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擔當刻於骨,讓信仰光芒綻放

北湖院區急診科

主任 姜南

姜南,1979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2010年10月參加工作,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現任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北湖院區急診科主任。

有凌雲志,敢為天下先。穿上白衣,他是守護群眾身體健康的白衣天使;戴上黨徽,他是衝鋒在前抗戰疫情的白衣戰士。對於姜南來說,今年“過春節閤家歡”是一個奢望,而忙碌填充至今。刻在骨子裡的“責任”與“擔當”讓他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毅然衝在一線,“逆行而上”,如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於戰鬥堡壘中綻放信仰的光芒。

有備而戰,凸顯黨員擔當

1月21日,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抗擊新冠肺炎指揮部成立,從那時起,姜南就未曾有一刻離開過戰疫一線,北湖院區急診科、發熱門診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在瞭解湖北武漢疫情嚴峻的形勢後,他率先在科內進行了新冠肺炎的相關基礎知識培訓,並在院區發熱門診開診後,迅速制定了各項規章流程,既保證百姓順暢就醫,又保障院區以及醫護人員的自身安全。

“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已經遞交了請戰書,我要在上戰場前,帶出一批隊伍,讓這些年輕的醫生可以保護好自己,獨當一面。”一邊培訓指導,一邊總結,在關鍵時刻,姜南表現出了一位黨員先鋒的責任與擔當,也顯示出了臨危不懼、預判前瞻的指揮能力。

披上戰袍,盡顯醫者無畏

千里馳援,滿腔熱血,白袍加身,一往無前。2月6日,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集結號吹響,姜南作為醫療隊的聯絡人和醫療組長,隨醫院130位戰友一同馳援武漢。2月9日,醫療隊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始接診“新冠”肺炎患者。姜南與醫院三位教授一起作為第一批專家進入療區,第一天晚上就收治37名確診重症患者。

雖然此前已經做了足夠多的預案和心理準備,但是在真正接觸到患者後,姜南發現實際工作的開展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療區患者的年齡偏大,基礎疾病比較多,經常是肺炎合併腦梗死、冠心病、糖尿病等,加之老年人很多說武漢當地方言,這些對診療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他迅速調整狀態,與戰友們合力埋頭奮戰。

精細策略,勇擔領者風範

作為醫療組長,姜南深知重症療區內醫護人員的體力消耗巨大,為了合理排班,他根據療區患者特點,制定了標準化流程,確定了輕、中、重、危重四類患者的診療方案,保證患者得到最貼合病情的治療,大大提高了治療效率。同時,為了保證患者的醫療質量,避免交接班遺漏,提出了主管醫師負責制。他將醫療隊實行分組別(A-F六組)查房,每個工作循環8小時,由醫療組長分別帶隊,制定相關治療方案。這樣既保證了治療的有序進行,又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能避免醫療資源浪費,使得醫生可以保存體力,獲得足夠的休息。

“拼命三郎”的性格源於過硬的技術和水平。療區內,高齡腦血管病後遺症患者出行檢查是一件困難事。由於療區是由普通病房改造而成,沒有專門的檢查通道,臥床病人做肺部CT檢查時,需要先由病床轉移到擔架車上,再推出療區,經過臺階,由120轉運到另一棟樓的CT檢查室。這樣艱難的旅程,姜南不知道來來回回經歷了多少次。一次,在病人順利完成檢查後,氧氣瓶交換空間不夠,為了節省時間,他叮囑120救護車先把病人送回療區,自己拖著換下來的舊氧氣瓶步行走回療區。兩公里的路程,厚厚的二級防護,沉重的氧氣瓶,雖然天氣寒冷,但他整個人都溼透了,防護服鞋底因摩擦過多險些暴露。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姜南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戰鬥信念踐行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仁心良術、大醫情懷”的白求恩精神,正在疫線為守護生命健康安全堅持到最後勝利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