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自稱自己為“淮右布衣”?

騎蝸牛走高速


這個稱呼實際上是暗藏深意。這句話出自朱元璋統一南方後討伐元廷所發佈的檄文,即《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原文是:“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

在這個時間點上,江南已經沒有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已經灰飛煙滅。而元朝也已經氣息奄奄,正待摧枯拉朽,一鼓作氣統一中國。在這個時機,朱元璋開始了北伐可以說的上是最佳時刻,這也避免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出現。因為畢竟在之前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北伐成功的例子,甚至在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有觀點認為朱元璋只會稱雄於江南,而不會攻打元朝。所以,朱元璋要統一全國他就必須凝聚起全國的支持。在歷史上,自稱布衣的只有漢高祖劉邦,他也是歷史上認同感最高的皇帝之一。朱元璋自稱淮右布衣,可以從最廣泛的基礎上汲取力量。而且他在檄文的最後提到了“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這就有了氣吞天下的帝王氣概,而不是偏安江南的割據之君。

第二,他突出了淮右的身份,這就是為了進一步團結軍隊內部的淮西集團將領。在朱元璋的軍中,文臣大多出身於江浙,武將大多出身於淮西。朱元璋指定的北伐第一負責人徐達就是濠州鍾離人,也是淮西二十四將之首。這樣就是變相提出,徐達和自己都是淮右出身,藉以籠絡北伐的將帥。

第三,朱元璋也確實是平民出身,祖籍安徽。這樣書寫行文也有一定的背景基礎,此時的朱元璋雖然還只是吳王,但已經是萬乘之尊。這樣以低姿態向全國百姓宣示,可以最好地累積民心。避免會出現與普通平民的疏離感,對於天下的統一有益無害。


經典守望者


明太宗朱元璋曾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文就是“我本來不過是一介平民,這天下與我有什麼關係呢”,堂堂開國皇帝卻經常稱自己是淮右布衣,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朱元璋的出身,小時候家境貧寒,便在地主家做放牛郎。後來瘟疫災荒盛行,家中父母兄長皆病死,少年的他又去做了小沙彌。然而這樣的日子也沒有維持多久,寺內的生活就支撐不下去了,年少的朱元璋再次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後來就參加了紅巾軍起義,一步一步走到起義軍領袖的位置。

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這麼多皇帝當中,朱元璋的出身是最卑微的,因此他還有著“乞丐皇帝”的稱號。但是朱元璋對於自己的身世並不加以掩飾,即使是在稱帝之後也經常把自己稱作是淮右布衣,連頒佈的詔書之上都有所記載。這種氣度是很多皇帝都沒有的,不少開國皇帝在登基之時都會為自己尋找一個好的出身,以便打著君權神授的旗號讓自己名正言順。

另一方面,我想朱元璋此舉也是在提醒自己,提醒後世子孫,打下一份江山是何其艱難,一定要好好地守成!

朱元璋自幼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對於底層人民的艱辛更是深有體會,所以在上位之後重治貪官汙吏,緩和階級矛盾,恢復發展社會經濟。

此外,朱元璋的成功還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他的賢內助——馬皇后。馬皇后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奇女子,她在朱元璋落魄之時下嫁於他,與之共患難。她不僅盡到了一個妻子的義務,更是內外盡力,幫助朱元璋儘快奪取政權。身為國母,從未有過權勢之慾,不僅關注民間疾苦,還常常勸誡朱元璋“不以喜怒加刑賞”,愛惜賢才,令人敬服。


文史小棧


在分析名稱前,我們看一下朱重八的履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當和尚)

宋朝在皖中和蘇中設淮南西路和淮南東路,淮南西路稱淮右

淮南西路的屬地包括:壽州(今安徽鳳台)、廬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鳳陽)、舒州(今安徽安慶)、和州(今安徽和縣)、蘄州(今湖北蘄春)、黃州(今湖北黃岡)、光州(今河南潢川)、無為軍(今安徽無為)、六安軍(今安徽六安)。

得出結論:濠州屬於淮右

布衣

布衣代指百姓,雖然朱重八去皇覺寺當和尚,不影響他平民的本質

綜上所述:淮右布衣的意思就是鳳陽平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