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的怪奇杰作《萨拉戈萨手稿》,来自18世纪欧洲的奇幻史诗

波兰文学的瑰宝,比肩《一千零一夜》的史诗巨著。

两个多世纪前,波兰贵族扬·波托茨基伯爵耗时近20年,以法语创作出一部名为《萨拉戈萨手稿》的长篇小说。自此,一部传奇诞生。

文学史上的怪奇杰作《萨拉戈萨手稿》,来自18世纪欧洲的奇幻史诗

《萨拉戈萨手稿》是波兰贵族扬·波托茨基(Jan Potocki,1761—1815)于1797—1815年间创作的一部法语作品,讲述年轻军官阿方索赴马德里入伍途中在山间被困66天的奇遇,在这段日子里,他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这些人为他讲述了种种奇妙的故事。随着故事的进展,阿方索游离辗转于梦境与现实、信仰与怀疑、生与死、喜与悲、爱与恨之间,直至谜团最终向他揭开。

这部形式上很接近《十日谈》《一千零一夜》的作品,在作者生前仅出版过占全文比重很小的节选本。由于大量手稿难于寻觅,存世部分又版本不一,恢复该书原貌成为出版界几代人的目标。

直至1989年,第一个完整定本才最终形成,该版本经法国柯尔蒂出版社(Corti)编辑、整理并独家出版,中译本则由浦睿文化经柯尔蒂出版社授权推出。仅凭原先散缺不全的版本,该书就吸引了多位名家的关注。普希金、华盛顿·欧文均为其创作过同人作品,卡尔维诺编选的《怪诞故事集》里,第一个故事就出自此书。1965年,波兰导演哈斯将《萨拉戈萨手稿》改编成电影,获得科波拉、斯科塞斯、大卫·林奇等名导的鼎力推荐,布努艾尔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借鉴了该片的部分元素。那么,《萨拉戈萨手稿》的奇究竟奇在何处呢?


文学史上的怪奇杰作《萨拉戈萨手稿》,来自18世纪欧洲的奇幻史诗


《萨拉戈萨手稿》的奇首先在于结构

如果借用戈夫曼“框架”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全书有两个主框架并存。其中之一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年轻军官阿方索奇遇的框架,另一个则是戈梅莱斯族长为考验阿方索设下重重谜团的框架。在主框架下,另一位主人公吉普赛人首领所叙述的故事构成了二级框架,这也是占全书比重非常高的一个框架。而在这二级框架下,还存在一层又一层的次级框架。

换句话说,全书66天的故事基本上是用嵌套的方式讲述出来的:甲在讲述第一个故事时,会夹进一段乙向他讲述的第二个故事,而在这第二个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乙从丙那里听来的第三个故事……如此反复,最多时可达五层关系,成为一种“连环嵌套”。


文学史上的怪奇杰作《萨拉戈萨手稿》,来自18世纪欧洲的奇幻史诗

《萨拉戈萨手稿》的奇还体现在类型上

​这部小说成功地将各种叙事类型集于一书,一开篇,黑色小说、盗匪故事、神怪故事和幽灵故事便牢牢捕获住读者的好奇心,接下来,流浪汉小说、浪荡子的故事、哲学故事、爱情故事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宽度与厚度,最后的政治类、历史类小说又将读者带回现实世界。此外,书中有的故事借鉴了东方传说的风格,还有的能让人联想到当时被称作“高贵野蛮人”的北美原住民的故事,有几个故事无法在传统类型中找到准确归类,甚至还有类似中国相声中大型贯口的炫技式片段,如百科全书的目录,秘法师的家谱等。

《萨拉戈萨手稿》的奇在文学层面的致敬

《萨拉戈萨手稿》里提到过多部文学作品,但它最主要的致敬对象无疑是《十日谈》与《一千零一夜》。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杰作,《十日谈》是《萨拉戈萨手稿》结构的直接参考对象,扬·波托茨基起初将全书划分为6个“十日谈”,并用对称布局的方式放置人物的故事,最终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十日谈”的痕迹依然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