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電影《小丑》


聊一聊電影《小丑》

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今天,簡單的和大家聊一聊DC的《小丑》這部電影,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是千差萬別,更何況是一個電影呢。不涉及劇透,但也建議看過電影之後再我們再來聊。

這個電影很壓抑,很壓抑,直到最後結尾才爆發,男主人公的演技真的是很好,通過直觀視覺讓觀者看到了什麼是心理扭曲、變態。但這不是我們聊得重點,想和大家聊聊兩點。


聊一聊電影《小丑》


第一點

第一是心理扭曲對人的影響。最近我逛知乎的時候總是給我推送一些消極厭世的問題,難道是我問題此類回答太多了?雖然我在試圖挽救每一個喪失活力的靈魂,但老是這樣我也會厭倦啊!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從小孩子一直到我們的思想成熟這段時間,我們的成長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我們的家人、老師、朋友,這些和我們成長密切相關的人,對我們的心理塑造起著關鍵作用。

記得小時候看動畫片,正義的一方總是以愛的名義打敗邪惡的壞蛋,當時太小,覺得愛真幼稚。現在長大了才知道原來以為的幼稚實實在在是這個世界的力量之源。愛,是人類社會的核心,那些心理變得扭曲的人,多是可憐的人,雖然他們可憐,但不代表他們值得被原諒。小丑自己的日記上寫著: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很顯然他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即使需要用死亡去證明。他渴望融入社會,但卻遇上了社會中排擠他的人。試想我們被欺負、被嘲笑、被最尊敬的人看不起、被人不斷的否定等等,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之中,心理不扭曲不變態就有鬼了。那麼如果真的在我們面對這些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怎麼避免自己受到被人的傷害。

從自救的角度,唯有內心強大,所謂的內心強大不是指被人怎麼說你,你都當做耳旁風,沒心沒肺的。內心強大是要你克服本能,嫉妒、貪婪、懶惰等等。但是我們的內心承受能力又很難塑造,它沒有教程,沒人知道具體該怎麼做。雖然沒有人知道塑造強大內心的路,但我們知道結果啊,一個有強大內心的人,必然是一個寬宏有愛的人。像動畫片裡一樣,用愛去戰勝所以負面的敵人。現實生活中我們多數人都不會遇到太影響心理健康的情況,但大家小時候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那種“顯貨”大人,愛逗小孩,說你爸爸媽媽不愛你了,你爺爺奶奶更愛你弟弟妹妹類似的話。大人都知道是在開玩笑,但孩子不知道啊。

記得還是上初中的時候,我去爺爺奶奶家,當時爺爺奶奶在苗圃幹活,一起幹活的還有村子裡的人,有個和爺爺年紀差不多大的人就逗我說:“你爺爺奶奶更疼你小妹吧,以後家產都會分給你小妹,不分給你”。小妹是叔叔家的孩子,從小就在爺爺奶奶身邊。當時我覺得這人說這些話真可笑,我一不圖家產,二我也很疼小妹啊,你和我說這些是想讓我幹啥,表現我的嫉妒嗎?當時回懟完他,我越想越生氣,怎麼會有這麼賤的人啊,如果我是一個很功利,很嫉妒的小孩子的話,那他這樣說我不是得急,會感覺到委屈大哭,會影響今後和爺爺奶奶和小妹的關係。可能在大人眼裡這沒什麼,像是平常長輩對晚輩的逗趣,但在當時孩子角度來說,這人就是在禍害我啊!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多數人遇到這種軟傷害比較多,並不是所有小孩子都能避開,如果有人這樣對你孩子,削他就可以了。


第二點


在聊第二個點之前,我想先聲明一下,無關政治。第二點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電影中反應出的階級矛盾,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矛盾。如果一個社會,階級固化,那麼矛盾基本是不可調節的,必然引發流血犧牲的場面。我們可能都聽說過一個詞,叫社平工資,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社平工資是多少,有沒有達到呢。做這樣一個比方吧,現在僱傭體力勞動者一天工資大概200到400元,也就是說我可以憑藉我自己的勞動一天可以掙到200到400元。另一個人有10萬元,投到股票中,按照漲幅百分之一計算,他一天可以掙1000元。你看,金融用錢生錢摧毀了勞動價值交換體系,你能理解為什麼小丑殺死華爾街精英後會迎來底層人民的叫好了吧。或者你認為這是兩者之間智力、原始財富差距造成的結果。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造成了兩者之間的智力和原始財富的差距呢。

這裡面的原理我們可以通過虛擬構建一個模型來幫助我們理解。假設這個世界上有10個原始人,這10個人都是一家人,都有親屬關係,所有推選出一個年長的來做首領,帶著大家打獵,摘果子。慢慢他們有了一定的活動範圍,範圍內資源十分豐富。後來又來了6個人,想搶奪資源,但打不過10個人啊,就被俘虜了,對於入侵的6個人,只給他們最基本的溫飽,但他們的付出最大了勞動來獲取食物資源。10人的小團體變成16個人,10個是核心,6個是外圍人員。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資源也變得越來越少,核心的10個人只能保障溫飽,邊緣的6個有時還要捱餓。於是就叫來邊緣的6個人一起商議,讓6人真正加入進來,大家合起夥去搶奪周圍其它的資源,搶奪後呢,大家都能溫飽,原來核心的還能有剩餘,如果邊緣表現的好呢,還能再分給他些多餘的資源。於是能這16個人的小團體就走上了掠奪吞併之路。每掠奪一次,最核心的人就多一份資源,核心外圍的增加的利潤依次遞減。慢慢就會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狀。最核心的人能是少數,是獲利最多的;維持溫飽稍微有些積蓄的是大多數;而吃不飽的能比溫飽的少,但比核心的多得多。

聊一聊電影《小丑》

這就是社會的問題所在啊,最底層的暴動起來根本不是頂層的小團體可以抵抗的,只有多數的穩定層才能鎮壓住最底層。那麼我們來看一下穩定的中層會怎麼想怎麼做呢,他們能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呢。

方案一:跟著底層一起暴動,推翻頂層的核心,自己做核心。那麼存在以下幾種問題:1、重新洗牌後新的穩定層會用同種方法洗到自己;2、推翻頂層後不一定自己能進入核心層,畢竟穩定層遠遠多於核心層;3、如果只有一小部分穩定層加入暴動,那麼豈不是和最底層一起被鎮壓,怎麼能保證多數的穩定層都能加入暴動。

方案二:維護核心層利益,鎮壓最底層。鎮壓失敗:核心層洗牌重組,重回為新的核心層賣命。鎮壓成功:受核心層獎勵,有可能邁向核心層。

方案三:什麼也不做,無論暴動成功與否,都還已經是穩定層。

這樣來看,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方案三,這些人呢就是戰爭中的百姓。少部分人可能會選方案二,這些人呢就是貴族、軍閥鎮壓部隊裡的士兵。極少數人會選方案一,成為暴動群眾的領軍先鋒。如果發生暴動,被鎮壓的可能性更大。其實這裡忽略了很多因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核心層的策略,如果身處核心層,該怎麼面對暴動呢。其實但凡是有點頭腦的核心層存在,暴動成功無限趨近於零。暴動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最底層,而在於穩定層的選擇,那麼最好的辦法不就是誘之以重利,罰之以重刑嘛。穩定層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該選什麼。

有人可能會問,社會一定會是金字塔形嘛,有沒有可能最底層也解決了溫飽問題呢。

答案是可能啊,但你以為溫飽只是字面意思嗎?當所有人都能吃上饅頭時,只能選擇吃饅頭的就是最底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