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中东,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交界地带,是古代海洋贸易的必经之路,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因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各国都想将其划为自身的势力范围,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然,上天给予中东地区这么重要的战略地位,却没有给予相匹配的实力,不仅内部有多个土著霸权在争夺利益,在外部亦有无数域外大国进行干涉。现代的中东地区仿佛被上帝遗弃,是恶魔的天堂,是人类历史见证过的最混乱的地区。领土争端、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则进一步雪上加霜,使原本复杂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出现,使各国的争霸和干扰更加便捷,地区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也水涨船高,愈加混乱。

《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一、影响中东稳定的现实因素

是什么导致中东地区的冲突不断?或者说,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中东地区的稳定,作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影响中东地区稳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领土、宗教、民族、淡水以及石油几个方面,下面本文将着重介绍这几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中东地区的冲突的。

(一)生存之争——围绕淡水资源而引发的冲突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在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的影响,局部地区形成地中海气候。本地区位于20°N——30°N之间,北回归线从该地区中部穿过,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又因为同时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东北信风的双重控制,降雨量小;虽然濒临海洋,但是因为四周闭塞的高原地形,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无法进入,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的干旱。众所周知,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而中东地区不仅降水量小,而且河流的数量也不多,再加上海水淡化的成本过于高昂,因此,各个地区霸主就围绕为数不多的河流进行争夺,冲突无法避免。

《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缺水的土地

(二)经济发展之争——围绕石油资源而引起的冲突

中东地区是上帝青睐的地区,不然为什么会给中东地区那么多的石油。中东地区不论是石油储量、生出量以及出口量都稳居世界第一,石油主产区位于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不过由于中东地区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开采出来的石油大部分都通过油轮从波斯湾沿岸港口运往西欧、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换取外汇购买各种生活物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具有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的石油代替煤炭,成为工业燃料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夸张的说,石油占世界能源近90%的市场份额。此外,许多工业化学产品都是以石油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如燃料、塑料制品、工业润滑油(脂)、 沥青等等,毫不夸张的说,石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谁统治了中东地区,谁就能控制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资源,进而控制世界。域外大国纷纷插手此地的事务,扶持亲本国政府的宗教或派别,增强本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削弱他国,甚至是敌对国家在本地区影响力,大国的插手使的本地区的局势变得混乱起来。

(三)身份认同之争——围绕民族身份认同而引发的冲突

中东地区的民族众多,除长期被欺压的库尔德人外,可大致分属于阿拉伯、波斯、突厥、犹太等民族的后裔。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都或多或少的统治该地区,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压迫,民族之间的相互征服,时间的流逝无法洗去昔日的仇恨,人为划分的边界以及某些大国的偏袒更造就今日的敌对态势。再加上宗教的影响,民主化浪潮下建立的世俗国家与政教合一的国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彼此冲突日益频繁。另外,中东地区文化差异巨大,不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格格不入,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甚至某些思想早已落后于世界潮流,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中东地区难以存在大一统的思想文化。

《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四)信仰之争——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发的冲突

在中东地区冲突中,宗教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东地区中,大部分国家的民众都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犹太教。虽然三教的教义不同,但是却是同门“师兄弟”,都认为耶路撒冷是本教的圣地,不容他人染指。另外,各个教派的教义具有不包容性和极强的排他性,彼此之间的争执、冲突千余年未曾中断。伊斯兰教是一神教,极其排斥外来的异教徒,即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要杀光异教徒,维护伊斯兰教的纯洁。双方借助各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战争、恐怖袭击、暗杀等暴力手段解决对方。另外,伊斯兰教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分为主张平和解决,让人信服的逊尼派和主张使用武力的激进教派什叶派。表面上双方是在争夺宗教正统(伊斯兰教最高领袖),实际上是在争夺政治正统(阿拉伯帝国元首)。双方互不买账,教派之间相互争权相互残杀。难以用和平方式解决的矛盾,因争夺石油、淡水而导致的地区冲突,使得部分阿拉伯人行事日益极端,认为只有原教旨主义才能带来希望和出路,于是战争就爆发了。

二、影响中东稳定的根本因素

无论是石油、淡水等自然因素,还是宗教、民族等社会因素,都离不开土地这一基本要素。领土的争夺在诸多影响因素居于主要地位,甚至可以说领土的争夺是产生动乱的根本因素。而导致中东地区领土纠纷不断的原因众多,究其根本原因,则要从一战之间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说起。

《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一)英法密谋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在1299—1918年期间,中东并不存在所谓的领土争端,因为它并未单独建国,而是奥斯曼帝国的组成部分。虽然中东地区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该地区的阿拉伯人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再加上他们是以宗教信仰为单位,组成一个个不同的社群,所以奥斯曼帝国的管理比较松散,对边界领土的理解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一战期间,为了抵抗塞尔维亚的侵略,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加入同盟国,向对自己没有领土意图的协约国开战。由于战事不利,1915年,英国利用阿拉伯人想要独立建国的愿望,允诺阿拉伯人投靠协约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英国愿意为其提供金钱和武器,并在战后帮助阿拉伯人在“肥沃新月”地带建国。但事实上,英国出于战略需要,并不希望在中东地区出现一个不受其控制的国家,因此,英国与同样意图染指该地区的法国进行谈判,商讨在奥斯曼帝国垮台之后如何划分英法两国在西亚的势力范围。

