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雙核”發展中的蕪湖:“第三城”緊追,與合肥差距拉大

2019年安徽經濟成績單已經放榜。除了關注數據本身,各市經濟實力的變化也引發了人們對未來安徽經濟格局重構的猜想。

備受關注的“第三城”競爭依舊激烈,“黑馬”滁州不僅一躍從第五站上了第三名,還將與“老二”蕪湖的差距縮小到了709.16億元。

作為安徽發展的雙子星,合肥和蕪湖一直都是省內兩張重要名片。但在強省會的現實背景下,合肥一騎絕塵,與蕪湖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前方是望塵莫及的合肥,身後則是在2019年跑出全省GDP增速第一的滁州,雙核之一的蕪湖還能否守住現有的位次,延續往日的輝煌?

安徽“双核”发展中的芜湖:“第三城”紧追,与合肥差距拉大

蕪湖十里江灣 蕪湖新聞網 圖

轉型升級較慢,新興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蕪湖地處長江中下游,接壤長三角,交通優勢明顯,天然的長江黃金水道也成就了蕪湖港。作為長江水運的第五大港,蕪湖港也是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集裝箱中轉港,還是國家一類口岸。此外,蕪湖還擁有奇瑞、海螺等諸多知名的經濟實體,在安徽省的地位舉足輕重。

2008年,蕪湖經濟總量超越安慶,首次躍居全省第二,併成功將這一名次保持至今。

根據前不久發佈的2019年經濟數據,去年蕪湖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8.26億元,同比增長8.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

雖然總量還是全省第二名,但新晉“探花”滁州還是以9.7%的增速向多年穩居老二的蕪湖宣告了自身實力的不俗。

2月25日,蕪湖市統計局發佈《2019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指出了蕪湖經濟發展存在的三大問題。

首先是轉型發展的任務依然較重。2019年蕪湖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速比全省低0.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比重在全省排第8位。2019年蕪湖市服務業增長7.1%,增速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比全省低0.6個百分點。

此外,蕪湖市統計局指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仍較困難。去年12月末,全市188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生產下降企業達650家,佔全部企業數的34.6%。196家企業12月份當月產值數據為0元,比11月末增加23家,佔比達10.4%。

第三大問題是新開工大項目帶動不足。2019年蕪湖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61個,同比減少153個,計劃總投資下降22.8%,完成投資下降28.4%。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70個,同比減少19個,計劃總投資下降13.4%,完成投資下降14.1%。10億元以上項目27個,同比減少8個,計劃總投資下降10.3%,完成投資下降10.2%。

上述問題是蕪湖在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的結構性短板。2019年3月發佈的《中共蕪湖市委關於十屆省委第五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透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較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快”的問題此前已經引起了安徽省委巡視組的關注。

蕪湖的“尷尬”:與合肥差距逐年拉大

蕪湖是皖江城市帶上的一顆明珠,也是長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成員城市,同時又是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而作為省會的合肥,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從建國之初的小縣城變成了如今的大都市。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貿中心,全國首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強省會”戰略下,合肥開始強勢崛起。

安徽“双核”发展中的芜湖:“第三城”紧追,与合肥差距拉大

2019年合肥、蕪湖兩市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澎湃新聞記者楊喆 製表

澎湃新聞根據安徽省統計局發佈的《安徽統計年鑑》整理出10年間合肥、蕪湖兩地經濟總量和常住人口變化的情況。通過圖表可見,2010到2019年的10年間,無論是常住人口還是GDP,合肥一直領先蕪湖,且差距還在逐年拉大。

2019年,合肥的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9409.4億元,距離踏入萬億俱樂部僅一步之遙,這個數值比蕪湖高出了5791.14億元,是蕪湖的兩倍多。10年前,合肥與蕪湖GDP的差距還只有1592.98億元。

具體經濟指標方面,2019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比重比蕪湖高18.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速合肥比蕪湖高0.7個百分點;2019年合肥工業用電量增幅和實績均高於蕪湖;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合肥為3234.5億元,遠高於蕪湖的1149.6億元;財政收入合肥是蕪湖的2.3倍;進出口總額合肥是蕪湖的3.7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合肥要領先蕪湖3340元。

作為安徽第二大城市,蕪湖沒有擁有與之相匹配的人口和城區面積。

安徽“双核”发展中的芜湖:“第三城”紧追,与合肥差距拉大

近10年來,合肥、蕪湖兩市GDP、常住人口差距呈現逐年擴大趨勢。澎湃新聞記者 楊喆 製圖(注:2019年蕪湖市常住人口數據暫未發佈)

