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原创 ︳天镜本空含万物

李春生原创 ︳天镜本空含万物

镜像是当代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思想的核心概念。拉康发现,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6—18个月的婴儿面对镜子中自己的影像时,刚开始认为是他人;但他人的“目光”不断反射给婴儿,约束着婴儿的认知,于是婴儿逐渐认识到镜中的影像是自己,混同于“自我”与“他者”;再后来,婴儿迷恋于镜中的影像,希望“他者”成为“自我”。随着婴儿的成长,语言代替了镜像成为了他者。语言克服了镜像体验主客不分的混沌状态,使主体建立起来,但同时也使得欲望与欲望的结果清晰化,从而实现了语言对于自我的统治。

李春生原创 ︳天镜本空含万物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与易理暗契的。《梅花易数》乾卦类像中乾为镜,天就像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形似盖笠凹凸一体的镜子,能通过大气层的反射、折射、散射、衍射光波,在天空中形成各种实像和虚像。譬如,每天早晨在东方地平线上太阳所呈现的红彤彤的大圆盘模样即非真实的太阳而是太阳之像。在天人同类、天人相副下,人脑作为人中之天也就起到产生拉康镜像的他者作用。拉康又进一步将他者分为小他者(a)和大他者(A)。小他者总是与感性的虚幻的他者为伍,而大他者则是象征性的语言。如果说小他者对应于如天的人脑,则这个大他者则是人脑上的嘴,人嘴恰似那天上的云,云的千姿百态的变化实际是天在不尽地诉说,此先天八卦乾一兑二之深意也。

李春生原创 ︳天镜本空含万物

拉康的镜像理论如同“芝麻开门”的咒语,让我们可以走进山门一窥天的宝藏秘密。

其一,所谓名相者即天镜之所呈之幻象。名相者,镜像也。《楞伽经》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人们对于名相的向往与追求实际是基于自我的执着性所导致的对天镜之像的眷恋,而天性本空,能证悟“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者才可获大圆镜智以迥脱根尘。

李春生原创 ︳天镜本空含万物

其二,所谓境界者即是人在天镜中所展现的世界。天镜之所以能映物是因为有光,人之光来自心,有什么样心光就展现什么样的世界。心光(离火)与天镜(乾金)之间所组成的天火同人和火天大有卦昭示出凡夫的心随境转和圣贤的境随心转这两种不同境界。

其三,所谓异化者即是天的统治方式。当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异化。天要统治人,就需要通过其映物功能来让分裂出人的对立面。当然,天对人的统治是一种无心之治,本质上来自于人的自我执着之性。如果不能证悟到天性之空,就不可能根除镜像和异化,所以,即便消除了私有制的异化也必然会带来公有制的异化,即便消除了资本、权力的异化也必然会带来科学、技术的异化。

李春生原创 ︳天镜本空含万物

其四,所谓天人感应者即是通过天人之间的镜像功能实现的。天有天镜,人有人镜,天人之间互为镜像,互相映射。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而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此绝非虚言。

李春生原创 ︳天镜本空含万物

其五,拉康的镜像说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分别道出了人作为天地相交阴阳和合之物而与天地之间各自的关系。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被压抑的原欲,体现的是坤土中的坎水的暗流涌动;拉康的镜像说则揭示出自我的他者本质,表达的是离火照乾天之明。从无意识上升到自我,弗洛伊德相信了人的主体性;而从自我到镜像的他者,拉康则证伪了人的主体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