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的走向和路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经确定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其中最为主要的中线工程已经在2014年底全线贯通输水,该线从长江的支流汉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由于丹江口水库的海拔较高,水流可以自流到缺水的华北平原,从而改善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的走向和路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经确定

而在工程穿越的方城县垭口是汉江和淮河的分水岭(东西走向的伏牛山脉在方城这个地方海拔突然下降,而过了方城高度又恢复了正常),是水流突破南阳盆地能否进入华北平原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说这个地方对于南水北调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数十万民工就曾经在这里修建著名的“襄汉漕渠”用来解决物资北运京师的的运输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的走向和路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经确定

而现在该条古代的漕运渠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际距离不到100米,可以说中线工程的设计走向完全和这条古渠道一致。那么为啥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人们要修建这么一条运河呢?原来当时长江中下游以及汉江流域等地的物资要是走水运到京都开封需要往东绕道京杭运河再通过通济渠转运。此线路可谓是线路长,花费的时间久,运输的效率非常低。而当时的漕运发达,大部分物资运输都是需要通过漕运来完成的。

南水北调中线的走向和路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经确定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京都开封其实在陆路上距离襄阳等地不是很远,那么能否修建一条由汉江通往京都的运河成为了北宋当局需要解决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的走向和路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经确定

于是在公元978年,宋太宗就下令在白河的中上游(是汉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嵩县攻离山,全长260公里,属于长江水系)修建一条运河,引水北上,通过现在所说的方城缺口(也就是江淮的分水岭),和黄淮流域的蔡河汇合直达京都。但是由于江淮分水岭的高度太高,当时所拥有的技术有限,要是想挖开这条分水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水岭海拔大约170米,根据现在的测量当时需要挖下去40米左右才能突破分水岭的限制)。

南水北调中线的走向和路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经确定

就在当地官员决定是否增加民工和资金继续挖掘的时候,白河上游突发洪水,把先前修建好的堤坝都给冲毁了,该工程就此搁浅了下来。过来10年由于航运的需要,当地官员决定再次修建运河,引白水河北上,但是有了前车之鉴,宋太宗特意派水利官员前来考察,该官员得出的结论是地势过于险恶,非人力所能达到,工程不决定修建。从此这条运河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水北调中线的走向和路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已经确定

直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的时候,该线路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中。随着现代科技水平和机械水平的进步,挖掘40多米深的渠道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没有1000多年以前古人的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找到这个分水岭的缺口也不会这么顺利,所以有学者称襄汉漕渠是我国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最早尝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