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她卻能織成布,還被後世尊為布業始祖

公元9世紀的一位阿拉伯的旅行家蘇萊曼,在他的《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現今北京看到的棉花,還是種在花園用來觀賞的,或許在那個時候,人們恐怕還沒意識到棉花可以用來織布?

這本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她卻能織成布,還被後世尊為布業始祖

當時的誰也不曾想到,這種“觀賞花”竟然在後世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織布原料之一。看著那些裂開的花朵,蓬鬆的棉絮,我不禁又想,究竟誰是把棉紡織技術發揚光大的呢?

這本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她卻能織成布,還被後世尊為布業始祖

她就是黃道婆,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她是一個身世清苦但為人堅強、勤學上進的人,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白天她下地幹活,晚上她紡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難摧殘著她,也磨鍊了她。有一次,黃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頓毒打後,又被關在柴房不準吃飯,也不準睡覺。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出去另尋生路。半夜,她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來,躲在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後來就隨船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在封建社會,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這本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她卻能織成布,還被後世尊為布業始祖

當時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飾、鞍塔聞名內外,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漢黎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浙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但是,黃道婆始終懷念自己的故鄉。

這本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她卻能織成布,還被後世尊為布業始祖

約1295年,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她回來後,就致力於改革家鄉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她根據自己幾十年的經驗,融合漢黎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並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織造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一邊教家鄉婦女棉紡織技術,一邊又著手改革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這種新式紡車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帶很快地推廣開來。

這本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她卻能織成布,還被後世尊為布業始祖

黃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紡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豔如畫。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地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很快淞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久而不衰。

這本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她卻能織成布,還被後世尊為布業始祖

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在那個封建禮教強力束縛下的時代,她沒有因為社會的不公平而放棄自己,反而尋求真正的自我,她也是一個無私的人,將自己的所學所得公之於眾,造福社會。總之,一個有奉獻精神的人是值得我們後世記得的,她被稱為布業始祖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