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單管機槍,為什麼馬克沁機槍看起來火力更猛?

阿濤59781221


武器的外形、體積越大,給人視覺的衝擊感也越強,就會覺得大一點的武器力量也就更強,不僅是馬克泌重機槍就連戰列艦、火炮、飛機甚至今天的加特林機槍都存在這樣的感覺。和馬克沁重機槍由於套上了一個水筒在外形上在外形上就比單管的氣冷式機槍更加強悍。而機槍的火力兇猛其實有兩個因素構成,第一個是射速,第二個是火力持續能力,而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機槍的火力持續能力能和馬克沁機槍相比。



其實所說的馬克沁機槍並不是單指一種機槍,而是具有馬克沁發明的機槍的特徵的一種統稱,它最大的特徵就是用水冷給槍管降溫,所以槍管上面會有一個巨大的水筒,以及用帆布製作長長的島鏈。其實馬克沁機槍上的水筒其實是有一根導管連接著一個水箱,這樣水筒裡的水在槍管發熱蒸發時流入水箱,最後又冷凝在水箱上,而水箱的水又可以留回水筒內,這樣很大程度就可以重複利用水資源。由於有水的冷卻,理論上來講馬克沁重機槍的槍管溫度並不會達到槍管的極限溫度,這樣就可以進行連續射擊。


只要水筒裡的水還沒幹、還有子彈,馬克沁重機槍可以連續射擊一兩天,而在一戰時期它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正是因為憑藉著其高射速和強悍的火力持續能力讓英法聯軍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就喪失幾萬人。它長久的火力持續能力是現在所有槍都無法媲美的,但為什麼現在這種水冷式的機槍會被淘汰呢?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它碩大的體積導致槍身過重,不易戰場只適合一戰那樣的陣地戰,而到了二戰這樣的機動作戰,過重的機槍明顯不是一戰場了。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步兵的反擊火力越來越強,在二戰時重機槍手就是狙擊手的重點照顧對象,而到後來隨著單兵重火力的出現,使得這種笨重的機槍生存能力越來越差。所以大家都寧願使用易於機動作戰,但犧牲一定火力持續性的氣冷式機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既然說看起來更猛,那其實也就是看起來更猛。馬克沁這類機槍,在一戰結束以後,英國人也都不怎麼用了,在二戰中,這類水冷重機槍也就蘇聯人和美國人還有咱們在用,美國人換裝之後,也不用了。

德國人的MG08加水之後69公斤,光槍架子就38.5公斤,就這麼一個貨,看上去不猛才怪了,又粗又壯的那種。這東西再加上每分鐘五六百發子彈的射速,給人的感覺就是個BUG,當年索姆河戰役,一天時間,這MG08幹掉了幾萬人。

這東西確實比一些風冷重機槍要好用一點,但是也僅限於射速上,實際射速要比其他風冷重機槍要快很多。但是缺點很明顯,這東西根本就不能抬著到處跑,三四個人抬著這一挺重機槍,機動性全都沒了。為了彌補這個機動性不足的,俄國人創造性的加上了輪子,行軍的時候馬車卡車拉著跑,作戰的時候人推著跑,完全就是一個步兵炮的級別和待遇。

後來戰爭結束了,蘇聯人也不用這水冷重機槍了,實在是太笨重了,這東西比較適合的是那種要塞,只需要固定一點射擊的那種,要是抱著這個東西四處跑來跑去進攻,估計機槍手80%都是死在路上了。


軍武文齋


因為這貨為了火力持續性和穩定性,用了水冷套筒和沉重的三腳架,所以“看上去”似乎更猛一點

實際上,標準的馬克沁射速600發/分,還比不上現代絕大多數的突擊步槍。但由於它是水冷,因此實際的火力密度確實要比一水的分冷強。

打個比方,馬克沁一般用10-15發左右的長點射壓制,實際射速在300發/分左右。然而風冷式的哈奇開斯雖然理論射速也有450-600,但想要槍管不過熱的持續射擊就得把實戰射速壓在120發/分。


瘋狗的輕武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聽過一種描寫戰爭慘烈的形容詞——我槍管都打紅了,這就是槍連續發射之後導致槍管溫度過高的形象比喻,一般情況下槍管打紅後是不敢接著打了的,因為過熱會導致槍管強度降低,無法承受發射藥爆炸帶來的衝擊,如果接著開槍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炸膛。

