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彩虹橋”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知識改變命運:“彩虹橋”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新華社天津12月5日電(記者李鯤、慄雅婷)20歲的宋相朋夾著課本匆匆走在鋪滿落葉的校園裡,這天的“電子商務概論”是他最喜歡的一門課。宋相朋一邊通過視頻聽課,一邊在書上勾勾畫畫。過去,宋相朋曾因家庭貧困中斷學業。

宋相朋來自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在過去的幾年裡他做過物業客服,賣過POS機,還做過駕校教練。但由於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工作讓他感覺很吃力。

“家裡幾代人,種地、出來打零工,但始終沒有擺脫貧困。”2018年7月,宋相朋從縣裡的共青團組織得知了“彩虹橋人才計劃”。“聽說不用交學費,有書讀,還幫忙找工作,我就報名了。”2018年9月,離開校園很多年的宋相朋來到了天津,重返校園。

在中國,對抗貧困代際傳遞,“知識改變命運”是普遍接受的理念,更是國家、社會、個人努力的方向,“彩虹橋人才計劃”正是誕生於這種理念之下。

“彩虹橋人才計劃”是由南開大學現代遠程教育學院、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所屬《農家書屋》雜誌社共同發起的教育扶貧項目,主要在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選拔17至20週歲的青年接受遠程高等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和社會實踐培養,畢業生將獲得大專文憑。

“我什麼都沒有帶,兩手空空就來上學了。”今年19歲的成嬌鳳來自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去年9月入學至今,她除了書本費和宿舍的水電費以外,沒交過任何費用。

在家排行老二的她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由於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嬌鳳每月還可以從學校領取200元補助。

然而,“彩虹橋”最吸引成嬌鳳的是它“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的培養模式。

今年春天,入學半年的成嬌鳳就參加了第一次社會實踐——去羅技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的裝配線體驗組裝鼠標。“這是我第一份工作,撐過那兩個月我覺得自己很厲害。”她說,社會實踐兩個月後,又回到學校繼續學習。

彩虹橋人才計劃項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唐伍成說,採取“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是落實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實踐。

據介紹,“彩虹橋人才計劃”每學習幾個月便有一次外出實踐的機會。學校幫學生聯繫好社會實踐單位,學生可以在每次學校安排的單位裡自由選擇應聘,社會實踐單位會給學生髮放實踐津貼。

今年21歲的孫擴原本性格內向,他的第一次社會實踐是去民生銀行做客服,每天要呼出300-400個電話,通話量在3.8小時左右。“課程上的學習再加上社會實踐中的鍛鍊,我現在一點都不恐懼和陌生人交流了。”孫擴說。

唐伍成說,“彩虹橋人才計劃”重在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在課程設置方面,除了學歷教育的網絡課程之外,“彩虹橋人才計劃”還專門設置了演講與口才、公關禮儀、商業策劃等課程,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彩虹橋人才計劃”2018年開始實施,截至今年9月,共有994人報名,其中符合入學要求並通過入學考試的有214名,他們來自18個省份的貧困地區,涵蓋10個民族,62.6%的學生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教育扶貧要‘扶志、扶智、扶技’。”南開大學現代遠程教育學院李憲祥主任表示,最根本的目的是用教育幫助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

宋相朋說,通過“彩虹橋”,他找到了通向未來和希望的一座“橋”。在民生銀行的實踐,讓他對電子商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新的目標。“我原以為自己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選擇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但現在我才知道我能做很多,未來我最想做的是外貿。”

唐伍成介紹道,不僅是社會實踐,在畢業前還會統一開展就業輔導,一對一地為學生安置就業,並跟蹤學生就業後6個月以內的情況,對就業不理想者再次進行就業推薦。

“希望同學們立志做有遠大理想抱負、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通過‘彩虹橋人才計劃’,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全國政協常委、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許京軍在今年9月“彩虹橋人才計劃”開學典禮上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