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者,杂文文体创作的第一人,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不仅集现实意义,思想性,战斗力于一身,是当时针砭时弊、唤醒大众良知与尊严,抨击封建社会奴役和压迫人民的强有力武器。

同时,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之路,更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不仅是从他那个时代以来,各个名人大家学习借鉴的文学“宝典”,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沉淀,这些杂文作品所蕴含的精神营养与集萃的思想精髓,也跟着时代的变迁历久弥新,因它不凡的意义和难以超越的创作手法,而成为永恒的经典。

在新媒体文章创作蓬勃发展的今天,鲁迅先生杂文的成文笔法和创作特点,更加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和宝贵的参考价值。

今天,我谨以个人的一点浅知拙见,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特点中,探究一点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01

“有料”——选材决定“吸睛”度

鲁迅先生在其杂文作品的取材上,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

他文章的选材广泛,可以就身边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为“引”,从事件发生的现象入手,逐层深入剖析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深刻揭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

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先生开门见山: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

用一句话对一件事情的简单陈述,引出下文。

文章从雷峰塔倒掉这一真实发生的事件为由,用白娘子与许仙的神话爱情故事为辅证,白娘子虽是“妖”身,却善良正义,行医济困,敢爱敢恨,而法海,一个“得道”的禅师,却思想陈腐守旧,心胸狭隘,以“降妖”之名把白素贞与许仙生生拆散,并把白娘子镇压于雷峰塔下。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作者借由神话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这样一座象征着封建强权的“腐朽之塔”,倒掉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也由此隐喻充满压迫和不平等的封建礼教下的统治政权,终将像雷峰塔一样,面临坍塌瓦解的结局。

《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杂文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出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先生文章选材时视角的独特性。

一处建筑物的无端倒掉,在平常人眼里,也许有人会苛责于现代修葺的疏漏与当年建造的不善;或者作为西湖十佳盛景之一,它的倒掉,也许有人会惋惜于“雷峰夕照”景致的不再。

而鲁迅先生看待这件事的视角却与众不同,他把雷峰塔的倒掉视为封建力量强弩之末的必然之果,因其特有的视角,写就的文章立意新颖,意义隽永,成为不朽的名篇佳作。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鲁迅先生杂文的取材,也常常从一样东西或物件入手,如《看镜有感》中:“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于是以铜镜上的花纹款式以及名字由来为切入点,讨论从“物”到“事”再到“人”对“外来事物”的接纳与排斥。

鲁迅先生从镜子说起,将历史上的汉唐和宋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拿来对比,汉唐“气度闳放,魄力雄大,对外来事物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宋代,每提及外来事物,则“推拒,惶恐,退缩,抖成一团。”

由此,汉唐之盛与宋朝之衰,已是缘由自明了。

正是这些看似无比“随意”,信手拈来的一事一物,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因视角的独特和切入点的与众不同,使文章有“料”,且“料”点十足,内容丰满,论点精妙,又立意别致。即便是十分普通的素材,也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感觉。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鲁迅先生善于在同一件事中,发现和挖掘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当大家的目光都放在一件事或物的某一个点上时,鲁迅先生看到的,却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因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下笔的切入点不同,文章巧思,新奇,与众不同,自然有了足够吸引人的“魔力”。

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多到不胜枚数,这意味着每一个事件的“新鲜出炉”,都将出现创作者们的“蜂拥而上”,结果因视角的共性,观点的雷同,而导致一个看似新鲜的选题被写烂拖死的局面。

怎样让一个被很多人都盯着的选题,在自己的文章中发挥出新鲜的活力,让自己的文章在众多的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

鲁迅先生杂文创作的选材技巧,就十分值得新媒体文章创作者去参考和借鉴:从选材上力求视角独特,推陈出新,切入点上另辟蹊径,对于建立文章的“吸睛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02

“有据”——以事说理,立论牢固

在鲁迅先生创作的几百篇杂文作品中,有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一例外地“以事说理”,而绝非空泛说教。

比如《未有天才之前》这篇文章,为了说明“天才产生和长育于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之中”的道理,鲁迅先生列举了好几个生动又贴切的例子:

用拿破仑在士兵的保护下翻过了一座附近有很多敌人的高山,来说明“天才”需要“民众”的护佑和成全。

用一群思想守旧者以“整理国故”为由,拒绝新思维的纳入,来说明“民众”正是抑制“天才”产生的始作俑者。

用“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上驰马”,来说明“民众”对“天才”的践踏和扼杀何其容易。

作者通过这几个极具趣味性又恰如其分的例子,得出了“天才”与“民众”的关系,就如同花草与土壤的关系。

没有“民众”的支持,就不会有“天才”的产生,就像没有“土壤”这个载体,再好的种子也无法长出葱郁的草和绚丽的花一样。

像“天才的产生”这种原本十分抽象又玄妙的道理,在生动又恰当的事例面前,从生涩难懂,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十分注重“据”与“理”的关系,想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讲一个道理之前,他一定会找到相对应的事例,来佐证观点和道理存在的合理性。

通过事例来引出观点,说道理,使观点更加站得稳,立得牢的同时,还能让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明晰化。文章自然条理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一目了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新媒体文章创作也是一样的道理,文笔再美,词藻再华丽,大道理讲得再好,凭空说教也不容易令人感到信服。一百句空泛的夸夸其谈,也比不上一个贴切的案例来得更加有说服力。

在新媒体文章的创作中,为自己的每一个观点找到合适并足够生动的例证,正例反例穿插使用,相得益彰,先有“据”,再说“理”,有“据”有“理”,以“事”论“理”,因而“理”才能站牢脚跟,才能足够让人信服。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03

“有用”——最夯实的“战斗力”

