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自带鲜味的炒鸡蛋。图/sohu.com

-风物君语-

春天

就要吃点鲜的!

鲜从哪里来?

作为五味(酸、甜、苦、咸、鲜)最后一种被发现的,它颇有几分东方式的神秘。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你问我辣味去哪了?辣其实刺激的是痛觉神经,并不是一种味觉。 图片/网络

中国古人很早就在用鲜这个词,但它的原理很晚才被揭示。这源自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妻子的一道海带黄瓜汤。化学家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从海带中成功提取谷氨酸钠。很快,我们日常的调料味精(谷氨酸钠)出现了,随后,干鲣鱼片里的肌苷酸、香菇里的鸟苷酸……一种又一种鲜味物质不断从各类食材里被发现并提取。

▲海带、黄豆、排骨……真不知道哪一种更鲜了。图/网络

在味精之外,人们意识到鲜的历史,其实是很久远的。在南宋晚期,人们开始把鲜当做一种味道,比如“其味甚鲜”的竹笋。明代李渔也对竹笋的鲜赞誉有加,清代朱彝尊所撰《食宪鸿秘》则说酱油“愈久愈鲜”,美食家袁枚,更是首先将鲜味视为基本味型。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图片/网络

在古代中国的美食家们看来,鲜是顶级的味道。但鲜味不易被察觉的特性,让它有那么一点虚无缥缈。那么在味精发明之前,这种诱人的味道,从哪里来呢?

鲜?当然先从鲜字说起!

“鲜”,最早其实指某种新鲜的鱼类。随着时间发展,它在餐桌上的意义逐渐从新鲜变成了鲜美。到了今天,鲜这个字里的“鱼”和“羊”,恰好符合了鲜味的本质——游离氨基酸与核酸,简单来说,就是肉的味道。

羊肉风味特殊,膻与不膻两派,长期以来一直纷争不息,可以说是两极分化严重了。要说“地上跑的”里的鲜味标准,那还得看鸡肉。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今晚吃什么鸡?图/soogif

清水吊鸡汤,手撕白切鸡……就一个字,鲜!而小鸡炖蘑菇和加了干香菇的快餐一霸“黄焖鸡”,则发挥了多种鲜味物质效果相乘的“协同效应”,真真是绕舌三日不绝了。也难怪鸡被切碎、浓缩,加上蛋液定型,再添加香菇、贝干等众多佐料,成为了鲜味的精华——鸡精。

水里游的,更是鲜到掉眉毛,以至于我们称呼它们都是江鲜河鲜与海鲜。这些水产品都是略作烹饪,就鲜香四溢。在游得自在的鲈鱼、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在烤炉上跳“扭扭舞”的鲍鱼扇贝面前,味精,从来都是多余的。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新鲜鲍鱼的扭扭舞。 图/网络

水生的鲜味,随便一浓缩就是童年的回忆。大包装的虾条,咯吱中带着鲜的回味,这背后就是虾米磨成的干燥细粉。虾粉与淀粉一相遇,强强结合。五颜六色的油炸虾片,带来简单的酥脆与鲜味,是逢年过节的餐桌上最好的点缀。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一捧虾片一部剧,就是一个悠闲的下午,戳图感受。 图/王小懒

水生鲜味的代表调料蚝油,同样也是浓缩的精华。

蚝肉(牡蛎)煮熟之后摊晾在竹篾上,便成了色泽金黄、滋味浓郁的蚝豉。蚝油的诞生则源自清末煮蚝时的一次意外,因为时间过久而被浓缩的煮蚝水,反而鲜香四溢。这种粘稠的鲜味精华,自此逐渐风行广东,近来更是搭了一趟川味火锅串串的东风而更加深入人心:香油蒜泥蚝油碗,让火锅不止红火,而且鲜活。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一抹蚝油,让香油蒜泥更加浓郁。图/soogif

当然面对鲜味,也有人会从字面意思上选择“我全都要”,这就是广西大化的招牌菜——“韭鲜汤”。将整条煎好的红水河鱼放入煮熟的羊肉汤中,以文火慢熬,让鱼的美味精华与羊逐渐融为一体,再将切好的韭菜若干勺放入碗中,最后盛入滚烫的鱼羊汤,韭菜可都是小碗现调,不然,就不够鲜了。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大化韭鲜汤,鲜之味。 图1摄影/壹米网线 图2摄影/陶子

便如同这碗韭鲜汤一样,鲜味大多会落到一碗汤里。有道是,餐馆开业先熬汤。国人烹饪高端食材必备的“高汤”,配料五花八门,但多是从各种肉蛋贝里追寻鲜的来源。

一道一点也不“川味”的

开水白菜,是应用高汤的极致代表之一。这道上了国宴的川菜,颇有些阳春白雪,清淡高雅了。毕竟那碗开水背后,是老母鸡、老母鸭、火腿、排骨、干贝等配料的老火慢熬;还要用鸡胸脯肉剁烂至茸,倒入锅中以吸附汤中杂质,反复多次,方得汤头清亮。讲究的还要把白菜雕成芙蓉形状,正应了那句大诗人李白的“天然去雕饰”了。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开水白菜,功夫全在白菜外。图/sohu.com

可别以为这道菜里白菜是个配角,其实白菜本身,也是具有天然鲜味的!

