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首宋诗描绘的居然是汉朝社会现象

出人意料!“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首宋诗描绘的居然是汉朝社会现象

宋真宗赵恒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自懵懂起就被父母念叨,到上学时,更是成为老师的口头禅。说起来,这首诗的出身还挺复杂。一说相传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劝文》,原文是

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

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说是出自赵恒《励学篇》,原文是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出自那首诗姑且不论,有两点是毫无疑问的,一是这句诗是写在宋朝,二是这表达了可以从读书中谋求荣华富贵的生活。实际上,“书中自有黄金屋”反映的社会现实最贴切的不是宋朝,反而是汉朝。原因是什么呢?

这要从汉代的选举制度说起。汉代选举,到后来大体是必须先进学校读书,才能补吏。吏是什么,就是没有品级的小官。如果吏做的比较突出,变能察举。这基本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快捷途径。问题来了,这怎么就能说明“书中自有黄金屋”呢。别急,接下来就是了。

出人意料!“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首宋诗描绘的居然是汉朝社会现象

汉代木简

众所周知,印刷术到唐宋时才开始印刷。其之前千余年的汉朝书本就难得多了。那时书本必须传抄,一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个字,抄一本书,得费多大的劲,可想而知。因此,只有好的家境,世代经学,才能读上书。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书的稀缺,使读书成为奢侈,学问就成了资本。一个读书的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的家庭,也就很容易变得有钱有势了。这便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第二层意思。

所以,黄金满籯,不如遗子一经。待到印刷术普遍后,读书的垄断才逐渐被打破,“书中自有黄金屋”才变成全民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