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线上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既享“云端”又接地气

百姓线上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既享“云端”又接地气

烟台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梁巧艳正在进行技艺展示。

编者按 疫情之下,产业在变,有的是主动求变,有的是不得不变。许多产业原本的发展节奏被突然打乱,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对这些产业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当“线下”运营路走得无比艰难的同时,也有很多颇有效果的“线上”模式开始浮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线上”悄然进行着改变。这些改变会让未来产生怎样影响?这些改变是昙花一现还是旷日持久?

YMG全媒体记者部近日派出多路记者,探访观察疫情之下的产业,且看疫情之下,烟台文化、旅游、健康、教育等产业的突围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让宅在家中的人们安然自得地享受着文化带来的“云上的日子”。线上看展览,线上看大片,线上搞培训……

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很多人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云”端的日子过得舒适惬意,疫情结束后,还需要线下活动吗?

疫情之下,烟台文化应该何去何从?YMG全媒体记者经过多日探访,感受“云”端之美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产业仍要“两条腿走路”。

疫情之下

文化飘来“四朵云”

“云”,毫无疑问是疫情之下,市民丰富生活的主要途径。烟台文化,在这种形势下,飘来了云赏艺、云看展、云阅读和云慕课等“四朵云”。

在“云”端,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形式多样的战“疫”艺术作品2700多件。烟台大剧院上线“保利云剧院”,发布戏剧、音乐会、大师课等 25个精品视频,受到市民欢迎。市县文化馆整合优质师资力量,推出涵盖声乐、螳螂拳、烟台剪纸等50多个门类的精品艺术课程,已发布200余期,点击率60余万人次。

烟台博物馆开展烟博瑰宝赏析、“云”游博物馆、指尖上的展览等3大主题活动,精心挑选50余件馆藏文物,推出13期在线赏析活动。烟台美术博物馆策划了微创作、微展厅、微典藏等3大系列活动,已推出线上活动26期,展出700余件作品、展品……烟台图书馆运用移动图书馆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开放100多万册经典畅销电子书、4000多种期刊、300多种报纸、20多万集经典有声读物,以及8个线上数据库,为市县图书馆提供海量线上资源。目前,数字资源数据库点击量7.7万次,下载量7.3万次。

疫情之下

她接到近10万订单

突入而来的疫情使非遗项目传承倍受影响,特别是与新年相关的民俗文化庙会、文艺展演展示等项目,很多与节庆相关的非遗产品如年画、剪纸等销量也大幅减少,课程培训也纷纷延迟。很多没有网店的非遗传承人,效益都不景气,反而线上有业务的,基本没受太大影响。

“年后,我们接到的订单快破10万了。”烟台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梁巧艳在疫情之下,忙碌不少。为了传承,梁巧艳通过“云端微课堂”进行技艺展示,她的剪纸课程一经推出广受好评。“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理应用自己的作品为奋斗一线的白衣天使鼓舞加油,讴歌防疫阻击战中的奉献之美。”

此外,自2019年,她的胶东剪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就积极完善互联网平台建设,如今,有了收获。“疫情期间,我们业务主要通过线上VR向客户进行剪纸产品的全面展示,除了包装材料运输受影响以外,销售状态保持良好。”

说起原因,梁巧艳坦言,“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促使我们非遗产业要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从固有的线下传统模式到线上销售平台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现代,面向未来。非遗传承人也应该打破原有的思维保守模式,手艺精进的同时也要学习先进本领,武装头脑,让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相信我们的文化产业会越飞越高。”

疫情之下

他们拓宽销售渠道

人可以“宅”,但文化不能“宅”。疫情对实体书店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在客观上让实体书店更加重视线上服务。

“我们的客服一天不间断地回复客户的各种问题,有时连饭也没时间吃。”为方便读者,烟台市新华书店在“智慧书城”或淘宝网店打出“线上购书”牌,并且尽快将图书配送到家,所有网店客服马力全开,接单,配货,包装,从早忙到晚。

目前新华书店淘宝店铺日接200多个订单,店铺已经升级到皇冠店铺。商品、服务评分4.9,物流评分在4.8以上。

拓宽线上服务渠道,作为民营的源空间京东书城也是如此。 “我们以前就有线上服务,但是做的一般。疫情发生以来,虽然书店暂时歇业,但线上服务活跃起来,许多新老读者通过线上这个渠道从源空间买书。最近一个月,我们线上销量同比增长了4倍。等到疫情结束以后,实体书店也应该继续重视线上这个渠道。”源空间相关负责人说。

疫情之后

地气仍是“主旋律”

面对着线上活动的风生水起,很多人产生了“‘云’上那么美,还回‘地面’干什么?”的想法。

对此,烟台文化专家们并不这么认为。“文化艺术创作需要‘接地气’,不回‘地面’,何来灵感?”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玲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疫情让互联网的作用更加凸显。‘云’在这段时间吸入了很多原来没有的流量。但互联网和实体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可能很多人都习惯了待在家里,也能过得很好。”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化文艺不接地气不行。人总不能呆在家里。创作者需要采风,普通市民需要交流。她认为,疫情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素材和灵感,但这种灵感是短暂的。“疫情结束后,一切如常。还是要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她说,“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也是必不可少的。疫情带给文化产业发展更多选择,但实体是不会被丢掉的。”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孙权博士认为,疫情提醒了烟台文化产业要打造媒介平台,但人类虚拟化体验不会取代感官体验。“人们在家待久了会‘疯’掉的。所以,人是需要外出的。另外,人类是有媒介怀旧心理的,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但人类最需要的,还是‘返璞归真’的情感体验。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看电影或者看比赛,总不如去现场,跟一群人一起观看时,所带来的心理愉悦那么痛快。”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