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弗朗西斯·培根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弗朗西斯·培根


當思想的時代來臨之時,那麼,在世界各地,彼此隔絕的思想家會說出相同的真理,這樣的事情在思想史上並不少見。在意大利、法國和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和自然研究者正在為近代科學和哲學奠定基礎,而在這時的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與經院哲學家羅吉爾·培根同姓——也正在從事一種同樣意義重大的嘗試,他試圖在一個經過改良的基礎上重建人類的全部知識,他基本上是處於與歐洲大陸的思想家相隔絕的狀態之下,對那時的重大發現還幾乎一無所知。

培根可謂生逢其時,因為那時英美之間的貿易異常繁榮,尤其在消滅的西班牙大型艦隊之後(1588年),英國開始發展自己的海上霸權和海外殖民地。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及其後繼者的統治下,英國經歷了一個政治相對穩定、文化相對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持續了較長的時間。培根的一生特別有意思,他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對哲學和政治活動負有同樣的使命,關於此,他寫道:“由於我相信我生來就是為人類服務的,並且關心公共福利也是我的任務之一……於是我就自問,對人類來說什麼是最有益的,大自然創造我是為了讓我完成哪些任務。經過探詢後我發現,沒有什麼比技術的發現和發展以及各種發明創造更為值得稱讚的事情了,因為它們能夠使人類走向更加文明的生活……如果一個人不僅僅成功地完成了一項發明創造,他還能為人類攀登科學高峰點燃起一盞指路明燈,照亮人類認識的每一個黑暗角落,那麼這個人就可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真正的開拓者,因為他為人類征服世界開闢了道路……但是我的出身、我所接受的教育表明,我將來不應該以哲學為職業,而應該投身政治;可以說,我從童年開始就已經被政治濡染了……我也相信,我對於祖國的義務也向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最終我產生了這樣一種願望,即如果我能夠在國家中擔任一個受人尊敬的職位,我希望在工作中確保能夠獲得幫助和支持。基於這樣一種動機,我便專心致志於政治了。”

我們首先看一下培根的政治生涯。度過了一文不名的艱難的初始階段之後,不知滿足、雄心勃勃和追名逐利的培根可謂青雲直上。這個於1561年出生的掌璽大臣的兒子,十四歲就在劍橋大學完成了學業,在巴黎待了一段時間之後,便進入了英國議會。他成功地戰勝了宮廷裡的各種明爭暗鬥,併成為最高檢察官、大法官、掌璽大臣,還被國王封為維魯拉姆男爵。他的個人興趣在政治與科學和寫作之間總是搖擺不定,他只能在處理完公眾事務的間歇滿足自己的寫作愛好。

正當他的政治生涯如日中天之時,一場可悲的變故卻又使他跌入人生的低谷。1621年,培根被指控在許多案件中從訴訟當事人那裡收受賄賂,雖然這種事情在當時也相當普遍,但是這個事件卻斷送了培根的政治前程。他被判入獄,並被課以罰金,不過,不久之後他又獲赦免。此後,他隱居鄉間,在生命的最後五年裡,他專心致力於科學研究和著書立說。1626年,他在工作中死去。回顧自己失敗的政治生涯,他感到心灰意冷:“身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奴僕,他是君主的奴僕、聲譽的奴僕、事業的奴僕。因此,他既沒有個人的自由,也沒有行動的自由,也沒有時間的自由……上升到高位的過程是極其艱難的,人們卻寧願吃許多苦然後去爭取吃更多的苦;要想升到高位,有時則需要通過不正當的途徑,而許多人就是通過卑汙的手段才達到尊嚴的地位。其實那高位也並不安全,稍有不慎就會栽跟頭,要麼丟掉官職,要麼至少名譽掃地。”

與他的政治活動相比,培根的科學研究為他帶來了更為持久的美譽。他的作家聲譽是由其《論說文集》奠定的,在形式上他模仿了蒙田,而其文風之優美一點也不亞於後者。他的散文是世界文學中的永久財富,其形式簡短精練,其內容豐富多彩,幾乎涉及所有可能想到的對象:包括對人的認識和評價——當然他並不像馬基雅維利那樣玩世不恭,不過他對於人類同樣也持一種懷疑態度——包括論青年與老年,論婚姻,論愛情與友誼,論道德和政治等。