說完了槍械的極限我們再來說不同槍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樓主提到的馬克沁機槍是一種主動水冷式機槍,通過水包裹槍管從而不間斷的給槍管降溫,簡單點說只要包裹槍管的水沒有蒸發乾淨,馬克沁就能不停的激發而不用擔心槍管過熱而炸膛的問題。當然重機槍也不僅僅只有水冷這一種散熱方式,還有在槍管上裝大量散熱鰭片被動散熱的版本(日本的92式重機槍),以及通用機槍直接更換槍管的方式(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應用了散熱系統使得重機槍的火力持續性極強,有時候連續掃射幾個小時打掉十幾萬發子彈都不成問題。

紅圈裡的圓柱體就是用來盛水包裹槍管的

這張圖還可以看到戰鬥狀態下的馬克沁包裹槍管盛水圓筒還用管道連接著更大的供水箱

日本的92式重機槍可以看到紅圈裡包裹槍管的不是盛水器皿,而是密集的散熱鰭片

說完了重機槍我們在來說輕機槍,這種機槍採用的是重槍管,即槍管比普通槍管要厚的多,這使得輕機槍能在槍管過熱強度降低之後依舊能靠著厚槍管帶來的多餘強度繼續激發一段時間,所以火力持續性雖然不如重機槍但比其他自動武器要強得多,加上重量較輕能隨步兵一起機動所以在短時間之內(幾十秒鐘)能為步兵提供持續火力壓制的支援,這種槍支就是二戰中常說的輕機槍和現在軍隊中的班用機槍,當然現在也有些價格較貴的步槍採用了重槍管,比如HK416和最近出現在我國閱兵式上的新步槍,這種步槍一定程度上能取代現有班用機槍的作用。

兩張圖可以明顯看出95班機(上)的槍管比95步槍(下)有明顯的加厚

最後就是採用普通槍管的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了,這些槍支雖然也能全自動發射,但由於槍管較薄沒有輕機槍那麼多的冗餘強度,也沒有重機槍的主動散熱,所以能難進行長時間的連續發射,連續發射十幾秒就得收住不然接下來炸死的就是你了,或者直接採用短點射等方式開火。

好的說了這些樓主明白為啥火力強了嗎


開著皮卡打坦克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馬克沁重機槍的外形非常威武雄壯,得益於包裹槍管上的那隻巨大的裝冷卻水的圓柱形容器,一般稱之為冷卻水筒。
馬克沁重機槍,最初採用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此後改成了採用100-200發彈鏈供彈,以全自動方式射擊11.43毫米子彈,只要槍管冷卻水筒內有水,能連續射擊數小時,是一般的氣冷結構的重機槍所做不到的。
那隻槍管外的冷卻水筒,裡面應該能盛裝好幾斤冷水,用來冷卻由於全自動射擊時,槍管過熱所導致的射程和射擊精度降低,且提高槍管的使用壽命,因此,冷卻筒的設計,對於馬克沁重機槍非常重要,也是貌似馬克沁重機槍貌似火力更猛的象徵。
氣冷式的重機槍,或稱風冷式散熱結構的重機槍,比如二戰名槍發射7.92毫米子彈的MG-34/42、發射7.62毫米子彈的M-1919勃朗寧等,在兩腳架狀態時,槍重都不超過15公斤,且槍上沒有碩大的冷卻水筒,貌似火力要遜於馬克沁重機槍。
其實,MG-34/42是一挺通用機槍,兩腳架狀態時,是一挺輕機槍;三腳架狀態時,是一挺重機槍,射速高達每分鐘將近1500發,而馬克沁重機槍理論射速只有每分鐘600發,實際上的戰鬥射速還要降低許多。
因此,僅從火力上來看,MG-34/42這挺通用機槍火力更猛,在東線戰場上,在和對手輕重機槍的對射中,火力徹底碾壓對手,是二戰時火力最為強悍的一挺輕重機槍。
MG-34/42通用機槍裝備到了德軍步兵班,常採用兩腳架狀態射擊,以方便行軍和轉移陣地,氣冷式散熱結構的這把通用機槍,在外觀上顯然沒有馬克沁重機槍威猛,因此,可能會給外界留下火力不如馬克沁重機槍的感覺,但這感覺其實並不正確。

國平軍史


在舊時代,水冷機槍射速更高,而且採用彈鏈供彈持續射擊時間長。

風冷式輕機槍,射速會受限制,最關鍵受到彈夾容彈量限制,一般只採用點射,不能暢快地持續連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