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人,总愿意回头,倘若望去只见满目的烟雾时,又只得钻进书堆里,寻找自己的精神需要。一串串问号,一声声叹息,一点点的思索。狐疑或是理解仿佛已无关紧要。乱世的烟尘早已灰灭,留下清冷的文字于史书上独守千秋。

想想吧!那些文字产生的过程。容纳了太多的故事,也可以说那些故事竟到最后只是几首诗文。时代如此凋零,文人本也脆薄如纸,倘遇见那些不平之气,倒也能吞吐千年。

白马篇

曹植,一个天大的才子,可惜竟不能见容于那个时代。

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曹植

他是曹操的第三子,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魏志.陈王传》也说他“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能背诵“俳优小说数千言”,像这样出类拔萃的孩子谁不喜欢?何况乃父是曹丞相。

他也实在佩服父亲,不当皇帝,却比皇帝大,就这招就够他学的。哥哥子桓小时候对他还是很

好的,可是有一天父亲让子建作那篇《铜雀赋》后,子桓就不搭理他了,因为父亲曾当着众多文臣武将面称赞子建,老师杨修曾推测植有可能会成为太子,还有,丁仪兄弟也在暗中帮劲,文人们短时间的结营,植的气候仿佛开始形成,但一切才刚刚开始。

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影视形象

他并不很想做皇上,但有一股力量使他不能不想。自己不会在父亲那儿过于伪饰。还好,这时的父亲还不算老,经常把得意的诗文拿给自己看。自己也实在佩服父亲那首《观沧海》。文人有时真是奇怪,害怕战争,却又喜欢刀兵。《白马篇》就是植的影子,他希望大家都能“视死忽如归”。文人常常喜欢把自己托付于沙场而不是笔墨。杨修在世时,植还写过一篇《与杨德祖书》,其中毫无矫情地说:“辞赋是小玩艺儿,本来不足以宣场大道理展示未来。扬雄这个汉朝执戟侍卫小臣,曾说辞赋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我虽然德浅、地位低下,还是希望尽忠朝廷施惠百姓,建立不朽的功业,名刻金石,我怎能只以写作为功”绩,靠辞赋做君子呢?

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杨修影视形象

是的,他们始终都想摆脱文章,可是里面竟有难断的情结,越想离弃,却走得越近。年青气盛,那一匹匹白马,仿佛正仰天长嘶,待一展风采。想得越美,摔得越疼,也许白马只能于恶梦中惊醒,或是走进冷冰冰、 醉醺醺的诗文,长嘶几声,算作不平。马蹄声声破碎,青春片片凋零。

矛盾纠结

父亲会不会选他为“太子”呢?有时酒醒便也会枕卧月光琢磨起来。可是自己真有些背运,几次的丢人场面都被喜欢自己的父亲撞个正着,哥哥虽未被父亲大加称赞,可也没什么让父亲生气。自己的老师,还有丁仪兄弟,甚至是老前辈王仲宣,徐干他们也跟着着急。告诉植应该怎样行怎样说话。可植却总感觉自己不是那些小人,我一个才子,怎么能和那些势利小人一样呢?有一回操出征,他和子桓并送路侧。植称颂功德,谈吐有章,左右瞩目,操也非常的高兴。子桓这时有些失落,文采言语比不过了,可怎么才能让操感到自己的情感?他想起行前老师的指导:“当行流涕可也!”况且子桓演技实在不差,满脸悲情哭拜于地,操很感动,左右也连声叹息。大家于是开始以为植言辞多华,而诚心实在不如子桓。子桓的这位老师叫吴质,文章写得也不错。

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曹操影视形象

曹植因真诚而“虚假”,曹丕却因造作成了“真诚”。

老师杨修死了,被操给杀死的。但植知道这也是因为父亲不再喜欢自己,不然怎会杀自己的老师?当然杀他的理由很多。这比杀自己还要痛苦。恩师亡殁,岂只能用眼泪悼祭?那一刻辕门外风起,冷清如雪,植开始感到孤独。

抑郁满怀

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抑郁者,父亲最终被御之以术的哥哥征服了。别人说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说他只随着感觉走,不会刻意经营自己。也许是对他的惋惜,抑或同情?那个时代不要这样的单纯人士,于是酒气开始在他诗文泅散开来,醉醺陶然,却悲感万千。反正有酒喝就行,有钱花就行。可是一切却并不这样简单,要求渐低,而遭遇却每况愈下。还记得一个甄逸女吧?植喜爱她,可她却被操送与子恒。植因思念她竟恍惚成梦,遂作《洛神赋》。里面的折磨不可言述,这既是政治上的失败,也是情场的失意,如果父亲喜爱自己,又怎么将她送给哥哥?折磨从此开始,悲情寄寓文字,千年后回顾此文时,倒也感叹倘曹植得到逸女,那天下必无此文。其实,逸女永远“嫁给”了曹植。只不过痛苦聚集,而千年分享的美丽竟以两人的悲情为代价!