鲜从哪里来?地里长出来!

鱼羊固然鲜美,不过要说到能够代表春天的时令物鲜,还是当属各种“山珍”,或是你身旁那些平平常常的蔬菜们。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新鲜春笋,白白嫩嫩,点击图片就可以下单啦~ 摄影/阿叔的脚步

要问哪样时令物鲜最打眼?那当然是。春笋随着雷雨走来,可真真切切是一种自然的风味。初生的笋,鲜甜兼具,相辅相成,地道做法,多用浓油赤酱,直把鲜笋当肉吃。风行上海乃至江浙的腌笃鲜更是地道吃法:腌、笃、鲜三字,可真是绝了,腌的是岁月风味,笃出了温软从容,鲜的是笋与汤头,春天的生命之光,不过如此。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 腌笃鲜最重要的是吃笋和喝汤。图/VCG

吃罢鲜笋,如何保留那种鲜味,也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徽州人家家户户皆晾笋,笋干炒腊肉,正是两种岁月沉积的鲜味汇聚。自明清时期开始,更是有了一道提鲜妙味——笋油:用煮笋的原汁或者直接拿笋一蒸一榨,按明末清初最喜爱厨房的文人李渔所言,那真是“有此则诸味皆鲜”了。

可与笋相提并论的鲜味大户,那就是各类蘑菇。在味精诞生不久之后,香菇里富含的鸟苷酸钠很快就成为鲜味的另一种稳定来源。如今味精之外用得最多的鲜味调料,除了鸡精,就是蘑菇粉了。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菌子火锅加云腿,这谁顶得住啊。图/网络

说到吃菌子,云南这边独好。黑松露配上地道的火腿,手里的五彩糯米饭都不知道下哪一个好吃。《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更是让一道简简单单却极为奢华的煎松茸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一句“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深入人心。凝聚了时令与风物之美的鲜,在浓烈袭人的松茸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 一会儿它们就要在舌尖上起舞了。图/《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松茸固然是珍贵的食材,不过如今想追求日常的鲜味,那也是很容易的。西红柿,其实就是一种蕴藏着鲜味的宝藏蔬菜,越靠近西红柿中心,鲜味物质(谷氨酸)就越多。看着“寡淡无味”的土豆,其实也是蔬菜中鲜的代言人之一。这也难怪喜欢吃土豆的人,只需要白水煮好土豆便可以大快朵颐。

▲大盘鸡,鲜味组合拳。图/网络

澄黄澄黄的土豆为底料,调一点红亮的番茄酱,再加入新鲜鸡肉,切两瓣皮牙子,撕几块青红椒……没错,现在你知道大盘鸡为什么风靡大江南北了吧?

为什么时间越久越鲜?

虽然说鲜多是一种顺应时令的“怦然心动”,但是国人自有妙法,让它成为长期的丰足之味,这就是——

发酵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 又被称作蟹糊的宁波蟹酱。图/汇图网

水生鲜味,以发酵的形式变成“虾兵蟹酱”:巢湖、高邮等湖泊,和渤海湾一带,都流行大桶大桶深紫色的虾酱。它们最适合搭配味道平和的食材,像是配上鸡蛋摊饼,再点缀一些当下正繁盛的香椿,便是一道时令的物鲜美食。

蟹酱则是沿海地区的喜好,“上海太忙走不开,泥螺蟹酱带点来”,梭子蟹制成的蟹酱,是清末时大量前往上海打拼的宁波人的乡愁。

不过在盛产海鲜的广东,大家提到鲜,第一反应可能是又被唤作“豉油”的酱油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没错,广东人吃青菜也要酱油。图/网络

黄豆为基底,在漫长的发酵中分解出氨基酸,这就是酱油鲜味的来源,也决定了酱油的品质。广东人钟意的“头抽”,就是第一道提炼出来的豉油,最为香醇浓郁,吃啥都能画龙点睛。早餐的肠粉、煲仔饭焦黄的锅巴、甚至佐餐的那几根青菜……难怪说广东人是用酱油做的。

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五种味道,“鲜”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重要?

▲煲仔饭里重要的一味就是香肠。想尝一尝图里的火筵香肠吗?

黄豆在广东以酱油为鲜。而到了东北,大豆酿制的黄酱(大酱)就成了主角。它同时提供咸与鲜两种味道,炒豆角、焖土豆,炖鸡、熬鱼……无所不能,更有甚者,早起就是一顿美滋滋的大酱hu饼子。一道大酱调制的“东北大丰收”,则跟着各地闯荡的东北人走遍全国:玉米炖排骨、土豆配豆角,整它一大盆,就问你实诚不实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