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中医的哲学原理!


“伪科学”——中医的哲学原理!


每提及中医,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气”、“阴阳”、“五行”等等。这些词汇在民众眼里看来,宛若“中医”的代名词,因为它们确实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几乎人人在说到中医时,多多少少都会涉及或引用一下这几个词本身,或是其概念;却又往往在刚刚提及的瞬间打住思绪,不是觉得这些概念太过深奥,无法深入,就是觉得这些概念不符合科学,都是些玄幻迷信的玩意儿,根本没有循证的规律。也正是因为这种言未达语已休的境况,中医在大众面前始终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甚或被冠上唯心之术的名头。

要理解并运用中医,首先就得充分认识和体会它的哲学智慧。而大众之所以觉得中医哲学基础之难明,无非是因无法切身感知诸如“气”、“阴阳”、“五行”之存在,但若是因为这个理由就去疏离中医、拒绝中医,甚至排斥中医,那么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因为持这种想法的人,本即是承认并践行“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唯心理念,因为无法感知,因而认为不存在这样的理法。这就好比薛定谔盒子里的猫,它是死是活皆由打开盒子的人的判断来决定,而与它在盒子里的真实状态无关。而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中医抱着不理解和怀疑的态度,皆是因为自己把中医当成了一只被困在薛定谔盒子里的猫,没有去理性认知其本身的真实状态,只凭自己揭盒的瞬间感受为其定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大众把古代哲学里的“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等同于中医理论体系里的“气”、“阴阳”与“五行”,从而进入了对中医认知的误区里。

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哲学渊源,尤其是道家思想和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作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比如,精气学说的万物本原论思想,为中医学整体观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产生了促进作用。随着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理论体系的形成要求这些大量的医学知识被系统化、理论化地整理总结,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而这些著作及其思想就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那么,这些中国古代哲学是如何影响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呢?现在我就先从从道家思想、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四个方面去介绍。之所以选这四个方面的学说思想来介绍,就是因为它们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伪科学”——中医的哲学原理!


一、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与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像纲领般指导着中医具体学说的演绎。就如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它们都是在道家思想的统领下分支而出,继而具体地渗透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道”,本义是道路,慢慢地,到了春秋时代,《左传》、《国语》中所言之“道”,就不再仅仅是“道路”之义,而是进入了哲学范畴,代表一般性、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或是行为方式,比如天道、人道、君道、生民之道、不义之道等等,而这些“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本就客观存在,一如《道德经》在阐述“道”之本质时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也是广义上的“道”。

——狭义上的“道”即为老庄的清静无为、自然无为之道,亦是深刻影响了中医学最初发生的哲学思想,即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学说宗旨的学术思想。春秋末期老子为其创始人,后经战国中期关尹、杨朱、列御寇等补充、发扬,分化为两个流派:一派以庄周为代表,把道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观察万物的准绳,夸大道的作用,表现出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即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另一派是以《管子》书中《心术》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稷下:战国时田齐的学宫),唯物地发展了老子的道,把道解释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的“精气”,提出精气说。而稷下道家之“精气说”,亦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学里的精气学说。后文会详细展开介绍,在此我们先详细聊聊道家思想中的老庄思想给中医学理论带去的“纲领性”影响。

——所谓“纲领性”影响,就是指影响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将老庄思想提炼后会发现,中医学在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思路,其实就是来源于老庄思想里的精粹。《庄子》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子《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只不过是寓理于景,用更为多样的文学手段(比如以故事形式)来表现这些思想。因此,我们在讨论老庄之道家思想对于中医学发生形成的影响时,主要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例。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到底是哪些主要的道家思想为中医认识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1)“道”生万物,支配万物的变化发展。

老子《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谷神”是什么呢?一说谓谷神者为生养之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另一说认为谷神即为虚空博大且变化无穷的“道”: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而“玄牝”,指玄妙的母性。“玄”本义为深黑色,延申为神秘幽深;“牝”本义指雌性母体的生殖器,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玄牝之门,即是雌性生殖器的产门,这里用于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道德经》通过这段话想传达给我们的意念,就是博大而神秘的道造就了万物的繁衍生息,并且道的这种力量生生不息。后人解读这段话的时候,认为老子之所以用“玄牝之门”来类比宛若天地之根的道,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论及人与文明的关系时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说:“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即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而这种本性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这就是为何古人毕恭毕敬地法自然而为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天人合一”才是与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也是冥冥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人道”。中医吸取了这样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同样认为“道”是万物生化之本,但中医所吸取的是稷下道家的“道”之概念,即表现为有客观实在的精气,而非老庄家的客观存在之“道”。因此,中医哲学里的“道生万物”,于老子《道德经》来说,不过是取其发挥,而非照搬。二、中医理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即由于“道法自然”观念的深入,具体体现在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方面。(未完待续)


“伪科学”——中医的哲学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