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01

如果一個人名校畢業,在律師事務所工作,年入50萬,你會怎麼評價他?


你可能會說:精英哇。


那麼,如果這個人,是一個34歲未婚又相貌平平的女人呢?


她又會面對什麼呢?

嘲諷。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女律師華梅,今年34歲,單身,正在相親途中。


專業機構的紅娘這樣對她說:

“首先你不漂亮,不是美女;第二,你的年齡很大了,你現在自我感覺良好,但包括你的外形看起來,這都是自欺欺人的。”

紅娘嘆了一口氣,總結道:“像你這樣的情況,在婚姻市場上毫無競爭力。”


這個片段來自一部紀錄片《剩女》,出自美國TBS電視臺。導演是兩位以色列女性。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這個故事本身就噱頭十足。

但這部片子並沒有故意去“扭曲”單身女性的生活。鏡頭只是冷冰冰的,如實的記錄著“剩女們”的痛苦和掙扎。


如文中最開頭的那位女性華梅。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工作中的華梅


鏡頭下的華梅,一頭幹練的短髮,長相端正,身上有著當代獨立女性的颯爽。


面對工作,華梅自信強大,然而從“剩女”這個角度去解讀,她是一個失敗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一直在逃亡”。


聊天的時候,華梅說:”當你到了一定年紀不結婚的話,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來嘲笑你,包括我的姐姐,她會叫她的小孩,叫我光棍姨“。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華梅參加過很多次相親會。


有一個山東的男士,很直白地說:”我還是希望在未來的婚姻裡面占主導地位的”。

華梅有點不高興。

男士應該感覺到了這一點,他說:“不希望女生比我強太多,喜歡年紀小一點的,愛撒嬌的。”

華梅撇了撇嘴角。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華梅想找一個能尊重女性,願意負擔家務,甚至願意丁克的男士。

這位山東先生,明顯和她的想象相去甚遠。


華梅也曾經去相親角碰過運氣。


在相親角,華梅遇到了一個幫兒子找對象的阿姨。

阿姨一聽華梅的職業,連忙擺手說:“不談了,不談了,我害怕。”


華梅多問了一句:“你兒子是做什麼工作的?”

阿姨一口拒絕:“咱不談了好嗎?我害怕,我這老太太嚇得都不敢說了。”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02

比起這些外界的壓力,更多的痛苦自於她的家庭。


華梅出生在山東的農村,家裡5個姐妹,只有她還是單身。


華梅說,每一次回家都像是一次大戰。


父親談起這件事覺得很羞愧。

他說:“到外頭,人家一問我都沒法說。”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母親早早就為華梅結婚準備了一床棉被。

華梅說每次回家之後一眼看到這些棉花就覺得壓力太大。


華美的大姐已經生了孩子,每次教訓起妹妹來,就說:“不結婚就得判刑,不結婚再幸福,她也不叫幸福。”


華梅問:“你覺得你比我幸福嗎?”

姐姐說:“當然,我當然比你幸福。”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華梅曾經是家裡的驕傲,她是家裡唯一的高材生。


可是如今,所有的驕傲都換成了嘲諷。


父母甚至直言說她:“上學上傻了。”


談起這個事,母親落淚,她說:“為了你上學,從小,你要什麼我們都給你買,你要什麼我都依著你,你太自私了。”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華梅有時候,一個人坐在窗前默默的流淚。


雖然口頭上她仍舊堅持“單身無所謂”,可她內心並沒有這麼輕鬆。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03

實際上這麼多年華梅一直沒有停止去相親。

她健身,美容,提升自己,像參加戰鬥一樣,一次一次的奔赴相親戰場。

可惜收穫慘淡。


華梅屢戰屢敗,她不明白,為什麼曾經陽光明媚的人生,變成了這個樣子?

她必須不停的戰鬥,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潰敗,不停的逃亡。

她還有很多夢想,她想去找一個喜歡的人,不僅僅只是隨便找一個人,削足適履,湊合過日子,

她說:“我對自己的未來,對自己的人生還有很多夢想,我覺得我的腳太大了,穿不進去,穿上去假腳疼。”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在紀錄片的最後,華梅選擇了去法國留學攻讀碩士。

像她自己描述的一樣,她再一次的逃離了。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我已經完成法國的學業,搬去德國了。我很高興這個電影能打動你們,謝謝你們溫暖的留言。

04

華梅是中國千千萬萬的剩女的縮影。

這部紀錄片就像一把手術刀,把現實血淋淋的剖開,展現在我們面前。

評論區裡,有個字幕組的女孩說:“做字幕的時候,真是全身氣的發抖。”

“難道不結婚就是失敗嗎?”

“難道單身就是自私嗎?”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對錯,我們僅僅討論原因——這部片子的背後,折射了更深層的心理問題。


第一個問題,兩套不同的評價標準


我們把一個女人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23歲之前,可以稱為學生時代;另外一個是在23歲之後,我們踏入社會,步入適婚時代。(數字只是一個參考)

學生時代和適婚時代有一個明顯的分水嶺。

這個分水嶺就是評價標準的驟變。


當我們在學校裡的時候,老師家長用一套評價體系來評價我們。可是當我們步入社會,到婚齡的時候,社會又用另外一個評價標準來評價我們。

這兩個評價標準,差距巨大,無法統一。


在學生時代,我們被要求好好學習,不能留長髮,不能穿裙子,不能談戀愛,不能跟男生接觸。目標是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將來成為一個好員工,老老實實的上班,為社會做貢獻。


