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祕密

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秘密

為什麼人會被稱為萬物之靈呢?

因為相比其他動物,人有一項特殊的能力:可以通過思想改造自我,不斷進行自我進化和完善。

觀察我們周圍的人,有的人非常善於利用這項武器,他們成長速度飛快,年紀輕輕就已經卓爾不凡。而泯然眾人亦不在少數,糾其根源,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對這項武器的運用既無意識,又無能力。

毫不誇張的說,這項武器不光是拉開人與其他物種差距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主要原因。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即使你最大化的瞭解並學會使用這項重要的武器。



優秀的人為什麼?

前兩天為了找一失聯好友的聯繫方式,無意翻開了一些微信好友的頭像,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都喜歡用曾國藩來做頭像,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曾國藩確實非常偉大,被認為達到了儒家“內聖外王”的最高標準,有一副對聯這樣評價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但如果單論偉大,歷史上也不乏諸多人可以與他媲美,例如孔孟朱子,都是儒學集大成者,但這些人在近代受歡迎程度卻遠不及曾國藩。

曾國藩甚至得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兩大陣營最高領導人的一致高度好評,蔣介石說:“曾公乃國人精神典範。”毛澤東則更進一步,“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那麼曾國藩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核心原因是因為曾國藩更像普通人,更像你我,不是生來就天才,生來就偉大的,而是因為後期掌握了某項重要武器才飛速進化的。

說白了,曾國藩是屌絲逆襲的典範。

咸豐七年,曾國藩父親去世,當時曾國藩在官場中做的十分不得意,因為自己較真和二桿子的個性,與江西官場交惡甚重,幾乎到了混不下去的地步,剛好藉著自己父親去世的事情,向皇帝提出請假守孝,而且在皇帝還未批准時,就擅離職守回家了,引起了朝廷的一片譁然。

回到家之後,曾國藩過得同樣很不舒服,甚至幾近抑鬱,他無數次痛苦的回想和思考過去三五年間的往事,為什麼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卻不被湘贛官場所容?為什麼對皇帝忠心耿耿,卻連皇帝本人也對自己並不完全放心?為什麼自己處處秉公執法,實際中卻灰頭土臉常常碰壁?

這個過程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從出世時的豪情萬丈,到入世後處處碰壁後的心灰意冷,不同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通過簡單思考便將原因歸咎於外:都是別人的錯,朝廷腐敗,皇帝無能,綱法無效,於是辭官不幹算了。

這也正是曾國藩不同於常人的偉大之處。

曾國藩在家中反覆思考自己過去的做法和引發的結果,通過深究與反思,曾國藩發現自己不懂得迂迴,喜歡硬碰硬去解決問題,表面問題雖在當時解決了,但卻留下了極大的弊端,這直接制約了自己後期的發展。

曾國藩通過不斷思考總結,發現“柔弱勝剛強”才是在當今朝廷能夠有所作為的核心之法。

一年之後,曾國藩復出,充分實踐自己在總結過程中所悟道之法,一連幾天,曾國藩做著綠尼大轎,遍訪長沙各衙門,連小小的知縣也不放過,如此不計前嫌、恭謙有禮的行為,徹底征服了長沙官場的心。

曾國藩在反思過程中還認識到,自己以前認為官職是朝廷名器,在保舉上太過甚重,導致很多跟隨自己多年的下屬都沒有獲得一官半職,這也是戰事不順的主要原因。復出之後,曾國藩便對有所戰功的部下大加舉薦,充分調動了官兵的積極性。

那麼曾國藩到底是藉助了什麼方法產生了如此大的轉變呢?

