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观妙观缴,做宇宙公民,成宇宙之王,守护宇宙之心

今天说说《道德经》里很重要的两句: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欲是什么?

首先,《道德经》不是普通的文字,是圣贤,也就是证道者书写的。证道者书写的文字,就像洋葱一样,剥开一层,里面还有很多层。因此,我们在解说的时候会就着其中一层意思说,但我们心里应当明白,同一段文字其实包涵了很多内涵。

这就是经书的特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所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和悟性下,从中都能拿出来适合自己的那一层内涵。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僧璨师父《信心铭》说“言语道断,非去今来”。

今天我们就说其中一种理解,并用儒家和佛家体系中相同的思想来共同阐述,把它说的清楚明白,在最后我还会提到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两句。

《道德经》:观妙观缴,做宇宙公民,成宇宙之王,守护宇宙之心

,指人的心念之微。人的念头和呼吸很像,从我们出生以来,念头如同奔马一样驰逐不息。哪怕我们自以为头脑很清净的时候,其实也有大量的念头在我们内心涌动,只不过一般人的觉知力很迟钝,因为觉察不到所以觉得自己好像没在想什么,其实念头从未停驻过。

所以《西游记》里写水帘洞,水帘洞的水珠就是在比喻念头。佛家《解深密经》里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这里的“阿陀那识”即我们常说的“阿赖耶识”,即佛教所说的人心的第八识。第八识就像种子发生器,里面储存了我们自出生以来,甚至许多世的因果种子。我们的性格、我们的命运和我们一生的遭遇,其实就由这些种子所创造。

尝试过打坐的人,都有体验。平时好像没觉得自己脑子里念头有很多,也没觉得念头转换的很快,但是一坐上之后,天啊,怎么脑袋里飞来飞去的全是念头,想停下来都做不到,而且转换的极快。所以,其实我们以为我们是宇宙的主宰,真相是我们甚至无法主宰自己想什么和不想什么。

说回“欲”字。就像“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这两个成语表达的一样,欲字形容的是“将动未动”的那个极为细微的时间切片,这个切片的厚度是无限的小。儒家、道家和佛家,把未动叫“性”,把动叫“心”,已动叫“意”或“念”,这基本是三家通用的概念。

那么回到《道德经》中这两句,“无欲”和“有欲”,讲的就是没有念头和有念头。而“有欲”则特指“正念”,即符合大道的想法,也可以理解成“道心”。而不能理解为“有欲望”。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人打坐学佛或学道,以为一味的守静就可以了,其实是很大的误解。佛家称这种路子为“坐枯禅”,或者“磨砖作镜”,道家则称之为“修阴神”,做“鬼仙”,因此皆不提倡。

而真正的“无欲”,也就是无念,并不是让自己成为“绝缘体”和一块“顽石枯木”。而是于纷纷扰扰的念头中不取相。儒家称之“勿忘勿助”,佛家称之“不压不随”,道家称之“不爱不憎”。

那么真正的“有欲”,其实就是在生活中,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心中提起“正念”。

佛家叫“正念”,要“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道家叫“道心”或者“真意”,道心要常存,要“常应常静,常清净”。

儒家叫“天理”或“天心”,“须臾不离”,一离了就不是天理、天心。

而真正做到这种境界,靠的并不是打坐,也不是折腾自己的思维意识,靠的是什么我会在文章最后揭示。

妙是什么?徼又是什么?

其实“妙”和“徼”,对应了这两句前面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妙,即无名,即无极,即先天,即真空。

徼,即有名,即太极,即后天(注:严谨的说,应为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即妙有。

《道德经》:观妙观缴,做宇宙公民,成宇宙之王,守护宇宙之心

在道家,修行的根本是“先天真一之气(炁)”,自始至终都围绕这个修行。那么,下手之初,就是要能清净,一清净,真气就生。真气聚集,最后产生元炁,这个是道家修行的入门过程。那么核心就是能“静”。这个静,就是身心都要清净,清净到极致,就会“静极生动”,从身体深处自动冒出来一股能量在身上穿梭,形成回路,穿梭的过程中不断凝聚强化自身。

而“妙”就是形容这个“静极生动”的瞬间,所谓“妙”,是形容变化莫测、不可言说。道家修行者的入门标准就是以此为划分依据。道家历来用很多浪漫的语言描述,比如“一阳来复”,比如“月出庚方”,比如“活子时”,比如“冬至”。

而妙之后,就是徼。徼者,交也。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意思。这是动态的过程,凡是动的必然是阴阳相推才有动。否则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没有这个动。然而这个动又是和谐的,动中有不动。就像北斗七星的旋转却永不脱离北极星这个枢纽。

观妙观缴观世音

关于抽象的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就从抽象层下降到现象世界去解说。

其实佛家儒家也在说“观徼观妙”。

佛家的观世音菩萨,我们都很熟悉,却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的内涵。

《道德经》:观妙观缴,做宇宙公民,成宇宙之王,守护宇宙之心

观世音,又叫“观自在”。所谓观自在,就是用心关照内在如如不动的佛性。而观世音则是用心倾听四面八方众生的呼唤。

观自在是内修佛性,观世音是外行佛事,一内一外,一虚一实,这不正是无欲观妙,有欲观徼么?

六祖慧能师父在《坛经》里这段话真是对观世音菩萨名号,以及对老子师父“观妙观徼”的极佳注解: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而儒家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其中明明德便是“无欲观妙”,便是“观自在”。其中在亲民便是“有欲观徼”,便是“观世音”。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

说来说去,儒释道三家总在说同一个东西。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最后,上面的现象层的解释仍然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怎么内圣?怎么外王?下面我就说说如何实践。

对于所有修行者,所有追求真理的人,入门是最重要的。在道家,是搞定“先天一炁”,在佛家是“明心见性”,在儒家是“明明德”或者叫“格物致知”。其实这三者说的是几乎同一个事情。以道家为例,就是如何产生真气。

真气的产生,有两种方式:

无欲则刚

至爱则刚

无欲,就是在生活中,努力的减少私欲,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一个不爱不憎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至爱,就是在生活中,努力的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把自己当做宇宙公民,宇宙之王,宇宙兴亡,是我份内的事。爱整个宇宙,为宇宙子民服务。

真正无欲的人,必然至爱。

真正至爱的人,必然无欲。

如果缺了其中之一,一定要好好检查哪里出了问题,其中必然有假。所谓“一真一切真”,“一假全都假”。

心能无欲,心能至爱,则你的呼吸,你的念头,你的气和炁,你的身体肤发,你的骨髓血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都因此而改变。后面的路,自然有圣贤指路,高真提携。

这是真正的修行入门,而不是打坐,也不是炼丹,更不是搞一些神神怪怪的东西。真理就是这样朴实和平凡,它的神奇却又超越一切神奇。

最后,以孟子师父开示的浩然之气作为结尾,请注意其中的“至”字和“刚”字: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道德经》:观妙观缴,做宇宙公民,成宇宙之王,守护宇宙之心

一锅虽小煮天地,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离幻返真赴丹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