這個時候的遊戲規則是,誰成績好誰就是贏家

這個規則之下,任何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都被拋棄掉。


比如愛美,愛打扮,會撒嬌,溫柔,會察言觀色等。

這些特徵不僅不認為是一種優勢,反而是對學習成績的拖累。


因此女性們勤奮吃苦,努力學習,挑戰夜戰。我們留著短髮,戴著厚厚的眼鏡,只穿運動服和旅遊鞋,擯棄自己作為女性的特質。

然後看著老師和家長滿意的眼神,我們覺得自己做對了。


然而,當我們拿著金燦燦的畢業證書,進入適婚時代,標準又變了。


當我們進入適婚年齡,評價我們的就不再是家長和老師,而是廣大的男性同胞。

站在男性的視角,在他們的評價標準中,年齡,外表,身材,性格所佔的比重是巨大的。

女性特質是他們尋找配偶的最基本條件


什麼意思?

意思是,就算你的學歷,你的成績,你的工作經驗,萬里挑一,他們也不能接受一個“不像女人”的女人。

很膚淺,但卻是人性。


金庸筆下的美女,最讓人趨之若鶩的是“小昭”,是“雙兒”,是”紅袖添香“,是”柔情似水“,是“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詩人張棗在《深秋的故事》裡,有一句詩:

“她開口說江南如一棵樹,我眼前的景色便開始結果。”

這種“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嬌柔”感,和自我評價是“自立自強的學霸白骨精”的精英女性,明顯不是一個標準。


可問題是,我們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一個人察覺這種劇烈的變化。

直到我們撞了南牆,發現“985,博士學位,月入過萬”也不能保證我們嫁給愛情時,我們完全懵逼了。


面對社會的責難,父母的眼淚,我們很無助,也很迷茫。

我們只想大聲的問一句:“當初不是說好要考數學嗎?為什麼臨到最後大考,你告訴我要考藝術呢?”


是啊,我們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窘境。

在我們的前23年,沒人告訴我們“嫁人”是那麼重要,也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嫁人”需要什麼技能,甚至我們都不知道“和異性相處”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男性要幸運得多。

因為,他們的評價標準自始至終都沒有變化過。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第二個問題,愛情不是無緣無故的,它來自用心的付出


在紀錄片裡,華梅相親了很多的男士。

她想找一個符合他期望的男朋友。

她用了“削足適履”這個詞,來形容她看不上的那種世俗的感情。

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要懂得尊重女性,要受過教育,要會做家務,而且還要願意丁克。”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

這些都是你的需求,你的希望,那麼對方的需求和希望是什麼呢?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很多女孩相信“命中註定”,她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能夠滿足她們的所有期望。

這個人存在嗎?

按照經濟學家薛兆豐的說法:“不存在”。

因為假設全世界50億裡,有一個人是你的命中註定,那麼你們相遇的概率,在你們短短的一生中,是0。

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相互妥協,相互付出。

想要找一個優秀的人,你自己就應該足夠優秀;想有一段美好的感情,你自己首先就應該是一個“值得愛”的人。

華梅是一個很優秀的女性,但她沒有明白,優秀和值得愛是兩回事。

一個“可愛”的人,一定是一個能提供“情緒價值”的人。


那,什麼是“情緒價值”呢?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給小猴子分配了兩個“媽媽”。

一個媽媽是鋼鐵做的,但是會提供奶水;

另一個媽媽是棉花做的,不提供任何食物。

所有的小猴子,都不喜歡那個提供“食物”的優秀的媽媽,卻一心依賴溫暖的“棉花媽媽“。

我們人類也一樣。

我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溫柔,是理解,是包容。

我們把這些叫做”情緒價值“。

它們能讓與你交往的人感覺舒服,溫暖。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這是種了不起的能力,卻被絕大多數人忽視了。

從華梅跟母親的交談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她的教育中缺失了這一環。

母親說從小為了她學習,要什麼就給什麼,說什麼就是什麼,但女兒卻讓她傷心焦慮。

華梅卻跟父母爭論:結婚沒有意義,離婚率越來越高,婚姻法是為了離婚時保護財產。

這句話沒問題,可是,華梅沒有想一想,焦慮的父母聽到這些話,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剩女》,折射出“被迫單身”的2個心理成因

父母的愛,沒有條件。

步入社會,我們會知道做任何事情,說任何一句話,都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一想。


相愛和相處都是一件極麻煩的事。

你得記住伴侶和伴侶家人的生日,你得學會察言觀色,懂得委婉的處理家庭矛盾。

這絕不是如夢想中一般,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有個MR RIGHT,他滿足你所有幻想,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他找出來。


不是的。


愛情需要兩個人的用心維護,溝通交流,互相著想。

這是我們的學生生涯中,無論男女,都被漏掉的一課。


總結

婚姻,愛情並非人生的全部。

也並不能作為幸福與否的標準。

每個人都有權去選擇自己的人生,但我們需要掌握選擇自己人生的能力。

單身,應該是我們選擇單身,而不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而被迫單身。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像華梅一樣的好女孩。

她們迷茫,痛苦,不知所措。

這並非她們的錯,而是一種思維的錯位。


這需要父母們勇敢的告訴女孩們真實的社會,而不是用“好好學習”來粉飾太平,又在女孩們婚戀受挫的時候去指責她們。


同時,也需要女孩們勇敢的面對真實的世界,自己去補上珍貴的一課,學會為別人著想,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