兩個字,覆盤。



覆盤的秘密

所謂覆盤,是從圍棋中借鑑而來的一個術語。

圍棋中,當下完一盤棋之後,要重新在棋盤上走一遍,看看哪裡下的好,哪裡下的不好,哪些地方下的不同,有無更好的方法等等,這個重走一遍,並思考的過程,被稱之為覆盤。

覆盤被公認為幫助棋手迅速提升、增長棋力的最重要方法之一,中國圍棋元老陳祖德曾經對外講過一個故事:

“某棋手修養特別好,輸了棋也給人一種無所謂、不在乎的樣子,可有一次這個棋手的孩子到我家說,他爸爸輸了棋之後肯定三個晚上睡不著覺,拼命覆盤,連說夢話都是在講棋……”。

如果覆盤這種方法僅僅是對圍棋有幫助,那麼一定不會獲得這麼大的影響力,事實上,覆盤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都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提升與進化武器。

聯想有一種稱為覆盤的學習方式:做一件事情,失敗或成功,重新演練一遍。大到戰略,小到具體問題,原來目標是什麼,當時怎麼做,邊界條件是什麼,回過頭做完了看,做的正確不正確,邊界條件是否有變化,要重新演練一遍。我覺得這是提高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

——柳傳志

為什麼覆盤的作用如此之大?非常重要的兩點是覆盤可以促使人更加系統化、理智化的思考,並發現共性化的可遷移原則和規律。

覆盤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事後總結,事後再重新演練一遍,這種方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卻非常符合認知心理學的規律。

我們任何人的決策和行動都是基於自身思維和價值觀的。但我們也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老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什麼意思呢?人處在事情當中,是看不清自己的行動背後的思維和價值觀的,更不要提看清相互之間的關係和邏輯漏洞,以便進一步改善了。

為什麼看不清呢?情緒作用。

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秘密

人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通常都會受到自身情緒作用,情緒就像一層迷霧,讓你不願看清或者看不清行動背後的底層邏輯。

而覆盤方法的厲害之處,就是在事後採用一種抽離的方式,去掉情緒化作用,成功的將事情中的參與者,變成了事情後的旁觀者。

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秘密

迷霧散去,人就可以更好的看到自身行動背後的思維模型和價值觀。

哪些思維模型有問題,哪些價值觀立足不對,隨著覆盤的深入,都會一步步暴露出來,最終凝集為共性規律和原則,為後期的決策做指導,避免重樣的錯誤犯兩次。

無數經驗表明,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如果能夠保證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那麼其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這正是覆盤的偉大之處。



如何高效覆盤?

向前看是理不清頭緒的,只有向後看才能將事情聯繫起來。

——史蒂夫.喬布斯

如果一個人學過武術,不管是跆拳道還是散打,他在和普通人交手過程中通常是有很大優勢的,不光是因為其長期訓練後的身體素質,更是因為武術的奧秘就在於其套路上的精心設計。

說白了,武術是精心設計過的流程技術,通過對每個武術動作的簡化提煉、並進行流程順序上的編排,使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配合,發揮出更大威力。

很多人剛接觸覆盤的時候,覺得覆盤不就是總結嗎,做完事之後總結總結得失,新瓶裝舊酒,沒啥了不起的。

覆盤是總結(的一種形式),但總結不是覆盤,覆盤像武術一樣,是一項了不起的流程技術。

長期關注我公號文章的讀者都知道,這個公眾號更新較慢,每兩週一更,因為我的原則是從不推薦未經自己深入思考和實踐過的認知方法和思維工具。

覆盤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經過自己長期實踐後,覺得非常有效的覆盤流程和技術——四部覆盤法: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規律。

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秘密

我重點說明一下各個環節中需要注意的點,如此才能將覆盤真正實現高效。

1)回顧目標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點

所謂回顧目標,即在任務或事情結束之後,無論結果如何,拿出之前設定的目標進行比對。

按理來說,這不是一個複雜的事情,為什麼要單獨做成一個流程來講解說明呢,主要原因在於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就沒有目標,或者缺乏足夠清晰準確的目標,這是造成無法高效覆盤的主要原因。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在開始任務之前設定的目標是“我希望能夠把任務做好”,那麼覆盤也就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把任務做好,把任務的哪方面做好?做到什麼樣子算是做好?多久完成算是做好?具體檢測和評定的標準是什麼?這些在設定目標的時候都需要一一確定。

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推薦遵循SMART原則,即保證目標是具體的、有檢測標準的、可實現的、與總目標相關的、以及是有時效性的,目標設定清晰了,覆盤才能實現高效。

