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1)

主筆:閒樂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看到劉備拋開自己獨吞了益州,心中非常不爽,因為當年孫權曾邀請劉備共同取蜀,劉備卻說劉璋是他宗兄,也算是抗曹聯盟的一部分,大家不能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並信誓旦旦地表示:“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逼得孫權罷手,結果他自己一轉頭獨吞了益州,這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欺詐啊,還好意思說自己不肯失信於天下,實際上卻說一套做一套,哪裡還有半點政治信用可言?這叫孫劉聯盟還如何維繫呢?所以孫權就在這年五月份派了諸葛瑾去向劉備討要荊州地盤,以完善東吳的江防體系,劉備卻信守一個拖字,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劉備真是不會說話,既然已經失信了孫權一次,這次就應該真誠點,哪怕就說我不捨得給啊咱們再坐下來談談其他條件行不行啊,也比這樣一句騙鬼的話要好一點。

果然,孫權聽了劉備的話,更加氣憤了。你個渣男騙子,上次騙了我一次,這次還想騙我啊!誰知道你啥時候才能拿下涼州,就算拿下涼州,到時候你又說等拿下關中再還荊州,我你信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好了,沒啥好說的了,說不通就搶!孫權也很好玩,他也不跟劉備開戰,竟直接派了一幫官員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上任,倒是留了武陵郡和南郡給劉備,反正就自作主張把荊州給分了,你們是同意呢還是同意呢?

關羽當然不同意,孫權派來的官兒連衙門口都沒摸到,就被關羽揣著屁股給趕走了。孫權大怒,立刻派呂蒙率領兩萬大軍前去攻打三郡,三郡一時沒有準備,很快被呂蒙拿下,零陵太守郝普等人都被呂蒙擒獲,只有長沙太守廖立孤身逃到劉備身邊,但劉備認為廖立是個難得的人才(注1),所以既往不咎,仍讓他擔任巴郡太守。

注1:見《三國志 廖立傳》:“諸葛亮鎮荊土,孫權遣使通好於亮,因問士人皆誰相經緯者,亮答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然後,劉備竟然親自點了五萬兵馬,從成都沿江而下兩千裡,來到公安,並派關羽領兵三萬進駐益陽,大戰一觸即發。此時孫權在荊州只有魯肅一萬人,呂蒙兩萬人,而劉備從益州帶了五萬人,關羽手下也有三萬人,真打起來孫權肯定要吃虧。而就在孫權著急上火,準備從江東再調人馬與劉備決一死戰的時候,劉備突然軟了,竟派人來向孫權求和。原來,劉備聽說曹操竟然已拿下了益州的門戶漢中,漢中軍閥張魯則已南下逃亡巴中,益州危矣!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境地。如果他繼續與孫權爭荊州,則有可能被曹操抄了後路,就算諸葛亮和趙雲保住了蜀中,但巴中夷漢雜處,其中板楯蠻與廩君蠻等巴夷又多為五斗米教徒,若張魯鼓動他們斷了劉備的後路(注2),劉備就會被兩面夾擊,死無葬身之地。所以當時"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資治通鑑》)更可見當時情勢之危急。

注2:當時,劉備手下偏將軍、巴西宕渠人黃權就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見《三國志 黃權傳》)

所以,現在劉備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和孫權講和。但孫權既已知劉備窘境,那當然是漫天要價。而劉備既已失去談判的本錢,如今也只能讓步妥協,要回一個零陵郡便算了,長沙、桂陽二郡則就此歸了孫權,雙方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但湘水實在算不得天險,兩國的國界處在一種相當不穩定的狀態,很容易擦槍走火,鬧出事端,所以雙方必須抽調兵力隨時防範對方,屬於一種隱形內耗,曹魏仍是坐收了漁翁之利。

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好不容易解決完這筆爛賬,劉備又馬不停蹄,率領五萬大軍,兩千裡跋涉再趕回成都。因為曹操拿下漢中後僅一個月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年九月,巴中七姓夷王樸胡、杜濩竟然帶領數萬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部眾投降了曹操(注3),曹操於是任命樸胡為巴東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並將他們全部封為列侯。看來,張魯真準備帶著巴人一起降曹了,再這樣下去,劉備就死定了。

