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時常會對孩子說:“寶貝,你要乖乖聽話,這樣才是好孩子”。聽話的孩子總會得到父母的稱讚,而父母眼裡孩子怎麼樣才算是聽話呢?孩子平時表現的不哭不鬧,做什麼事情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完成,這就是父母心目中那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朋友家的寶寶就是旁人眼裡的“乖寶寶”,小小年紀便學會看媽媽的眼色做事情,媽媽臉色微微一變,孩子便立馬停止手中的事,安安靜靜的待在媽媽身邊。而其他小朋友則是坐不住,比較好動,從不因為父母的約束而放棄自己的玩樂時間。

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乖寶寶”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孩子的一個心裡期望,也是父母在教育時的一個目標。所謂人們眼中的“乖寶寶”真的感到快樂嗎?與其說孩子性格本就乖巧,倒不如說是父母后天嚴厲管教造成的。父母叫孩子向左孩子不敢向右,孩子不敢輕易反駁父母,常常唯命是從。

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的教育方式並不值得倡導,這樣的孩子就像機器一般少了情感。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缺少快樂。孩子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對待任何一件事情沒有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權利,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孩子身心疲憊,內心壓抑。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顧及聆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父母平時如何教育孩子會更好呢?

第一種教育方式: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願意聆聽孩子的心聲。一來父母能夠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二來有利於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父母可以採納;如果孩子的想法有誤,父母也能夠第一時間瞭解並細心引導,讓孩子及時改正。

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第二種教育方式:減少“你要乖,你要聽話”這類的話

父母要學會摒棄掉一些“舊思想”,減少對孩子說“你要乖,你要聽話”這類的叮囑。有的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年長、有經驗,自己的做法總不會錯。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被“你要乖,你要聽話”這類話渲染,孩子就會深受影響,情感容易得到抑制,依賴性會不斷增強。減少叮囑的話,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試著尊重孩子的做法。

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第三種教育方式: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如果父母總是替自己的孩子做決定,事事都約束孩子,容易導致孩子無法長大,也就是所謂的“媽寶男”。孩子永遠都沒有辦法獨立,遇到事情總是依賴父母。這就體現了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重要性。父母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不要事事包辦,對孩子少一點約束,多一點自由。

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那麼問題來了,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生活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孩子跑著跑著一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痛苦,此時很多父母都會急忙把孩子扶起來,埋怨“地板”真該死,把我的孩子絆倒了。對著地板拍打幾下,責備地板幾聲,孩子心裡就舒坦多了。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父母應該這樣做: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詢問孩子是不是剛才跑太快才摔倒的,教育孩子下次速度放慢一點小心一點就不會被絆倒了。

真的倡導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寶寶”嗎?

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自己站起來,孩子便學會了自己摔倒自己再爬起來,不會哭著等父母來幫忙,通過一句引導的話語教會孩子學會獨立面對挫折。而往往願意培養孩子獨立的父母,不會多加干預孩子的生活的,更不會強制把孩子變成別人眼裡的“乖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