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中医情

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他是20世纪我国的主要人物之一,我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特别作为有留美布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时期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卓著的奉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讨中华文明,推动中医药的开展和国际认可,晚年极力推动海峡两岸的沟通。

百岁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中医情

陈立夫先生一贯对中医药情有独钟,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与祖国传统医学结下不解之缘,1929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通过了他炮制的《废止中医中药决议案》,此举一出,全国上下舆论哗然,江南名医奚可階出于义愤率先联合全国中医界名流,蒋文芳、方慎庵、长沙曾觉叟等,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一说上海总商会)召开全国中医学界联合会议,会上组成代表团赴南京请愿,立即得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立法院法制委员长焦易堂的支持,后来蒋介石迫于全国舆论的压力,民意难违,才下令撤销废止中医中药的一切禁令。

百岁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中医情

陈立夫认为:“真理不分中西,文化为世人所共有,”“在医学方面,如果中医和西医均有治一种病的特效药和特效治法的发明,我们应该使其并存。如中医有桑叶、薄荷发汗,西药有阿斯匹林发汗,就不必用阿斯匹林来打倒桑叶、薄荷,使乡间病者非走十多里路去买西药不可”。他坚决主张“道并行而不相悖”,并决心为融合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体系而努力。他反对把“中医现代化”看作是“中医西医化”,主张中西医各取所长、携手并进。“中西医合作具有远大的前景和意义,要在前进的道路上看到光明”。告诫中医界必须虚心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不要自我陶醉;并要求西医要相信中医,不要妄自尊大。这样“二者如能精诚合作,通力研究对方之所长,则能为创新世界上最新之医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临床诊疗疾病的方法,陈立夫主张以疗效为衡量标准。“登山千条路,同仰一月高”。不管是中医之法还是西医之法,无论是药物疗法还是非药物疗法,都必须根据病情之需要而用,不要轻视任何一种治病方法。

陈立夫最反对某些人把单味药的某些成份当作该药唯一功用的做法。并猛烈抨击说这样一来只能把中药研究引向没有希望的死胡同。同时,他对把动物试验强加于人体的实验方法保留自己的意见,认为动物试验也有许多不科学之处,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否定中医。经几千年对人来做临床实验所得的统计资料,就是今日之中医;用老鼠、兔子等动物,经百十次的实验所得到的统计资料,再用之于人,就是今日之西医。前者缺乏数千年书面的统计,而其实验对象为人;后者有数百次实验的书面的统汁,而其实验对象先为动物再及于人,后者其表面上较为慎重,而实际上动物与人究有不同,所以问题在于信仰与否。比如人吃少量巴豆必大泻无疑,而对小白鼠来说则多多益善,越吃越想吃,若把小白鼠之试验结果用之于人体,岂不谬哉!他始终认为,中药的药理研究必须从药物配伍入手、从复方研究入手,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研究更具有中医特色。

“我是采矿工程师,对于科学并不陌生,我深恶不学而好武断的人,所以我反对对于未读过一本中医药书籍的人,就一口认定中医为“不科学”。科学必须根据事实,无事实而遽作结论,其本身头脑就是不科学”。如中药的花、叶、根、茎各药用部位的药用效能分得很清楚,这就是科学;又如大黄用得少会健胃,轻度利尿,过量又会引起腹泻。这些都是累积几千年的人身实验所得到的科学实验结果。我们老祖宗以生命换取的宝贵经验,国人怎可将它看成一文不值,这点我不赞成。“中医靠祖宗吃饭,西医靠外国人吃饭”。我们要设法创造自己的东西不要仅是靠人家。更切忌拿别人的东西来砸自己的东西,这是最不应该,最错误的观念。我们千万不要相信西方人比我们聪明,在人文科学方面,我们远超过于他们。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前认为一切都是西方人的成就,现在经过英国李约瑟博士的发掘,证明许多东西,中国人早有发明,医学亦然,西人的观念都已经渐渐改变了,独有我们的崇洋自弃者还在入迷。中医之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之一环,这绝对不是复古或排外,但也不同意媚外而排内,而是应融会中西医药学二者之所长,以创造世界最新最进步的医药学。真理无中西之分,文化成果应为全人类共享,西医今日所用的一切工具和材料,大部分为其它科学专家所发明,非西医所可自诩为独有,中医尽可使用。

陈立夫先生值得人们永远记忆的,是他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陈立夫返台后除了读书娱乐,不过问政治,专心推行中医之学并提倡“中华文化统一中国”。他担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30余年,大力促进台湾中医中药事业发展,推动台湾中医教育,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被誉为台湾中医中药事业的守护神。他认为“真理不分中西,文化为世人所共有。”在医学方面,如果中医和西医均有治一种病的特效药和特效治法的发明,我们应该使其并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