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肯定蜀方(刘备)却又最先灭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巅峰财经TOP


虽然是小说,但作者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历史的进程,再加上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乱纷飞,当下的普通百姓更希望的是和平一统,不过各诸侯国执政者并不会体会百姓的疾苦,只有通过不断的征伐才能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

奈何汉朝皇室已成为傀儡,没有了兵权已经不会有任何建树了。但这时有一位皇室后裔推崇以仁义平天下算是众望所归了,刘备在初期的所做所为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出淤泥而不染,在当时战乱年代也算是一股清流,这也为后期的人材聚集打下了基础。这算是作者为什么肯定刘备的原因。

但毕竟刘备的创始团队是“屠猪卖肉,织席贩履”之辈,有勇而智谋不足,中期幸得卧龙凤雏才得以扭转战局,得荆州立足之地,进蜀川以建立根据。

打天下易,坐天下难。仅靠孔明事必躬亲处理各项事物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度的。多次的出蜀北伐确无功而返使得蜀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被大幅消耗,也为后期的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大脑袋视频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老叟认为从南宋程朱理学盛行始,文人学士就按“儒教”人生价值给名人归位了。刘备,刘皇叔。顾名思义吧。人家归为唱红的。曹操,司马懿,与汉室作对的,就归为唱白脸的。[捂脸][捂脸][捂脸]至于你能力,文化,水平如何如何放在其次。不知老叟说的对不对,大家看。



守绌田园


首先你去了解三国时期的官方历史,罗贯中是明代人,他去写三国,肯定也是看过三国时期的官方史书,不然不可能写得出来。三国统一之后官方史书《三国志》。这本书是蜀国旧臣陈寿写的。这本书当中自然很大程度会偏向于刘备一方。因为陈寿本人也比较留恋蜀国。他的一些偏向,肯定也会影响到后世的对三国这个时期的看法。

其次小说一般都会选择一方作为正义,一方为邪恶,这样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能够激气读者的兴趣。而刘备从初始到结尾都比较符合正义。

作者这样写呢,我们只能够说他想渲染一种历史大势,就是一个朝代必然会灭亡,不管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去避免一个王朝的灭亡。



历史凌玉龙


天命观。

《三国演义》末了说得明白:“天数茫茫不可逃”。行文中更是各种暗示,诸如孔明出山,得其主不得其时,上方谷若非天命在晋,早就烤得司马宣王父子外焦里嫩,各色带预言家的“童谣”更是三不五时得乱入剧透。

总之,天命不可违是演义的基本世界观。

而从刘备奔走创业到“姜维独凭气力高”,描写的便是一群英雄在天命已定,甚至知道天命已定,却逆天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慷慨悲歌。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连后世同人小说《反三国演义》都能爽一把,罗贯中会办不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一方面持有不可动摇的天命观,一方面又竭尽所能得歌颂凡人对天命的抗争,这便是《三国演义》之所以为《三国演义》,且与各色“逆天改命”类历史小说如《说岳全传》划出鸿沟的根本原因所在。


宏观评论师贺兰


小说毕竟不是 史书,《三国演义》作者罗惯中肯定蜀国是因为蜀君刘备与汉朝皇帝同一血脉,刘备是正统的代表。所以肯定蜀国就是维护正统。魏君曹操代表的是新生力量,魏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很残酷,现实很骨感,历史车轮拦不住,长江必竟东流去。不管作者愿意不愿意,魏国统一是无可否定的事实。《三国演义》做为小说来写,尽管小说充许虚构情节,也不可以不尊重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虽然通篇以蜀君刘备为歌颂对像,但是最后蜀国还是灭亡了,结局令人伤感,掩卷不觉让人 潸然泪下 。因为看《三国演义》容易让人伤情,所以就有了“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和“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之说。一篇小说竟然能有这样大的煽动力量,这也正是作者创作的成功之处。

《三国演义》主体思想是维护正统,宣扬仁义道德,宣扬忠君思想。如果《三国演义》作者不让蜀国刘备在魏国统一之前死去,而是让刘备作了魏国的俘虏。这样的结局,一是让作者和读者于心不忍,二是有损于刘备的的高大形象,因为刘备必竟是一代枭雄 。另外,作者这样的安排,让孔明一心一意 辅佐后主刘禅,也宣扬了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思想。

《三国演义》把刘备做为正面形象讴歌 ,才会将《三国演义》写成一出悲剧,才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才会具有这么强的感染力。

如果《三国演义》将曹操做为正面形像来描写,《三国演义》就会变成一部喜剧,也就不会给读者带来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了。


阳光灿烂65612926


刘备做为皇亲国戚,从开始试图力换狂澜落寞的东汉皇朝,到自己鼎足而立的蜀国。可谓:一世英雄!然而,蜀国作为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毕竟江河有限,仅仅偏于一隅之地。虽负重“匡扶汉室”前行,却难逃弱肉强食的命运。预示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总归一统的不变法则。


潮壬悦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其实《三国演义》是作为小说的身份来面向读者的,和真正的三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真正的史书应该是无感情色彩无个人观点的还原事件的真相,但往往这种书籍是用来供专家研究,不适合人们来消遣。所以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有了明显的个人喜好,感情色彩,这样写其实是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但也会引发读者更多的遐想,东汉末年,群雄涿鹿,地方豪强割据,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国局面,但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弱,灭亡最早,刘备的确是白手起家,他能创立蜀国基业也的确让世人敬佩。不过刘备虽然输了江山,但却赢了世人的赞赏,就像南唐后主李煜,做不得江山作诗人,诗歌被世人传颂,古人往往在官场失意后游山玩水时才更让世人喜爱,刘邦在乌江自刎感天动地,作者通过写早亡,写悲惨的结局来感动世人,给世人留下最深的印象,看似是写蜀国的破败,实际上是最深感情的表达


梦想自由才痛苦


罗贯中忠汉室并以为正统,一部《三国演义》以褒刘贬曹为纲,字里行间事事处处绘声绘色彰显刘皇叔是仁慈大善人,曹孟德是奸诈大恶棍。如曹操死曰"奸雄数终″,刘备死曰"先主驾崩″,不同悲喜毕露。

但历史小说应以历史真实为依据,蜀先灭是史实,作者徒呼奈何!

但仍要感谢罗贯中给后人献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后之蚁民管他龙虎龟蛇争斗,当听古仔乐乐。"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小事,都付笑谈中″!


2968186160


《三国演义》的作者,宣传的是正统思想。汉朝是刘氏的天下,刘备沾了姓刘的光,一个编席卖履的人,却一下成了皇叔,作者肯定竭力褒扬刘备,抑贬曹孙,这再正常不过了。但《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从大的方面来说,它是一部历史演义的小说,就必须尊重历史,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写。至于在一些事件,情节的方面,可以尽量去发挥作者的丰富想象力,以便去丰富自己想歌颂的人物,让正面人物更加丰满,让反面人物更加阴险,丑恶。这就是《三国演义》作者把刘备作为正方,而又先亡的原因。


汉阙故人


《三国演义》虽然是拥刘反曹的小说,但归根结底是历史演绎小说,一定会遵守客观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像是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纯属是虚构的小说,但也遵守了客观历史的大背景,最后还是宋朝灭亡,金元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