鲁迅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无数,是当之无愧的文坛巨匠。同时,他又是被世人敬仰和爱戴的“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因为他的文章不仅充满艺术性,更兼具了强烈的战斗力和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比如《“友邦惊诧”论》中,当时日本占据了辽吉,而南京国民政府束手无策,爱国学生们被迫走上街头为国请愿,却遭到来自同胞的刀枪相向,原因竟然是“友邦人士”对学生们请愿的举动感到“莫名惊诧”。

鲁迅先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在当时备受关注的时政事件,通过对事件本身的直接阐述,和对事件背后潜藏本质的深入挖掘而进行讨论,指出当时的国民政府不但没有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却反过来和那些所谓的“友邦人士”沆瀣一气,把枪口和舆论的矛头对准爱国的学生志士。

揭露了当时国民政府在列强面前软弱无能,奴颜媚骨的丑恶嘴脸,以及“友邦”们想要瓜分我国领土的罪恶行径。

因为大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再加上鲁迅先生对文字运用方面的纯熟技巧,整篇文章事例明确,观点犀利,尖锐深刻,又爱憎分明,充满了感召力,让爱国志士看了热血沸腾,反动走狗看了惭愧汗颜,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和不可小觑的战斗作用。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毛泽东曾在《论鲁迅》一文中说:

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

他的杂文作品,是匕首,是投枪,是应战斗的需要,集诗人和战士于一身的产物。

鲁迅先生杂文作品最伟大的现实意义就是“有用”,在那个非常年代的非常时期,鲁迅先生手中的笔,不仅是锋利的匕首,层层剥去封建社会“卫道士”们用于“遮丑”的华丽外衣,揪出迫害人民、诋毁正义的真凶,然后加以痛击,也是为良知和正义而吹响的冲锋陷阵、鼓舞士气的号角。

通过对事件的捕捉,追溯其产生的根源,挖掘其背后深远的现实意义,能让读者从中得到启示警醒或鼓舞鞭策,这是无论任何时代,内容创作者都应该让自己的文章所具备的一种作用。

没有任何用处的文章,写得再好,也会让人感觉空洞乏味,犹如鸡肋,毫无营养,又怎么会得到读者的喜欢。

在新媒体文章创作中,激烈的竞争环境决定了最后受欢迎的、“能打”的文章,一定是“有用”的文章。

“有用”才是一篇文章最“夯实”也最有韧劲的“战斗力”。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04

“有趣”——最“讨巧”的竞争力

如果说,选题上的“有料”是鲁迅先生杂文创作的基础,“有据”使文章立意更明晰,立论更牢固,“有用”是文章的“精神内核”,那么“有趣”就是鲁迅先生杂文创作中最“讨巧”的一大特色,是文章被广受欢迎和喜爱不可或缺的神来之笔。

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先生用白娘子和许仙这样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用“法海”对别人爱情自由的横加干涉,和对“白娘子”的无端迫害,让人们对封建礼教弊端认识得更加直观和立体。

“雷峰塔的倒掉”印证了封建王朝作恶多端必遭覆灭的结局,激起了人们对剥夺他人权利,践踏自由者的痛恨和反抗之情,进而催化了强权制度垮塌的进程。

白娘子与许仙这样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的运用,使文章绕开了理论的干枯和严肃性,多了趣味的元素,让人们更愿意读下去,也比较容易和乐于接受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比如杂文作品《夏三虫》中,鲁迅先生说蚊子在吸人血之前:

还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使人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就更加讨厌了。

表面上说的是蚊子,实则意在痛斥当时一些为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效劳的文人:他们明明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却偏偏还要装腔作势,谈道理,弄玄虚,实在让人厌恶至极。

形象的比喻让文章生动有趣,好读易懂,同时又让读者对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很容易认同,而且印象深刻。

鲁迅先生的文章让人能读懂,并乐于读下去,因为他从来不会平铺直叙地去陈述一件事,然后干巴巴地自说自话讲道理。

而是善于把平淡的事例加工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然后再用灵活生动的表现手法讲述出来,这样他所阐述的理论中既糅合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还能使理论更加具体,形象和条理分明。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把严肃的议论构架于生动有趣的语境和情镜中,使文章充满可读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氛围中“手刃”内患和外敌,让亲者读来愉悦畅快,敌者闻之羞愧胆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笔锋辛辣尖锐,观点犀利直接,却从来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可陈的原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烦心事多,阅读成为了一种茶余饭后和工作间隙的休闲和消遣,更加需要一些“有趣”的东西来调节心情,舒缓压力,所以,能“博人一笑”的文章,会更加让人喜欢。

迎合读者需求,让新媒体文章尽量“有趣”,可以使用有趣的案例,也可以是遣词用句的有趣,或者是整体文风上对趣味性的注重,无论是哪种“有趣”,能让阅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文章,无疑就具备了一种十分“讨巧”的竞争力。


从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技巧中,探究新媒体文章的写作思路


05

鲁迅先生凭着对身边人和事用心细致的观察,对生活独特深刻的感悟,和长期积累而成的丰富战斗经验,以及渊博的学艺知识,成就了他特色鲜明的杂文风格。

除了选题的“有料”,立论的“有据”,文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先生犀利泼辣的笔锋,对比喻手法的巧妙作用,语句的简洁精炼,内容的丰富盈足,笔法的变化多样,以及他始终处于前沿的思维方式,和史诗一样的语言风格……其中每一样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虽然鲁迅先生在杂文创作中的所有方式和技巧,都将是我们这些后辈永远无法企及的,但只要多学多看,多参考和借鉴先生作品中的精妙与精髓,对新媒体文章创作水平的提升,也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文|叶子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