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為防範“疫從口入”

最近不少專家也在呼籲:

推行“公筷公勺”

什麼是“公筷公勺”?

應該如何推行?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晚報記者日前從遂昌縣餐飲協會了解到,當地已有近50家餐飲店恢復堂食。堂食如何保證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呢?

“我們要求各大餐飲店定期消毒、全員測溫,要求前來用餐的顧客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並登記信息。”遂昌縣餐飲協會會長姜益方告訴記者,餐飲店還為每道菜加了公筷、公勺,倡導文明用餐,避免交叉感染。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疾控專家:公筷公勺能減少交叉汙染

疫情當前,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等良好生活習慣已深入人心,而吃飯使用公筷這樣的細節,卻容易被忽視。

“家人關係親密,但病毒六親不認。”市疾控中心健教科專家馬亞萍說。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圍桌而食如果不用公筷、公勺,如同給疾病傳播提供溫床。“筷子或勺子把菜餚送入嘴裡的同時,會沾上唾液。唾液攜帶的致病微生物,會在夾菜、吃菜的過程中被帶入其他菜餚。”

其實,不只是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細菌、病毒都會通過共餐傳播。比如,中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就遠高於西方發達國家。幽門螺桿菌感染在發達國家的發生率通常低於30%,但我國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為40-60%。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如果一家人中有一個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在合餐制、使用私筷的家庭中,就很可能導致其他家庭成員被感染。”馬亞萍說,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傳染性強,且無法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害,引起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並與胃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淋巴瘤、胃癌等密切相關。

據馬亞萍介紹,大多數病毒性疾病,都可以通過唾液傳播,比如流感、甲肝、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結核病、細菌性痢疾等細菌性傳染病也同樣會通過唾液傳播。此外,支原體、衣原體、真菌、螺旋體等多種原微生物,也會通過唾液傳播引起相關疾病。

“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切斷傳播,保護大家的健康。”馬亞萍呼籲, “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親朋好友聚餐,請大家使用公勺、公筷,預防交叉感染。”


市民:支持公筷公勺

中國人吃飯,講究的是熱鬧、喜慶,飯桌是家庭團圓的象徵。逢年過節,大家樂樂呵呵坐一桌,你一筷,我一勺,長輩們為表示疼愛,還不時用自己的筷子夾菜餚到晚輩的碗裡。筷來箸往,也為細菌、病毒的擴散打開方便之門。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使用公筷、公勺成了不少市民的共識。“我們家一直有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市民王女士生活在一個六口之家,他們夫妻倆與公公婆婆、兒子和女兒一起吃飯。“大家的筷子都伸到一個碗裡夾菜,感覺不衛生。”王女士說,兩年前她開始在餐桌擺上公筷、公勺。

一開始,公公婆婆並不理解,認為這樣顯得太生分。對此,王女士態度很堅決。時間久了,大家漸漸也習慣了。“現在,公公婆婆也認為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王女士說。

也有市民認為,使用公筷、公勺很好,但也要分場合。“和家人吃飯就沒必要了,如果是跟朋友、同事聚餐,用公筷、公勺確實安心點。”市民蔡先生表示,一家人吃飯常常會夾菜給彼此,也是增進情感的方式,使用公筷會讓人產生距離感。

不過,也有部分市民,尤其是老人對此表示不理解,而年輕人礙於情面又不好意思開口。“怎麼說服家裡的老人?有時吃火鍋讓大家用公筷,一家人都得吵起來,真頭痛。”市民詹先生說。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使用公筷應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但是如何在不影響感情的情況下提出使用公筷,則需要溝通技巧。


餐飲單位:提供公筷公勺是重要的服務內容

“我們酒店很早就開始普及公筷、公勺了。”麗水華僑開元名都大酒店市場總監劉海霞告訴記者,最初是在包廂桌餐,每道菜在上菜時都會配一副公筷,湯菜則配公勺。後來,大廳的宴會餐也開始普及推廣。

這習慣危險!吃飯的這個重要細節,很多麗水人卻忽視了

劉海霞觀察發現,雖然有顧客嫌麻煩,但多數客人還是接受並使用的。當然,有時候顧客吃著吃著,不自覺地就把公筷拿到面前當私筷使用了。“隨著麗水市民餐桌文明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市民在酒店就餐時,會自覺使用公筷、公勺。”劉海霞說,用的人多了,個別不理解的人也不好意思不用。

“可能是習慣了,現在出去吃飯,如果看到餐桌上沒有公筷公勺,會特別不習慣!”劉海霞說。

記者從蓮都區餐飲產業創新創業聯盟瞭解到,近年來,品牌餐飲企業普遍開始推廣公筷、公勺,並將其作為服務的重要內容。聯盟辦公室主任朱雪瑩說:“只要服務員在上菜時就備好公筷、公勺,大家漸漸就會覺得很正常。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朱雪瑩呼籲更多餐飲單位加入公筷、公勺服務。“公筷、公勺最好能進行標記,方便大家使用時加以區分。”


你認為公勺公筷有必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