培根的主要科學著作最終並未完成。他的寫作計劃非常龐大,要真正實施這個計劃單靠某個個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即使這個人不像培根那樣只是利用貧乏的閒暇時間,他肯定也是力不從心的。培根所期望的就是對科學實行全面的革新,即對所有科學及其每一個組成部分實施一次“偉大的復興”。

他的工作計劃是:第一,他要指出自古希臘以來科學一直停滯不前的原因;第二,他要對科學及其任務進行重新劃分;第三,他要引入一種解釋自然的新方法;第四,他要分門別類地研究真正的自然科學;第五,他要描述未來科學研究的一系列發明和發現;第六,作為一種“哲學的實際應用”,他要勾畫出一幅未來社會的藍圖,這個未來社會應該是由他倡導的科學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培根只完成了這項龐大計劃的其中三個部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批判了當時的科學狀況,為科學提出了新的任務,並對科學的未來作了展望;《新工具》(Novum Organon)——有意識地針對亞里士多德的《工具篇》——對科學方法作了闡釋;《新大西島》描述了一個理想的未來社會。

1.“我的目的是,圍繞知識的王國做一次巡遊,並標記下那些尚未被勤勉的人類開墾過的處女地,我對那些荒蕪的地方作詳細標記的目的,無非就是想邀請人們集中力量前去墾荒。”上面提到的培根的第一本著作就是這次巡遊的紀錄,它涉及醫學、心理學(主要是應用心理學)、政治學以及其他許多科學領域,它對科學做了分類,與神學劃清了界限,提出了許多建議,對科學停滯不前的狀況進行了批判。培根認為,單靠科學本身還遠遠不夠,此外還缺少兩方面的因素,首先,就是缺少一個科學研究的國際機構,這個機構的任務應該是把許多國家的許多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收集到一起並做進一步的處理;第二個因素則更為重要,“如果目標尚不明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順利完成”。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個別科學的範圍內,就不可能看清目標,這就如同我們要俯瞰平原,如果不登高那是辦不到的。能夠讓我們高瞻遠矚的科學平臺就是哲學,科學認識的目的及其普遍有效的方法都能在哲學裡找到。

2.培根的第二部著作的任務就是指明科學方法的目的。而這個目的就是科學的進步及其實際應用,就是人類要征服自然。人在多大程度上認識自然,他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征服自然。但是人只有遵從自然,也就是遵從科學研究所得出的自然規律,他才能征服自然。

要想達到目的就需要有正確的方法,為此必須經歷以下兩個步驟:首先,必須清除思想中的所有偏見以及各種傳統的錯誤,其次,要認識並運用正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培根對人類的錯誤和偏見及其根源作了分析之後,得出了他的“四假相說”,因為這個學說非常有名,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對它做較為詳細的敘述。這四種假相分別是:

第一,“種族假相”(idola tribus)。“種族假相的基礎就在於人的天性之中,就在於人類的種族之中。因為認為人的感覺是事物的尺度,乃是一種錯誤的論斷,相反的,一切知覺,不論是感官的知覺還是心靈的知覺,都是以人的尺度為根據的,而不是以宇宙的尺度為根據的。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鏡子,由於不規則地接受光線,因而把事物的性質和自己的性質攪渾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質受到了歪曲,改變了顏色。”“人的理智一旦接受了一種意見就把別的東西都拉來支持這種意見,或者使它們符合這種意見。雖然在另一方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有力量的相反的例證,但是對於這些例證它卻加以忽視或輕視,或者用某種分別來把他們擺在一邊而加以拒絕。”

第二,“洞穴假相”(idola specus)。培根借用了柏拉圖的“洞穴比喻”,用以表示個人的假相。“因為每一個人(在一般人性所共有的錯誤之處)都有他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發生曲折和改變顏色;這是由於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於他所受的教育和與別人的交往,或者是由於他讀書和他所崇拜的那些人的權威”,有多少個個人,就有可能有多少個個人假相。

