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機”叫,我被中國移動“5G”了!

放下發展“5G套餐用戶”這個執念,把5G的好鋼用在行業開發的刀刃上。

文/老解(通信行業撰稿人,作者公號:ICT解讀者)

一念之間,我成了5G套餐用戶


上週四凌晨3點16分,我的手機上收到一條10086發來的短信:

“【生效提醒】尊敬的客戶,為了您更好的享受5G網絡服務,中國移動為您免費提供了5G優享服務,下月生效。”


半夜“機”叫,我被中國移動“5G”了!


早上看到滿是疑惑。前幾日曾收到過10086客服打來的電話,推薦我改換5G套餐,當時手頭正忙,簡單回了句“我沒5G手機”就掛斷了。但看這條【生效提醒】的短信內容,難道中國移動一夜之間就把我“5G”了?

於是撥通10086電話,說我是拿4G手機的4G用戶,怎麼能享受你們免費提供的5G優享服務?

客戶給我的建議是改換5G套餐,並且介紹目前辦理可享7折以下優惠。以我現在使用的168元檔4G暢享套餐為例,包括30G流量和450分鐘語音通話,改換成128元的5G暢享套餐合約版,流量不變,語音通話增加到500分鐘,現在辦理只要承諾兩年在網,每月就可減免40元,只要88元!

從4G升級到5G,同樣30G流量,資費卻便宜了一半,為什麼不呢?雖然短時期內我並沒有把4G手機換成5G手機的打算,但也不妨礙我一念之間就變成了中國移動的5G套餐用戶。

2.什麼樣的用戶才算“5G用戶”?


但請注意,是“5G套餐用戶”,不是“5G用戶”。

今年2月份,中國移動在上市公司官網上正式公佈,其2020年1月份的移動業務客戶總數為9.49億,其中4G客戶數為7.58億,5G套餐客戶數為673.6萬。

這是三大運營商自去年11月啟動5G商用放號以來,首個被正式公佈的5G用戶數據,也因此被一些人拿來和全球首發5G商用的韓國進行比較。

韓國在2019年4月全球搶發5G商用,到2020年1月,韓國三大運營商也不過才發展了496萬5G用戶,而中國移動僅憑一家之力就公佈出670多萬5G套餐用戶,可以說,中國移動在5G用戶數量上完敗了韓國三大運營商。

但是,與中國移動公佈的5G套餐用戶數不同,韓國三大運營商的5G用戶被界定為使用5G手機、激活5G網並升級5G套餐的用戶,而且在5G推廣的市場競爭中,韓國三大運營商更多采取了大幅度補貼5G終端的方式,吸引高流量的4G用戶升級5G,再以資費打折優惠及VR、高清視頻等應用來吸引客戶更多的使用5G網絡,由此達到了5G用戶數和5G ARPU值以及移動業務收入共同提升的效果。

以KT電信為例,到2019年底其5G用戶數達到141.9萬,在所有手機用戶中佔比超過10%;受5G用戶增長帶動,KT電信的移動用戶ARPU值一改持續下滑的趨勢,在2019年第4季度實現了2.1%的同比增長,移動業務收入也同比增長4%。

其主要貢獻就來自於5G用戶數據流量的激增。KT電信統計其5G用戶月均數據流量在4季度達到了26.4GB,比商用初期的2季度增長了23%,是LTE 4G用戶的2.8倍。

再看中國移動目前的5G推廣策略,以北京移動為例,可以看到主要以套餐打折為主,其起始檔位甚至低到比4G還便宜。

由此必然會吸引大批4G用戶轉籤5G套餐。但在這673萬5G套餐用戶中,估計如筆者一樣,仍然使用4G手機的用戶不在少數。

在沒有5G手機、不使用5G網絡、未改變使用習慣的情況下,這類用戶的數據流量不會大幅度增加,對於中國移動的ARPU值提升不會產生實質貢獻,反而會因為由原來的高檔位4G套餐轉籤5G套餐節省了流量支出,對中國移動的業務收入產生負面影響。

為了實現首批50個城市的5G商用,截止到今年2月底,中國移動已經開通8萬多個5G基站,目前又啟動了第二期5G工程建設,計劃年內在28個省份建設23萬5G基站,業內預計涉及資本開支高達580億元。

除了鉅額的固定資產投資之外,大功率的5G基站開通後還需要高出4G基站數倍的運維成本支出,其中僅電費支出一項,就達到4G基站的2.5至3.5倍。

對於中國移動而言,為了儘快回收5G網絡建設和運行上的成本投入,在市場運營上應該多激勵4G用戶置換5G手機,從而更多地使用5G網絡,創造更多的5G業務收入,如果只將發展5G用戶的指標設定在升級5G套餐上,則未免本末倒置。