人口增長緩慢也是影響蕪湖發展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2018年合肥常住人口達808.74萬,而蕪湖只有374.82萬,相差433.92萬。2014-2018的五年間,合肥常住人口增加了39.14萬,同期蕪湖增加的人口僅為合肥增量的三分之一。澎湃新聞記者查詢《蕪湖統計年鑑》發現,同樣是這五年裡,蕪湖每年的人口機械增長值都是負數。

人口增長緩慢,房地產市場也難以維繫繁榮。根據蕪湖市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9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8%,速度較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2018年同期分別回落1.7、2.2、6.0和9.6個百分點,佔全市投資比重28.7%,同比降低3.3個百分點。2019年,蕪湖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499.7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8.7%,速度較2018年同期回落40.0個百分點。

雖然經濟總量多年穩居全省第二,但在“三分巢湖”之前,蕪湖市區面積只有72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小,空間狹長,城建用地吃緊。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首先就要解決城市規模問題。2011年巢湖市拆分,原屬巢湖市的無為縣、和縣的沈巷鎮劃歸蕪湖管轄,為蕪湖提供了縱深發展的空間,蕪湖也終於從一個臨江的帶狀城市,變身為跨江組團式發展的城市。

為提升城市化水平,繼續為城市發展爭取空間,蕪湖一直在積極推動縣以上行政區劃調整。2019年2月15日,蕪湖市政府網站披露,“根據民政部審核意見,補充完善了無為縣撤縣設市、蕪湖縣和繁昌縣撤縣設區行政區劃調整有關論證評估、數據和說明、徵求和聽取群眾意見等申報材料。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已經民政部研究通過後呈報國務院審批。”2019年底,無為撤縣設市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安徽省的第九個縣級市。

在交通方面,兩座城市的差距同樣明顯。2008年4月18日,合寧高鐵開通運營,安徽進入高鐵時代。根據國家發改委《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合肥被定位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在“八縱八橫”的時代,合肥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鐵網絡,通達能力大幅提高。

合肥迎來高鐵整整7年後,高鐵列車才緩緩駛進了蕪湖。目前,蕪湖站也僅接入了寧安高鐵一條高速線路。

蕪湖同時處於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中,但現狀是蕪湖“親南京,遠合肥”。一個“尷尬”的現實或許可以佐證:合肥、蕪湖這兩座省內雙核城市之間至今仍沒有高鐵通達。而從蕪湖站乘高鐵到南京南站最快只需38分鐘。

半小時的路程,30元出頭的單程票價,讓“雙城生活”變成了現實。高鐵縮短的時空距離也放大了南京在就業、醫療、商業等方面對蕪湖的虹吸作用。

因為距離的原因,蕪湖人飛機出行的跳板地往往也不是合肥新橋機場,而80多公里外的南京祿口機場。

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兩座雙核城市的發展水平也不均衡。合肥是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擁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和眾多省屬高校、一般本專科院校。澎湃新聞記者查閱教育部公佈的2019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在安徽全省12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合肥獨佔了55所,蕪湖僅有10所。與合肥相比,蕪湖的高校不僅數量上不佔優勢,實力上更是差距甚遠。

安徽“双核”发展中的芜湖:“第三城”紧追,与合肥差距拉大

合肥天鵝湖 合肥日報 圖

“黑馬”滁州逆襲,發展緊追蕪湖

1年增加1107.3 億元,增速達9.7%。2019年安徽經濟成績單上殺出了一匹黑馬,2018年位列全省經濟總量第五名的滁州憑藉2909.1億元的GDP總量衝到了第三,坐上了安徽“第三城”的交椅。

傲人數據的背後,是滁州從2016年便喊出“衝刺全省第三”的決心,更是這座城市在融入南京都市圈和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的積極作為。

因為地緣上的優勢,滁州把對接南京江北新區作為參與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最現實的途徑,通過打造蘇滁產業園、滁州高教科創城、滁州經開區原創科技城、來安汊河水岸科技新城,積極呼應江北新區建設。

滁州還組織開展了“對接大江北、建設新滁州”的討論,在全市上下凝聚共識,提出與南京江北新區實現全面對接、無縫對接、等高對接,推進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

