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焚書坑儒”讓秦始皇背上了千古罵名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真正統一中國的千古一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立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是多少年來,一直被世人稱為暴君。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史記》中記載的“焚書坑儒”事件。

隨著人們思想覺悟的逐漸開放和史學觀念的逐步嚴謹,關於“焚書坑儒”事件的態度也逐步發生了分歧,至少不是一邊倒的批判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有詩云:“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當然,關於“焚書坑儒”事件的歷史評判是史學家的事,筆者也無意在此為“焚書坑儒”進行過多的評述。只是雄才偉略的秦始皇為什麼會這麼“殘暴”地進行焚書坑儒?這讓我陷入了長久的思考。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焚書坑儒”是一場“文字獄”

“焚書坑儒”在某種意義上就等同於後世的“文字獄”,甚至其性質還遠不如“文字獄”那麼惡劣。可為什麼歷史對於那些大興文字獄的皇帝的批判往往那個都是一筆帶過,唯獨對於秦始皇卻是緊抓不放,愈演愈烈呢?況且,就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每個朝代都是一種特定的政治文化的,比如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比如魏晉的“老莊玄學”,比如宋朝的“程朱理學”,那麼秦始皇背後的政治文化需求又何在呢?

歷史從來不會掩蓋真相,只是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從這角度,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討“焚書坑儒”背後的因果關係!

01、“焚書坑儒”的真假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焚書”與“坑儒”是兩回事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說的就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

“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經常被“坑儒”,觀點引做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

《〈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燒書,燒出了千古罪名

對於焚書坑儒,史學家們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

(1)第一是歷史上並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屬後人的杜撰

。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但是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成果,說明秦始皇還是殺了一部分“讀書人”。

(2)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秦始皇焚《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之列。筆者認為這中說法的可信度還是較高的。從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來看,“焚書”是確有其事,“坑儒”卻從未看到記載。司馬遷與漢武帝年齡相仿,司馬遷從十多歲起,就開始遍遊中國,二十三歲的時候,其父司馬談去世,司馬遷就已經接任其父的職務,擔任漢太史令了。如果從司馬遷20歲開始算起(-147年),距離焚書坑儒(-212年)的時間跨度,不過65年而已。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時間跨度之內,以司馬遷的學識和所處高層的地位,焚書坑儒這樣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3)第三就是後世所渲染的那樣,秦始皇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枉殺與亂殺,給中國的文化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

就筆者的意見來說,還是覺得秦始皇確實是燒了一些書,殺了一些人

。我們先不討論燒的是什麼書,殺的是什麼人,暫且就把這統稱為“焚書坑儒”吧。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焚書坑儒“應該是真實存在的。

02、焚為何書?坑為何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焚書坑儒對秦始皇來說勢在必行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秦始皇“焚書”到底焚了哪些書呢?

據歷史記載,最主要的一本是《尚書》因為尚書記載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他的“皇帝”二字也是從此而來。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聖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讚頌歷代君王,始皇不願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

但,對民間影響最大的可能還是一本方士《道經》。這道經非現在的老子《道德經》。而是當時的方士的一本“武功秘籍”,燒了這本秘籍,也燒了許多人“求仙問道”的夢想,所以留下的是非比較多。

至於坑儒,這個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所坑非儒,而是方士。在中國秦朝以前,沒有建立了統一的政權,國家的統治是帶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的,大家可以從中國的神話故事裡就可以略見一斑。神話故事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鼓吹長生不老。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天不假年秦始皇

此時的秦始皇,正是身體狀況江河日下的時候,正是對長生不老十分渴求的時候,無數的方士以此接近秦始皇,以此升官發財“傳道”。但是一方面秦始皇並沒有感覺到明顯的效果,一方面又有很多方士在民間傳說“長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長生也非是小小丹藥所能達到”。(己心不淨,何以修行?何以長生?人人本有長生草,己心不淨,田園荒蕪,何以種得長生。海外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不過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處求……),這讓秦始皇感到十分的惱火,認為方士們在耍弄自己。於是,先焚道經,後坑方士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焚書坑儒”,也不是沒有任何針對性的,主要是焚燒了一些復古的、懷舊的書籍,坑了一些“渾水摸魚”的方士,而對於一些“經世致用”的書籍和人才,並沒有高舉屠刀。

03、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萬年江山之在夢裡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各種學派學說百花齊放的時代,出現了諸子百家。因此直到秦朝建立的時候,天下依然是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更為重要的是,很多讀書人不支持秦始皇,經常借用儒家經典或者是上古聖賢的事蹟來批評當時的政治。

這對秦始皇來說是非常不利於統治的

。秦始皇畢生的夢想就是建立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帝國,顯然不會容忍所有破壞他這一理想的因素存在。更何況,也許只有秦始皇自己才知道,他走到大統一的那一步是多麼的不容易。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在統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諸子為王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將諸子分封於佔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認為這樣有利於鞏固秦的統治。但廷尉李斯則堅持反對態度。認為,春秋戰國諸侯之所以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惡果。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禍亂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認為立封國 ,就是樹敵兵。於是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制度統一思想難