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秘密

2)評估結果與分析原因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點

評估結果的目的,是為了與目標進行比對進而發現問題。

所謂問題,也就是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一個人原本計劃在一個月時間內銷售業績過萬,結果只做了5K,這個中間就產生了問題。

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秘密

然而需要重點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分析問題原因的時候往往過於表面化,這也是覆盤無法實現高效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樣舉個例子,平時工作中為零售企業諮詢較多,有一次某個店鋪當月銷售業績不佳,在做覆盤的時候,我問到,為什麼這個月店鋪銷售業績不好,很多人給出的回答是商場沒人或進店人數太少。

但如果在分析原因流程中只分析到這個程度,那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商場沒人或進店人數太少只是直接原因,那麼直接原因背後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

發現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總結規律,並找到應對手段,才是覆盤中的重點。

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種發現問題真因的有效方法——五問法,即在發現問題之後至少連續追問五個為什麼,那麼問題的真因自現。

問題1:機器為什麼停了?

回答:因為超負荷,保險絲斷了

問題2:為什麼機器會超負荷?

回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問題3:為什麼軸承的潤滑不夠?

回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

問題4:為什麼潤滑泵吸不上油?

回答:因為他的輪軸損耗了

問題5:為什麼輪軸會損耗?

回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雜質。

如此,真因和解決方式自現。

3)總結規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點

發現問題真因之後,就可以進一步總結規律與原則,避免同樣的錯誤犯兩次。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問題具體解決方式,所謂規律和原則,往往是對問題處理與解決方式的高度提煉,是具有可遷移性的,可以指導一個組織或個人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曾國藩屌絲逆襲、柳傳志聯想奇蹟,他們背後少有人知的秘密

規律和原則的產出如鑽石,是覆盤中最為寶貴的收穫,例如曾國藩官場失意之後總結出的“柔弱勝剛強”之法,毛澤東在抗戰期間總結出的毛澤東思想,皆屬於高度凝練的規律和原則,具有極強的遷移性。

但原則和規律似乎我們並不缺乏,“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何在?

我們所聽到的道理大多是別人覆盤總結出的,而只有事後自己認真進行復盤總結出的規律和原則,才能真正感同身受的去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幫助我們過好這一生。

4)如何檢測覆盤是否到位

做完覆盤之後要進一步進行檢測,看看覆盤是否到位,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出現以下兩點,則證明覆盤仍不到位,仍需要進一步進行。

第一,覆盤結論最終落腳點在偶發事件上。

如果一個事情,覆盤之後,發現成功或失敗的核心原因是偶發事件,例如陰天下雨、或者出現了某項奇蹟,那麼證明覆盤沒有到位,因為偶發事件無法被掌控。

覆盤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或掌握事情背後的共性規律或原則,從而避免類似的錯誤一犯再犯。

落腳點在偶發事件上的覆盤,就相當於將命運之棒放在了無法掌控的奇蹟手上,無疑是失敗的。

第二,結論指向內因還是外因。

有一次去某企業調研開會,一個副總遲到了,由於他的遲到,所以會議耽擱了很久。事後老闆很不高興的問這個副總,“今天你為啥遲到?”,這個副總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別提了,今天打車遇到一個生手,TMD,不認識路,東繞西繞,遲到了……”。

聽到這個副總回答,我當時在旁邊想,如果將遲到事件做一次覆盤的話,那麼這個副總的覆盤可謂很不成功。

因為高質量的覆盤一定是將結論更多指向內因的。

外因具有較多不可控因素,但內因卻可以自行管控調節,這個副總可以在上車前說明自己趕時間,然後問明司機對路況是否熟悉,或者可以早些出門留出一定時間以避免遲到。

嚴己寬人,向內求。

所以,各位朋友,覆盤不是簡單的總結,而是一項嚴謹的流程技術,這篇文章是關於高效覆盤方法的詳細介紹,希望各位都能用好覆盤這項重要武器,朝著自己的目標,飛速進化。



這裡是 ,做最好的個人成長教練,與你一起,收穫閃閃發光的人生。

預約職業諮詢及輔導,請私信我,或關注同名公眾號【宋躍的世界】(songyueds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