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那为什么父母遇到孩子教育问题很少反思自己呢,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父母自身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我是父母就得听我的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自己作为成年人什么都是正确的,因此孩子必须要完全听父母的。

首先,父母说的并不见得都对,只是父母认为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都对的。这种思维定式很多家长都存在,也直接影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孩子的对错,有时候并不合适。

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小男孩两岁多一点,上回出去外面餐馆吃饭,没十分钟就死活不在座位上待着了。开始我们总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吃个饭不好好在座位上坐着总想往外跑。父母认为这是孩子不对。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两岁多的男孩,怎么可能在人多又热的餐馆能够安安静静的待上半小时呢,最多十五分钟就不错了,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小孩子爱玩,不愿安静的坐着是十分正常的事。出来吃饭这件事,父母本身就要实现事先做好心理准备,而不能说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吃饭。

凡是都从父母自己角度出发,很少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和命令他们不去哭闹,而是去了解孩子内心里为什么产生了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有什么想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去引导他们表达。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更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打你是为你好,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些父母认老理儿,孩子不听话闹情绪总爱打孩子,相信过去的那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实上,通过打孩子来教育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时代不同,孩子所处的环境也不同了,那么教育方式和理念也要随之改变。

打孩子其实对孩子成长和学习危害挺大的。不仅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不良影响,还对其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老挨打的孩子学习成绩总体表现会比较差。研究证明,孩子在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好,接受能力也最强。因此我们要提倡温和的教育和尊重教育。

研究人员还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比普通的同龄人更具有暴力和犯罪倾向。而在这些孩子成年之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或者出现不合群,也更容易对配偶使用暴力,甚至经济收入和事业层次都更低。这些都是打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

凯瑟琳•沃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去思考:“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从你的建议,还是出于对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呢?”

只要听话,什么都答应你

父母在这方面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现为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只要耍脾气,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种表现为为了使孩子听话,贿赂孩子,爱用奖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听话。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不对。过于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弱,一旦走入复杂的社会或经历挫折就会很脆弱。而用奖励或叫贿赂的方式叫孩子做正确的事也有问题,首先会产生依赖,没有奖励就不会去做,久而久之,父母就得不断加大力度或频次去奖励和贿赂,形成负反馈循环。有研究表明,生活中有70%左右的父母爱使用这种手段。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为了让孩子听话不哭闹,用看手机或看电视的方式奖励或贿赂,为了让孩子好好做完作业,用金钱奖励其按时完成,等等。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父母总是习惯使用奖励或贿赂的方法,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3

针对家庭教育问题,许多父母感到很迷茫,对孩子是严厉了不行,放松了也不行,给的压力大了不行,没有压力也不行。有时候知道有什么问题,但是如何解决根本没有一点思路,问身边的人吧,也是各有高见,说的都很有道理,但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更对,哪个更好,回过头来还是迷茫。

说一千道一万,但终归我们还是得想办法如何去应对。下面简单说一说我的一点体会。

当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而解决一个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寻找突破口。而打破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改变,那又该如何改变呢?

首要的就是,改变要从父母开始

当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不能说让孩子先改变。这个要求对孩子就太高、太难了。并且孩子很难像成年人一样反思自己,从内心里开始改变,因为他们在心智和认知上还达不到这个能力。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和关键,因此,改变就是要从父母开始。一旦父母开始改变了,问题就会简单多了,最起码是一个好的开端。

公司同事最近也开始关注家庭教育问题了,平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孩子交流、沟通。最近还看起这方面的书籍,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开始尝试改变。边看书边实践,慢慢的发现自己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时常用大喊的方式对待闹情绪的孩子,结果只会闹的更严重。现在每当孩子再闹情绪的时候,她首先确保自己不再爆发,而是平心静气地和孩子沟通,而且开始尝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的情绪给予更多的理解,对孩子的感受给予更多的尊重,效果就比以前好很多。

如果父母从来不反思,不改变,就很难改变你和孩子之间的各种教育问题。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孩子先改变,那么我们父母就应该先改变。我们不能总是抱怨孩子,自己却不改变。

改变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


不做控制型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

哪一个父母也不是天生的家庭教育专家,当你有了孩子之后,我们都是家庭教育的新手,我们不会有什么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当我们遇到了家庭教育问题的时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固守原有的思维模式不去改变,不去成长。

所以我想说的是,只要我们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我们就会不断的去学习。不懂,没有经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很多优秀的书籍能够给你带来指导和帮助,只需你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应用并反馈,不断完善就行了。

其实孩子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很多不同之处,每个孩子的性格也不尽相同,做父母的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帮助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改变的方向——做一个情感引导型父母


不做控制型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情感引导型父母


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将父母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控制型父母,这样的父母更关注孩子的行为;一种是放任型父母,就是放任孩子的行为,无所作为;第三种就是情感引导型父母,他们会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学会在成年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

情感引导型父母不再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沟通和解决问题。尊重孩子的感受,关心孩子的情绪,抓住每一个与孩子一起共同解决问题的瞬间,越是孩子闹情绪的时候,越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好时候。

开始做一个情感引导型父母吧!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中总结到: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教会孩子自己如何思考比告诉他怎么做更重要


不做控制型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会孩子如何思考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比较差,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问题。

现在的父母习惯帮助孩子去做各种事,而不是引导他自己思考怎么做,遇到问题父母只会说这么做对还是不对,而不是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对还是不对。你帮助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差,你越是直接告诉孩子对错,孩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就越差。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功课。不是父母教孩子思考什么或做什么,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从而让他们能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

4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也是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遇到孩子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度紧张和焦虑,也不能什么都无所谓。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并不难,就是从自己开始改变,与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