(二)中东地区动乱的祸根——《赛克斯-皮科协定》的签订

1912年,当时认为叙利亚毫无战略地位的英国答应将叙利亚全境的控制权交与法国。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并对英法开战。为了速战速决,英国决定在地中海沿岸的伊斯坎德伦进行登陆作战,如果英国能占领此地,那么不仅能从陆上对奥斯曼帝国进行肢解,还能够为英国海军建立前进基地。不过,这块地方在英法两国签订的1912年的协议上是属于法国的。面对法国提出的反对,英国不得不放弃该计划。虽然,英国放弃了进攻伊斯坎德伦,但并不意味着英国就放弃了对该地方的控制意图。在法国亚洲委员会向德尔卡塞施压的同时,英国也组建了类似的委员会来确定对奥斯曼帝国的具体瓜分方案。《赛克斯-皮科协定》的主角登上舞台。赛克斯一边承认1912年英法条款的有效性,一边明目张胆地打算把铁路修进叙利亚的心脏。面对英国的挑衅,无可奈何的德尔卡塞派遣外交专员皮科来到英国,一方面是强调在叙利亚问题上法国不容挑衅的态度,另一方面就是尽快解决悬而未决的战后中东划分问题。

《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与此同时,为了削弱奥斯曼苏丹的“吉哈德号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担任埃及高级专员麦克马洪也在和谢里夫侯赛因就阿拉伯建国问题展开激烈讨论。面对谢里夫侯赛因要求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的全部领土,麦克马洪头疼不已,无奈之下,只好用含糊的答复糊弄谢里夫侯赛因,巧妙利用符号游戏,签订了《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就这样,毫不知情的法国被英国给卖了。

视线转回伦敦,英法两国就中东问题展开多次谈判,但最终不欢而散。12月21日下午,在与皮科的私人会谈中,赛克斯和皮科就“在掌控黎巴嫩、摩苏尔等地的前提下,法国在阿拉伯建国方面进行让步,巴勒斯坦不属于英法两国的势力范围,是英法之间的中立地带”的方案达成一致。可以想象,这样的中立区不仅不能带来和平,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冲突。在经过更详细的讨论后,1916年5月16,英法两国正式签署战后瓜分中东的秘密协定——《赛克斯-皮科协定》。按照协约规定,赛克斯线是从巴勒斯坦的海法到伊拉克的基尔库克的线段,该线以北归入法国的势力范围,以南则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这粗暴的划分方式至今任决定着部分中东国家的疆界。这份协约并没有解决冲突,因为签订双方都没有考虑过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和政治倾向。

《赛克斯-皮科协定》:中东动荡的祸源,从奥斯曼帝国时就已生根

英国外交部长的亚瑟·贝尔福写给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男爵的一封信.

(三)中东地区乱象初显

一战结束前,由于石油的战略意义凸显,为了合理分配产油区,英法修改了原始协定划定的分界线,法国放弃了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控制。1920年4月,取得一战胜利的协约国齐聚圣雷莫,商讨如何处置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此次会议结束后,各国确定其在中东的势力范围。英国根据自身利益,发表《贝尔福宣言》,宣布支持犹太人建国;1947年,联合国通过《印巴分治方案》,自此巴以冲突不断,战乱、暗杀接连上演,曾经上帝青睐之地变成了上帝遗弃之地。

《赛克斯-皮科协定》在没有民族、宗教信仰、语言等因素的前提下,“人为”创造边界,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平衡,一方面将不同民族划分到不同国家,另一方面又把宗教信仰不同的两个地区强捏在一起,导致无休止的冲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包括伊斯兰教派内部的冲突在内,至少有23起冲突是该协定导致的直接后果。

目前,中东地区动荡不堪的原因在于英国的殖民政策,一开始,英法两国就没有资格在中东地区指手画脚,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签订《赛克斯-皮科协定》人为制造矛盾,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尽管这一体系早已过时,但是阿拉伯人从未能自主选择命运,内部相互争斗,外部大国进行干预,这一地区如同一盘散沙,无法抵御外部大国的干预,只能任其欺凌,何其不幸。


参考文献:

[1]王伟. 英国与《赛克斯—皮科协定》[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2]程小春.阿拉伯抗土建国运动研究(1914-1920)[D]. 南京大学. 2013

[3]陈利宽.加里波利战役研究[D].西北大学.2014

[4]黄培昭.一次为中东和会铺路的接触[N].人民日报.2007-08-08

[5]冯志文.绝不能让大屠杀的历史重演[N].科技日报.2014-01-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