注3:這裡麵包括很多牛人。比如成漢政權奠基人李特的祖父李虎,他率領五百多家族人歸附曹操,被拜為將軍,先遷到漢中,漢中之戰後又被遷到天水郡,今甘肅省秦安縣以北地區。再比如蜀漢後期的頂樑柱王平,當時也隨杜濩、樸胡投降曹魏,被拜為假校尉。後來曹操派張頜透入張飛的巴西郡搶奪人口,也是為了當地強悍的少數民族板楯蠻兵源。這些板楯蠻,曾助武王伐紂,曾為秦昭王射虎,還曾被東漢王朝高價僱傭去伐羌,總之是驍勇善戰,號為神兵,更被稱為“東方的斯巴達人”,還好後來王平帶了一部分板楯蠻降回劉備,否則真是虧大了。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劉備率五萬大軍終於趕回巴郡,然後立刻以黃權為護軍,率諸將北上迎張魯以共抗曹操,但剛好晚了一步,張魯已率其部眾北上南鄭投降了曹操。

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圖:巴人祖先與圖騰

按照《魏書》的說法,張魯其實早有投降曹操之意,南逃巴中也只是想堅持一下,表示自己不是敗降,這樣投降時也比較有籌碼。《華陽國志》更說張魯在選擇降曹還是降劉的時候,還曾勃然道:“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但我覺得張魯未必沒有考慮過投降劉備,他這麼說應該是久等劉備不派人來,發現自己只有降曹一條路走了,所以說句狠話來哄曹操開心,並堵住手下異見者的嘴。否則他何不早在九月份的時候就率巴中七姓夷王一同降曹,這樣豈不是功勞更大嗎?何必再多等兩個月(注4),明顯是在猶豫,同時也試探一下曹操的態度。

注4:見《三國志 武帝紀》:“(建安二十年)十一月,魯自巴中將其餘眾降。

總之,從以上劉備這通令人窒息的瞎操作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兩大缺點。

第一點:行事遲疑。

曹操嘗言:“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宋代詩人劉克莊也有詩云:“華容蘆荻裡 ,一炬可無遺,嘆息劉玄德,平生見事遲。”劉備這個人,雖然優點很多,比如用人不疑,比如百折不撓,比如寬厚弘毅,但他反應有點慢,想問題做事情總比別人慢半拍。當初赤壁戰後,如果劉備早半日在華容道放火,曹操一干人全都得死光。如今曹操打到漢中,劉備又不知道早點派人去與張魯及巴中夷王們聯絡,商談結盟事宜,結果導致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選擇投降曹操。要知道曹操出征漢中之時,才建安二十年三月,張魯被打敗逃亡巴中,也才七月,可劉備卻直到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才派黃權“率諸將迎魯”,遲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誰等的花兒也謝了,難怪張魯要說“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麼打天下,哪有不失敗的!如果現在誰這麼追女孩,肯定一輩子打光棍!

當然,劉備雖行事遲疑,曹操卻失之太急,沒掌握好火候,最終還是促成了兩家和解。若曹操等孫劉開戰後再拿下漢中,當不至於發出“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之哀嘆,或許可以一舉功成,讓劉備諸葛亮的夢想提前斷送。諸葛亮也不是神仙,在蜀中主力都被劉備調走的情況下,也沒法創造啥奇蹟。

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第二點:劉備缺少外交敏感性,或者說外交水平太低,又或者說,不注重培養外交人才。劉備集團之中,外交人才太少。

劉備的外交敏感性太低了,赤壁之戰後,孫劉的抗曹聯盟形成,在此期間,劉備與諸葛亮數次出訪江東,與孫權交好,魯肅也勸孫權嫁妹子借南郡,一直致力於維繫聯盟關係。但劉備獨取益州之後,雙方的關係出現了裂痕,孫權把自己的妹子接回了孃家,孫妹妹還一狠心想把阿斗帶走,幸虧趙雲搶了回來,但事已至此,劉備兩口子的夫妻關係已名存實亡,這反映出孫劉聯盟關係也處於崩潰邊緣。在這種時候,孫權派人來討要荊州,而且不派別人,派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這說明孫權還是希望雙方能夠坐下來談的,所謂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有什麼事兒不能商量呢?

