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來臨,孩子總玩手機不聽勸?聰明的家長這麼做

寒假來臨,很多家長最怕聽孩子說媽媽:“媽媽,我寫完作業啦!我想玩手機!”這句話,雖然孩子玩手機並不是大事,但是孩子的自控力比較差,容易迷戀玩手機,進而影響學習。

有時你會發現,給孩子上一堂“思想教育課”,告訴孩子玩手機的壞處,卻沒有什麼實際效果,所以聰明的家長都不會直接拒絕,而是這麼回答孩子。

假期來臨,孩子總玩手機不聽勸?聰明的家長這麼做

“手機可以玩,但是你想玩多久”

如果孩子明確的表示自己就是想玩手機,家長也不要立刻拒絕他,手機並沒有那麼可怕,孩子也不是一點都碰不得。
如果家長拒絕的次數多了,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可能會偷偷玩手機,所以家長與其禁止孩子玩,不如引導孩子正確的對待手機,比如在把手機交給孩子之前,家長可以問他想玩多久,讓他自己定一個合理的時間,到了時間監督他收起來,這樣他既得到了滿足,家長也不用擔心他沉迷手機。

與其嚴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讓幫助孩子理性解決問題,合理使用手機。


假期來臨,孩子總玩手機不聽勸?聰明的家長這麼做

試試以下5招,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

1.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在玩手機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規則的權利去交給孩子,然後把監督執行的功能留給自己。有些孩子玩手機,爸媽難免會擔心說孩子沉溺。我覺得與其把擔心悶在心裡,不如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態,可以是:你玩手機我並不會反對,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個規則,去更好的進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讓孩子自己來說,他怎麼玩手機。

2.約法三章,犯規要有懲罰

相比“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更容易測量。目標具體、明確,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麼,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麼。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理性溝通,為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遊戲的世界,也可以視作是孩子為封閉自我而選擇的另一個世界。而讓孩子選擇封閉和沉迷的,可能正是因為親子之間的非理性溝通。

父母如果長期忽視孩子、或者看不見孩子的努力與長處,經常打壓、貶低孩子的自尊,對孩子的決定事無鉅細地橫加干預,不肯傾聽孩子的心聲,那麼孩子就會慢慢關上與父母的溝通之門,並陷入自卑、低價值感的心理漩渦。

看見孩子的長處,鼓勵孩子的努力,做孩子身後第一個為他鼓掌的人,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讓他知道。這些都是走進孩子內心最重要的步驟。

4.家長要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不禁會說,我試過和孩子約定手機使用守則,但是沒有用。那是因為孩子覺得這份守則只針對自己太不公平了。

那麼,家長可以這樣做:家中有兩個小孩的請一視同仁;在孩子禁玩手機期間,請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堅持!也就是說家長要以身作則!

陪孩子時,不玩手機!!

假期來臨,孩子總玩手機不聽勸?聰明的家長這麼做

最後提醒家長回到家以後也要放下手機,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還可以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他玩手機,還能提高他的眼界和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