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秦始皇是位有爭議的皇帝,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是“千古一帝”,因為他統一六國,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有人認為他是暴君,他加強專制,好大喜功,生活奢侈,不顧民間疾苦大興土木,逼得百姓民不聊生。尤其是焚書坑儒,更是中華文化史上的浩劫,使得先秦很多優秀文化典籍失傳,開啟了封建社會統治者文化專制的先河。

但是關於焚書坑儒一事,很多人也有異議,認為秦始皇並沒有做錯,甚至有人認為真正焚書的是項羽,秦始皇替項羽背了鍋。還有,秦始皇坑的是術士,而不是儒生。關於此事的爭論有很多。那麼焚書坑儒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誰又該為焚書坑儒這種行為負責呢?

“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有人認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認為是暴君

歷史上,真實的“焚書”是什麼情況?

關於焚書坑儒,最早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距離秦始皇生活的年代相差大概100多年左右,司馬遷是一位嚴謹的歷史學家,所以很多人對於他的記載深信不疑。司馬遷之後,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記載逐漸多了起來,例如稍晚於司馬遷的劉向在《〈戰國策〉序》中也提到:

“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孔子十一世孫、儒學大家孔安國在《〈尚書〉序》亦言: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在司馬遷、劉向、孔安國等歷史學家、儒學家、經學家等多方證實之後,秦始皇似乎坐實了“焚書坑儒”的罪名。人們對這件事似乎也深信不疑,甚至還把這件事寫進了中學歷史課本中,以此來批評秦始皇的文化專制。

“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司馬遷寫的《史記》,在我國曆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但任何脫離歷史背景,而去分析歷史人物都是歷史虛無主義。那麼,歷史上真正的焚書坑儒是怎麼回事呢?秦始皇為什麼要下命令焚書坑儒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按照周朝那樣實行分封制,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選擇在全國實行郡縣制。並且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上古的三皇五帝,所以他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稱呼:皇帝。

儒家是周禮的堅決維護者,並且儒家堅持認為上古堯、舜、禹、湯才是歷史上真正的賢明君主,並希望後世的君主能夠以他們為榜樣。但秦始皇的一些行為,明顯違背了儒家所倡導的觀念,這引起了一些儒生的不滿。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舉行宴會,在宮廷中大宴群臣。僕射周青臣趁機拍馬屁說自古以來的君主沒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其他大臣也跟著附和,秦始皇聽到這話很開心。

博士淳于越本來就對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不滿,更討厭周青臣的阿諛奉承,此時,他站了出來,乘機進諫希望秦始皇可以改變主張,實行分封制。他說: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淳于越是分封制的主要支持者

當時朝中有很多大臣主張繼續實行分封制,所以秦始皇推廣郡縣制的阻力很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丞相王綰為代表的一批官員,請上書請求秦始皇實行分封制,將諸子分封於佔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

聽了淳于越的發言之後,秦始皇並沒有立刻表態,而是索性放開言論,讓群臣關於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進行一場辯論,以此來統一大臣們關於這件事的態度。

丞相李斯是法家代表的著名人物,法家是希望加強君主的權力的,自然不贊同實行分封制。況且周朝雖然實行分封制,但是畢竟已經過去幾百年了,周朝的經驗不一定適合秦朝。李斯認為儒家泥古不化,不能與時俱進,所以他站出來反駁說:

“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統一可能遭到破壞。”

“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李斯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響了秦始皇的施政綱領

在聽了各方意見之後,最後秦始皇認同了李斯的觀點。此時,李斯又趁機向秦始皇提出三條建議:

(1)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等書籍之外,諸子和其他六國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到官府銷燬。下令30日後不交者,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不是博士官,天下敢有收藏談論《詩》《書》、諸子百家著作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在宴會散後第二天,就在全國各地開始實行焚書政策。

但是對於秦始皇下的焚書令,有兩點需要明確:

1、秦始皇並不是要把天下所有的書籍全都燒燬,對於百姓有幫助的醫藥、占卜、農業類的書籍不在燒燬之列。

2、除了實用書籍不被燒燬之外,其他書籍也不是一刀切,而是禁止民間收集保藏,統一上交到國家手中,由國家集中保存。並且對於這些禁書,國家也不是禁止所有人觀看。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文化學者是可以觀看研究的。

“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焚書場景

秦始皇為什麼要實行焚書的命令呢?

當時秦朝剛統一天下不久,政治並不是很穩定,被滅的六國後代仍然一心想著復國,且他們在六國故地有著很強的號召力,所以秦始皇下令把六國的史書全部燒燬。對於秦始皇實行的郡縣制,後來歷史發展證明這是極其正確的選擇。但是當時的人們不理解,別說是普通百信,即使是飽讀詩書的大儒也不理解,不僅不理解,而且還公開唱反調,這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政策的實行,所以秦始皇才要下令禁止民間收藏談論其他書籍。

後來,項羽攻入咸陽,一把大火燒了秦皇宮,也把秦朝圖書館裡的圖書典籍焚燒殆盡,這才導致先秦很多經典書籍失傳。關於焚書這件事,項羽要負主要責任。

“坑儒”這件事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直接提到“坑儒”這件事,他只是說“坑術士”。秦朝術士和儒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儒生是學習、推廣儒家文化的士人,而術士是講究煉丹、煉氣的方外之人。

秦始皇晚年,渴望長生不老,術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秦始皇的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術士徐福就曾帶著500童男童女以為秦始皇出海找藥為理由,結果就一去不復還了。其他術士也不根本可能為秦始皇找到長生不老藥,秦始皇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

“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傳說徐福帶人東渡去了日本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從這件事情來看,過錯完全在術士身上。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雖然比較愚昧,但這只是個人行為。而術士們卻欺騙了秦始皇,而且從秦始皇那裡騙取了很多的金銀財寶,他們的行為構成詐騙,是欺君之罪。在封建社會欺君之罪,是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關於“坑儒”這件事,有人認為秦始皇只是坑了術士並沒有坑儒生。但是也有人認為,秦始皇是術士、儒生都坑了。秦始皇為什麼也會坑儒生呢?秦朝建立後,一些儒生對秦始皇的政策不滿,於是就引用儒家經典,借古謗今,誹謗朝廷。這樣的言論在任何朝代都是反動言論,都會遭到統治者的報復的,所以秦始皇就把術士和儒生共460餘人全部坑殺。

“焚書坑儒”真的是秦始皇的錯嗎?

坑儒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本質和影響

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為,並沒有後世渲染的那麼嚴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本質是一種文化專制行為,是為了加強統一人們的思想,實現秦朝的長治久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為,其實在封建社會中很常見,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明清時期把理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推行八股文,文字獄。清朝乾隆時期編修《四庫全書》,其中採納的書籍只是焚燬書籍的十分之一。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和後世動不動就要誅九族相比輕多了。那麼,為什麼唯獨秦始皇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很殘暴呢?

首先,秦法嚴苛,例如偷盜賬款超過六百六十錢,就要被割鼻子。五人一起去盜竊,超過一錢,就要砍掉左腳,還要服4年兵役。況且,秦朝存在時間很短,只存在了15年,後世沒人去對秦朝政策失誤之處進行美化。所以秦始皇給人的感覺很殘暴。

其次,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行為,表現形式上比較粗暴。漢武帝尊崇儒學、明清重視理學,並沒有強調重視什麼,而沒有對不重視的書籍痛下殺手。

最後,後世的文化專制政策是建立在尊重儒生基礎之上的,而秦始皇卻是站在了儒生的對立面。封建社會儒生掌握話語權,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為,必然會被後世的儒生大加渲染和鞭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