據《滁州日報》報道,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認為,2019年滁州厚植了兩大基礎,一是項目基礎,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產業類項目加快推進,一是幹部基礎,幹部幹事創業的勁頭和精氣神足。

在GDP之外,2019年滁州市的一系列經濟指標同樣亮眼,2019年滁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居全省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4.7%,高於全省5.5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7%,高於全省2.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位,較2018年同期前移4位;財政收入357.1億元,同比增長10.1%,高於全省3.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位,較上2018年同期前移3位;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6%,高於全省0.5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

在滁州交出的答卷上,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大突破。這正是目前影響蕪湖發展並急需破解的難題。

據滁州市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9年,滁州高新、戰新產業取得較快增長。全市高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高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5個百分點,高於上年同期0.8個百分點。戰新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3.2%,高於全省戰新增速8.3個百分點,戰新產業產值佔比達33.3%。全市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居全省第1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42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量居全省第3位。

作為原先的“農業大市”,滁州近年來的產業結構也得到了持續優化。到2019年,滁州一產佔比已不足10%,二、三產業發展迅猛,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6:49.1:42.3。

2018年,全省排名第五的滁州GDP與蕪湖相差1476.78億元。到了2019年滁州不僅以2909.1億元的經濟總量超越了阜陽、安慶、馬鞍山,躋身全省第三,還將原先的第三名與蕪湖的1360億元差距縮小到了709.16億元。

舉全省之力發展合肥的現實背景下,省內的優勢資源往往更傾向於省會。但滁州的經驗證明,非省會城市也可以通過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的奮力爭先,尋求自身跨越式發展之路。通過產業集聚、項目拉動,原本優勢並不明顯的滁州跑出了令人驚歎的發展新速度。

“對標經濟總量站穩全省第三要求,能快則快、能超則超,奮力爭先進位。”2020年滁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再度顯現了“黑馬”的雄心。

雙核發展,“蕪”你不可

蕪湖是長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成員城市,還是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是它多年來屹立安徽經濟“第二城”背後雄厚的實力。

未來,跨江發展還大有可為,向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也充滿機遇。今年初發布的《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中,再次提出要強化合肥、蕪湖兩城“雙核”要素集聚力。蕪湖市政協專題調研組也建議,蕪湖要努力打造安徽第二增長極,形成合肥、蕪湖雙星閃耀,以點帶線、以線帶面,輻射全省。

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打造新興產業也被蕪湖市委擺在了突出位置。《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蕪湖實施方案方案》提出,蕪湖將努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產業創新中心。參與搭建G60科創走廊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平臺、G60科創走廊產業集群重大項目建設、制定G60科創走廊工業園區對接總體方案。推動硬X射線、先進光源、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蕪湖佈局。並在人工智能、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佈置一批重大戰略項目和基礎工程,推動專項成果應用。

作為長三角地區新興的旅遊城市,2013年蕪湖明確提出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歡樂城市”的目標,加快推進旅遊與文化、科技、工業、農村、商業深度融合發展。如今,蕪湖著力打造的主題樂園集群和鄉村旅遊也吸引了長三角和全國各地的遊客。

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公佈的數據,2018年蕪湖共接待國內外各類遊客5749.11萬人次,其中國內遊客5699.54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728.01億元,旅遊外匯收入31312.74萬美元。

融入長三角,就必須實現域內城市間的互聯互通。蕪湖將提升在交通建設能力方面的不足。據《蕪湖日報》報道,蕪湖將全面摸排、打通市內高速公路、國省幹線、縣鄉公路、市政道路等城際“斷頭路”,加快多條高速擴容改造建設。

商合杭高鐵開通後,蕪湖城區會結束與合肥不通高鐵的歷史。蕪湖將全方位接入國家高鐵“八縱八橫”主幹網,境內會形成普鐵和高鐵的“雙十字交叉”。

而規劃目標為皖江區域中心機場、國內一流支線機場的蕪宣機場也將於今年底開通運營。

追趕者步步逼近,遙遙領先的合肥眼看就要站上發展的新臺階。此時的蕪湖將更加增強憂患意識,在繼續追趕合肥的同時,突破發展瓶頸、穩固現有的經濟地位。

對於跨級站上“第三城”的滁州,是否會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延續甚至超越現有的成績?穩定多年的安徽城市經濟格局還會不會有新的變化?毫無疑問,接下來安徽的城市發展將更加令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