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洛神赋

曹操终于死了。死得有些张狂。突如其来的应该不是悲伤,而是恐惧。他知道,做了皇帝的曹丕会怎样的对付他。先是丁仪兄弟被杀,皇上杀臣下,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死就死了吧!丁仪活着也挺累的,可是受折磨的竟是曹植。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父亲杀了自己老师,哥哥杀了自己的朋友,或许师友不与自己交好,也可能会死,但他们的死毕竟与自己相关。诗文更加悲戚,噤若寒蝉又岂能躲避?一座囚笼已自然形成,阴暗漫漫涌起。

终于要他赋诗了,而且是七步之内!理由简单而充实,因为听人说你是才高八斗,天下第一,如果你作不成,即是欺君。曹植不知道要悔恨自己的才华,还是幸亏有了这样的才华,总之,他好不是滋味,像一匹马在众人的窥视下估价待售自己的筋骨,他怕死吗?也许不怕,也许怕的。别忘了他有太多的抱负,怎能就这样一死了之?于是七步竟成了跨越生死线的距离、而二十个字竟是一 瞬间的生死密码!

那么好吧!听听这历史上最具有质感的脚步声,看看最具有神采的几行文字吧!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我一直把这几句看作当时文学界的绝品。不单是它本身的魅力,更多是它的写成环境。他的不怕死表现在: 那样杀气的场面,还能写成如此优秀之作。试问怕死的人能写成吗?可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听话,让他写他就写?骨头为什么不硬点,那个“游侠气度”哪儿去了?诗已经告诉我们,诗不是俯首求饶,低三下四,也不是高亢响亮,大义凛然,而是一种无声的痛吟,字字泣血。

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相关画面

曹植就是曹植,一个遭到欺凌的人,逼迫他的人是当今的皇上,他的同胞兄长。

结局悲凉

杀他不成,也就不想杀他了,给他贬得远一点也就成了。曹丕没有父亲的文采,却有乃父的毒辣。

公元226年曹植写了一篇“酸不啦叽”的诗文,是为曹丕写的《文帝诔》,哀诔的对象是这位同胞兄长,但是空泛拖沓,平板做作。从天地之分写至大行之德,完全是应付之作。是的,对曹植来说,现实中的这位兄长只有君主之威,而无手足之情,只有萁豆相煎之忌,而无两心相契之谊。接着明帝曹睿登基,依旧放心不下这个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的叔叔,于是让他再次徙封。迫害没有结束,灾难还在继续,这是公元227年。曹植本以为“换了新一代”场面会好些 ,没想到曹睿在“整人”方面比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怜的曹植依旧天真,还想有一番作为,有《求自试表》为证结尾这样写:“臣所以敢于向陛下陈述自己的想法确实是因为我们是骨肉之亲,气血相通,休戚与共。希望用尘雾一样的微物来补益国家,用萤烛一样的微光替陛下增晖。因此敢冒犯着别人的非难,献上自己的一片忠心。明知要被朝廷耻笑,但皇上却不会以人废言,若蒙陛下稍垂圣听,则是臣的莫大荣幸了。”

曹植如何从优势转为劣势?以出世才华赢得了怎样的不朽

洛神赋原文

对于这个叔叔的一切建议请求,曹睿不予理采,并于太和三年将曹植徙封东阿王,甚至使他“陋同匹夫"。而且曹植又看到排斥同宗重用外戚的后果,日后的司马昭就是这个曹睿的“杰作"。

不错,生于寒门也就罢了!可他偏是曹操的儿子!不甘心终于更加悲惨。还没学会“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可惜!两代的折磨,终于公元232年,他永远的走了,可以去洛水河边找甄逸女,也可以去找老师和他的朋友们。总之,他解放了。而曹氏霸业也将灰飞烟灭,终成土灰,这多像曹操的一个谶言!

览阅完毕,临卷嗟叹。想向那些逼迫曹植的古人说声谢谢。时代到了此时,以现今的眼光打量过去那些挫折,那些祸害过他的人做得倒也不坏。倘没有他们,历史上会有一个并不怎样的皇帝,却会损失最杰出的文人。那些攻击、诬谄、厮杀早已寂灭,可那些诗文竟干秋不老。之前的屈原,以后的王勃、李白苏轼,他们何其相象!折磨的结果不是颓败死灰,反倒是异常的光昌流丽,千古流芳。文人,这才是他们的最大的魅力所在。

他们的形象是诗。抑扬顿挫,充溢于那段历史,涓涓作响。当我们翻开来时,一种风骨,一种气象迎面而来,文字如舞,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曾凋谢的秀美。

是的,美丽何曾消散,文人不曾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