第三,“市場假相”(idola fori)。“市場假相”是人們在彼此接觸和交往中形成的。語言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是最重要的工具,因為“人們是通過言談而結合的;而語詞的意義是根據俗人的瞭解而確定的。因此如果語詞選擇得不好和不恰當,就會大大阻礙人的理解……語詞顯然是強制和統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切陷於混亂,並且使人陷於無數空洞的爭辯和無聊的幻想”。

第四,“劇場假相”(idola theatri)。“劇場假相”來源於哲學家們遺留下來的那些根深蒂固的教條。“因為照我的判斷,一切流行的體系都不過是許多舞臺上的戲劇,根據一種不真實的佈景方式來表現它們自己所創造的世界罷了。我所說的不只是現在的時髦體系,也不只是古代的學派和哲學:因為還有更多的同類戲劇可以編出來,並且以同樣人為的方式表演出來。”

從人的頭腦中清除這些假相只是培根著作的任務的消極部分,其積極的部分在於獲得正確的科學方法。若想獲得正確的科學方法並不能依靠傳統或邏輯推導。如果僅僅依靠傳統或邏輯推導,那麼科學就會在原地打轉,止步不前,如培根所說,“那就純粹是老師和學生的一脈相承,而不會誕生真正的發現者”。只有依據經驗,追問自然本身,亦即通過歸納法,才能確保獲得科學成果。但是,人們也不能只是毫無計劃地收集各種事實和觀察結果,而必須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真正的經驗的方法則恰與此相反,它是首先點起蠟燭,然後借蠟燭為手段來照明道路;這就是說,它首先從適當地整列過和類編過的經驗出發,而不是從隨心硬湊的經驗或者漫無定向的經驗出發,由此抽獲原理,然後再由業經確立的原理進至新的實驗。”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與近代自然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是大致相同的:首先從假設出發;然後藉助於符合目的的實驗,收集相關的經驗;得出結論並表達出一般原理,然後再用新的實驗來檢驗這個原理的正確性,如此等等。

3.《新大西島》的篇幅很短,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在其中,培根描繪了一幅未來社會的畫卷,顯然他從柏拉圖所描述的那個神話般的島國那裡獲得了靈感。據培根的觀念,科學將在那個未來社會中佔據重要地位。統治國家的將不再是政治家,而是被挑出來的最傑出的科學家。在經濟上,這個島國是自給自足的;其對外貿易的對象不是黃金和貨物,而是“進步之光”。每隔十二年,這個島國將派遣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前往世界各地,他們要學習世界各國的語言,學習各個民族在科學和工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後再返回他們的故鄉,在那裡,他們將把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到的科學經驗和成就應用到實踐中去。基本來說,這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的思想並沒有什麼兩樣,其區別僅在於,在培根那裡,統治國家的不再是民眾領袖和自私私利的政治家,而是那些飽學之士。

新近曾有人提出一種說法,認為莎士比亞名下的戲劇作品的真正作者應該是培根,關於此事的爭論至今尚未休止。不過,大部分培根研究者認為,這樣一種假設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可以對培根及其著作做如下批判性的評價:

培根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的大門。他打破了各種偏見並指出,經驗是一切自然知識的源泉,在這一點上,他與羅吉爾·培根是共同的。但是,如若把他看作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奠基者和開路先鋒或許並不完全恰當,這不僅因為,培根對他那個時代偉大的自然科學發現視而不見,而且還因為,在實際應用他極力為之辯護的實驗方法時,他所採用的方式卻是極其不完善,或者說非常差勁。尤其是,培根所宣揚的歸納法與當今自然科學中的歸納法並不完全一致。培根過分重視事實的收集和比較,卻忽視了理論的意義,即忽視了演繹法,特別是他沒有認識到數學的意義。他與數學好像毫無干係,他甚至還對數學家大肆責罵,因為他們的觀察方式越來越以數量為出發點。培根自己好像也意識到,他的方法並不十全十美,他自我評價說,他所提出的問題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終獲得解決。不管怎麼說,他仍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解放者和推動者,是新時代的思想先驅之一,除此之外,培根的文筆之優美也是眾所周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