甚至還有可能造成5G套餐用戶上了量,但5G網絡利用率卻提不上去的現象,由此導致5G基站設備空轉,白白花著上億元的電費卻看不到流量增長、帶不來收入增加的尷尬局面。

而且在市場宣傳上拿5G套餐用戶做標準,也不利於三大運營商之間在5G業務上的良性競爭。

先於中國移動官網673萬5G套餐用戶的正式公佈,在1月15日的中國電信終端生態合作推進會上,中國電信副總經理王國權就公開表示,中國電信的5G套餐用戶已經突破800萬。

但根據信通院的權威統計,截止到2019年底,國內手機市場5G手機的總體出貨量才剛剛達到1376.9萬部而已。考慮到從廠家出貨到消費者買入的時間差和中國聯通未曾披露的5G用戶數,可以基本判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5G用戶數都難免有“注水”的嫌疑。

中國聯通之所以在5G用戶數量公佈上保持了較為保守的姿態,估計與其在2016年的前車之鑑有關。

2016年1月,中國聯通在其2015年末公佈的全年2.87億移動用戶總數的基礎上,一次性剔減了3050萬“無效用戶”,導致其公佈的2016年1月底的移動出賬用戶數僅為2.57億。也正是在這次剔減無效用戶的過程中,中國聯通針對其4G用戶統計給出了嚴格的定義,即“持有4G終端並使用公司4G網絡的出賬移動用戶”,並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聯通針對4G用戶的定義,應當同樣適用於5G,即只有持有5G終端並使用5G網絡的出賬移動用戶,才能被定義為5G用戶。

眾所周知,用戶數是考察通信市場發展情況的最重要的基礎數據之一,包括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4/5G用戶滲透率、DoU(單用戶月均數據流量)、MoU(單用戶月均通話分鐘數)等通信行業重要KPI數據,都是要基於用戶數來進行核算的,如果三大運營商針對5G用戶採用不同的統計口徑,則勢必會造成統計混亂。

因此,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等政府主管部門也有必要對此做出統一規範,並在官方的月度報告中公佈權威的5G用戶統計數據。


半夜“機”叫,我被中國移動“5G”了!


我為什麼暫時不想成為“5G用戶”


雖然我已經被中國移動定義為“5G套餐用戶”,但除了要享受比4G更便宜的流量資費外,目前一段時間內我卻並不會考慮更換5G手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5G用戶”。

最主要的原因是,到目前為止,即使作為一名資深通信行業從業人員,我也看不到有任何需求能促使我使用5G網絡。

雖然5G的網絡速度號稱是4G的數十倍,但速度更快卻不能成為5G真正賣點,原因在於,沒有任何一款吸引我的5G應用,足以讓我體驗到這數十倍網速的價值。

目前,包括VR、高清視頻、雲遊戲等運營商推廣的熱門應用,幾乎都是室內應用。對於室內應用而言,更穩定、更高性價比的網絡無疑是百兆家寬,再配上平板電腦或高清電視,其感官享受又豈是窄小的手機屏幕可匹敵?更何況與百兆家寬的多終端接入和不限量消費相比,5G網速更快僅僅意味著單位時間內更多流量消耗的不經濟性而已。

5G網速的提升未能帶來5G手機的革命性創新,也直接影響了用戶更換5G手機的積極性。雖然市場上5G終端的種類已經高達三、四十款,但千篇一律的外觀和眾口一詞的宣傳顯然缺乏吸引力,除了PK攝像功能和一降再降的價格之外,手機廠商的相互競爭也乏善可陳。

當然,對於缺乏升級換代熱情的手機用戶,三大運營商其實也不必過於沮喪,因為就技術特性和業務趨勢而言,5G本來就“不是設計給人用的”。以5G高速率、低時延和廣連接的特點,更多地滿足的是To B行業裡物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需求。

正如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去年9月國新辦發佈會上所言,“對廣大用戶而言,4G手機夠用了,大部分應用4G足夠了;5G真正的應用場景,80%應該是用在物與物的通信,如工業互聯網領域。”

所以,對於三大運營商而言,當前的5G網絡建設和5G市場推廣,還是應以結合垂直行業、助力產業互聯網的發展為目標和出發點,摒棄3/4G時代擺攤賣卡爭搶用戶的陳舊思維,不要向市場口規定5G終端用戶數等業績考核指標,而應面向行業需求做好網絡部署和業務開發,通過賦能垂直行業發展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尤其在近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中,利用5G網絡進行雲直播、支持遠程醫療、實施健康監控等應用為5G技術在應急、災備、防控等領域的普及指明瞭新方向、帶來了新機遇,也希望三大運營商把握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加速5G在TO B行業的部署和應用,把5G的好鋼用在行業開發的刀刃上。

同時也呼籲一下中國移動,放下發展“5G套餐用戶”這個執念吧,這樣在半夜給手機用戶發短信推銷“5G優享服務”的客服,就可以安心休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