然而,劉備根本不想商量,一個“拖”字解決問題,說啥等拿下涼州就會把整個荊州全部給孫權,話說得好聽,誰信呢?相比之下東吳這邊,就算雙方劍拔弩張,大戰已經一觸即發,魯肅還是豪氣萬千,毅然單刀赴會,想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不希望聯盟破裂。但顯然劉備關羽當時並不想談判解決問題,總之到手的江山,是一寸也不肯讓的,如果不是曹操拿下漢中的消息傳來,雙方肯定要拼個你死我活!

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所以說劉備的大局觀還是相當有問題的。孫權派呂蒙奪取荊州三郡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年五六月份,比曹操出征漢中的時間還晚兩三個月。也就是說,曹操大軍已經出動兩三個月了,劉備還不趕緊聯合張魯共抗曹操,卻率領五萬大軍勞師遠征跑去跟孫權爭奪荊州,真是本末倒置不知所謂。難道劉備認為張魯能夠獨自打敗曹操,或者是能夠拖個一兩年之久嗎?這也太看得起張魯了,當然,這種可能當然也不是沒有,但問題是劉備幹嘛要這麼冒險去賭一把?他明明可以派一位重臣去巴丘和魯肅孫權來個外交談判就行了,就算談不攏,等到拿下漢中再回頭奪三郡也不遲啊,從武陵去往三郡,又沒啥天險,呂蒙能輕鬆奪走,關羽也能輕鬆多回來。

但可惜劉備都沒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最笨也最貴的方法,竟直接率領五萬大軍兩千裡勞師遠征,然後再兩千裡趕回蜀中,五萬大軍來回四千裡,耗費了多少金銀糧草,損耗多少時間士氣就不說了,結果還是丟了長沙、桂陽兩郡,這也太傻太虧了吧!

劉備各項能力中的兩大短板,此二處短,則萬事皆休

圖:魯肅

事實上,後來就連當事人之一的廖立也覺得劉備此舉太爛了,時過境遷,到了十年後公元225年,廖立仍對此耿耿於懷,甚至向蔣琬抱怨說:

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廖立可是劉備的親信,他不到三十歲就當了長沙太守,而且棄職逃跑丟了長沙也沒被懲罰,反而被帶回益州擔任巴郡太守,後來劉備稱漢中王,只提拔了太傅許靖、尚書令法正與四方將軍等數人而已,其中竟包括廖立,他被提拔為侍中,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顧問與秘書,這可是與九卿同秩級的寵臣近臣。可見廖立實為劉備的嫡系心腹,連他都這麼說,其他人就更加有怨氣了。盧弼《三國志集解》也認為廖立有理:“此雖忿言,然當日情勢實如此。”

當然,劉備外交水平差,也與他手下外交人才少有關。本來劉備早期的謀士簡雍、糜竺、孫乾等人,都是不錯的外交人才(注5)。另外諸葛亮也曾親自前往江東與孫權談成結盟之事。但到了建安二十年,簡雍等人皆已死或老邁不堪用,諸葛亮又是劉備的大管家根本走不開,結果劉備的外交人才一時出現斷層(注6),關羽更是無禮拒絕了孫權世子孫登的求婚,放棄了其女日後有可能成為東吳皇后乃至太后的機會。後來劉備夷陵慘敗,才想著重視外交,但手頭也沒什麼現成的人才,一個馬良,戰死沙場,一個費詩,被貶蠻荒,一個宗緯,無名之輩,一個費禕,當時太嫩,一個丁厷,言辭浮豔,一個陰化,閃爍其詞,後來還是諸葛亮著力培養的鄧芝,才總算讓兩國的關係正常化了(注7)。

注5:見《三國志 簡雍傳》:“雍與麋竺、孫乾同為從事中郎,常為談客,往來使命。”


注6:反觀孫權那邊一直外交人才鼎盛。魯肅單刀赴會,虞翻說降公安,皆有蘇秦張儀之奇;後又有趙諮、沈珩、馮熙、陳化出使曹魏,不僅奉使稱意,不辱使命,還傳出不少外交佳話。夷陵之戰期間曹丕坐視觀望,便是東吳外交戰線的巨大勝利。所以陳壽說:“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西晉陸機《辯亡論》也說:“趙諮、沈珩以敏達延譽。”


注7:見《三國志 鄧芝傳》載孫權與諸葛亮書:“丁厷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