可是到了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還是有人乘借各種場合與機會提出恢復分封制。這就不是簡單的言論自由的問題了。而是牽涉到政治傾向的問題了。比如,僕射周青臣、博士淳于越就在宴會上當面提出分封制的主政,並以此諷刺秦始皇過於專制,不及古人。丞相李斯作為制度的設計者之一,自然不會同意這種說法,於是為了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權的絕對權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燬古書的三條建議:

(1)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燬。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

這在內心裡是符合秦始皇的意願的,所以也就沒有太多阻礙就開始實施了。於是,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留下來的只有皇家圖書館內的一套藏書。

“坑儒”事實上並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身體本來就不好,自感自己時日不多,且還有許多政治願望沒有完成,再加上大權在握,所以十分渴望長生不老。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但是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 等等。秦始皇聽後,怒不可遏止,以妖言以亂黔首 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

所以,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個人原因,但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都是無可厚非的。

04、秦始皇的政治文化設想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一統江山,俯仰眾生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文化也得到了解放和發展,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也叫百家爭鳴。

但是這些文化與學說都是當時各諸侯國的人針對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地理條件等總結歸納出來的。有一定的侷限性。而且秦始皇費盡力氣統一了六國,各種文化背景下的民心實際上是不整齊的,也不利於管理的。

所以,秦始皇在任的時候,全力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統一制度。這在我們後世或許並不難理解,就好比幾個公司合併之後,首先就是要統一企業文化一樣。但是,在當時的條件和環境,還是需要一定的前瞻性的。

所以,秦始皇就非常有必要將那些不同的聲音都消滅,統一人們的思想,這樣統治才能穩固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妨礙一統者——死

從本質上來看,“焚書坑儒”的其實一次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施行郡縣制;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國家可以強力控制的。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比如說思想,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也是一個國家要真正大統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只有思想的統一,才能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其在政治上的設想是千秋萬代,這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必然會思考並尋找一種有效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作為其政治文化,事實上後來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沿用這一策略。

從這一點上來說,秦始皇背後的政治文化設想和後來的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甚至要更超前一些。

05、“焚書坑儒”背後的政治訴求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浴火才能重生

如果說秦始皇只是想選取一種主流思想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那麼也許會有很多人問,問什麼就不能從諸子百家中選其他的思想來作為主流思想呢?比如說儒家、道家、墨家……而非要選用法家?這其中恰恰表明了秦始皇當時的政治訴求是“穩中求勝”。

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採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這在當時是不符合秦始皇的政治利益的。

道家的無為、墨家的非攻……也都不符合秦朝剛統一的國情。秦朝從“商鞅變法”開始就一直信奉著法家思想,也正是法家思想讓秦國從關中平原走到了中原大地,統一了全國。法家思想在當時的秦朝也很好的政治基礎,也有極高的政治威望。譬如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就是法家思想的忠實粉絲。

這些都是法家思想在當時秦朝的政治優勢,而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六國遺老遺少們對其政治的潛在威脅還是比較大的。也需要一種相對激烈的思想進行鎮壓。所以秦朝選擇了法家思想作為其主流思想,從而罷黜百家。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以暴制暴”就是焚書坑儒的邏輯

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才正式形成。即便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但這並不能說明秦始皇的政治方向是錯誤的。

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秦始皇當時的當務之急是“維穩”,他選擇了“法家”而沒有選擇“儒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陽儒陰法”,或者是“實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採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法家強調的是法、術、勢,古人把這些東西當成是帝王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和禮最大的益處就是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用採取暴力措施,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

以此看來,秦始皇其實在努力把自己的政治訴求落到實處,並且基本方向也是對的。只不過,陰差陽錯,秦朝二世而亡了。

06、“焚書坑儒”的感想

白壽彝《中國通史》: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反對是古非今,打擊方士荒誕不經的怪談異說。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再好的設想也會有偏差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把責任全部推到秦始皇頭上去。

秦國統一歷史,就是一部文化與殺伐博弈的大戲,文化講求道義,戰爭講求殺傷力,最後不僅是新型戰略思想的勝利,還是秦始皇立國戰略思想的勝利。

焚書坑儒僅僅是秦始皇立國思維在治理國家上的投影,對於嬴政來說,他害怕國家和軍隊的軟化。秦初尚屬亂世,六國餘孽仍在,光有仁義如何治國。

“焚書坑儒”,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大於事實,但這卻成為了秦始皇一生的汙點,幾乎讓一個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遺臭萬年。實在是一件可悲、可嘆又可怕的事情。

這恰恰是我們需要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和端正的地方,文化產生的力量往往是兩極分化的。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理解和消化知識帶給我們的力量,很多時候這種力量會給歷史和社會帶去負面的反作用力。

當然,如果我們能在歷史的積澱中汲取營養,並結合實際加以創新,那無疑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了。

“焚書坑儒”不是錯,秦始皇只是沒能完成一個偉大的夢想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秦始皇終其一生都是在為了一個“高度集中”的民族夢、國家夢而奮鬥,對此,偉大領袖毛主席曾指出:中國必須有“高度的集中”,因為“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中央集權統一領導下的全國一盤棋的經濟;另外,這個“高度的集中”必須以“高度的民主”為基礎,否則就有變質為“法西斯式的專政”的危險。

毛主席這種“馬克思加秦始皇”的思想其實就是我們史學觀最好的榜樣。我也衷心地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和我一起在浩瀚的歷史中有所思、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