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惠及青海255個貧困村

央廣網西寧9月20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李媛媛 周志萍 郭四輩)青海省堅持把水保惠民、利民、為民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讓255個貧困村、14.6萬貧困人口直接受益,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糧食單產提高25%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以上。

昔日的西寧市大通縣遜讓鄉八里村坡耕地廣種薄收,村民祖祖輩輩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村民李小貴對記者說:“原來種莊稼非常吃力,用牲口種莊稼,地陡得很。”

2013年以來,隨著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相繼實施,八里村發生了變化。村黨支部書記蘭福雲介紹:“實施坡地改梯田以後,水土流失減少了,農民增產增效有很大的改變。土地連片以後,依託油菜花帶來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一些農民辦起了農家樂。今後我們繼續鼓勵群眾發展,實現更多人增收。”

大通縣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長哈進菊介紹:“坡地改梯田項目從2011年開始規劃,歷時3年,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了4萬多畝。通過項目的實施,將原先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達到了糧食增產增收的效果。現在的項目區天變藍了、水變清了,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水土保持工作讓青海許多村民感受到了近年來自然環境的變化。而八里村“黃”與“綠”兩種顏色的交替變化,也正是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建設生態文明、加速綠色崛起的一個縮影。

多年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使青海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為農、林、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區、三江源地區、環青海湖地區、祁連山水源涵養區和柴達木盆地生態建設穩步推進,對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強化事中事後監管,使生態水保、經濟水保、民生水保綜合效益明顯提升。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長黨生介紹:“近年來,青海水土保持重點生態建設主要是坡改梯和小流域綜合治理,通過東部黃土高原,三江源等五大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有力推進,目前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特別是近五年來,投入水保建設資金8.2億元,治理小流域43條,完成坡改梯改造1.8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1200多平方公里。規劃到2020年,將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0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