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攻打南京数月不下,便命刘伯温去天台山请高人相助,成了!


朱元璋攻打南京数月不下,便命刘伯温去天台山请高人相助,成了!

当年,朱元璋攻打集庆(今南京)数月不下,便很焦急。一天,他打听到,天台山上隐有一高人,姓徐,上通天文地理,下通兵家谋略,于是急命刘伯温星夜赶往天台山寻访。

刘伯温来到天台山,见此地山清水秀,犹如人间仙境。但他却无心观赏,一心只想尽快寻到徐姓隐士。可是,天台山山上人烟稀少,途中,他想问路,连个人都找不到。好不容易看见一个放牛的老人,便急切地问:“请问老伯,徐隐士家住在何方?”

老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审视着眼前这位神情疲惫却气度不凡的陌生人,不慌不忙地吟唱道:“通俗得像儿歌,恬静得又如田园诗。也许有人从古老的描纸上见过,但追本溯源,可知花是何处花,楼是何人楼,家是哪人家?”算是对陌生人的回答。


朱元璋攻打南京数月不下,便命刘伯温去天台山请高人相助,成了!


刘伯温听出老人的吟唱里已给指了路,他谢过老人,便按着提示走了两三里路,果见数间楼房掩映在香樟古柏之间。进了村子,他找到门前种有花卉的那户人家,正想举手叩门,只听得一声童音问他:“您找谁?”

刘伯温回头一看,见是个十来岁的男孩,正看守着一簟子的稻谷。他只顾寻路没注意到这孩子,颇有些不好意思,问道:“小兄弟,徐隐士住这里吗?”

那孩子惊奇地看着他又问:“你是谁,你找我祖父干什么?”

听到找对了人家,刘伯温这才揩了揩额上的汗,呼出一口气。他抬头看看天边乌云翻滚,闷雷阵阵,眼看就要下雨了,忙说:“小兄弟,快下大雨了,赶忙收谷子吧。”

那孩子十分自信地答道:“我祖父说过,今天的雨只落到那只方箩脚。”


朱元璋攻打南京数月不下,便命刘伯温去天台山请高人相助,成了!


刘伯温吃了一惊。旋即想道:“大雨隔瓦栋”也是常有的事,徐隐士能算出今天雷雨只落到方箩脚,淋不着大簟,真是闻所未闻。此人果真精通天文地理,我也不虚此行!

片刻功夫,徐隐士回来了,大雨也跟着脚后跟到了,果然落到方箩脚。刘伯温已从孩子口里知道,先前给他指路的放牛老人正是徐隐士。不等清茶润口,刘伯温急切地说明来由。

徐隐士听罢说道:“先生既来之,则安之。”刘伯温辞道:“军机在身,十万火急,无心盘桓,望先生马上动身!”

徐隐士又说:“实不相瞒,家父年事已高,我在家以尽孝道。朱将军有命,也不敢推辞。只是近日为家父寻得一方寿域,正穴何处,难以定夺。还请先生放心,事毕即随先生前往破城。”

刘伯温心里有数,却不多说,只要求给他一根尖尖的长铁枪。来到预选的寿域,刘伯温前后左右端详了一番,拿起铁枪选址定穴,把铁枪深深地插到土中。这时徐隐士挖掉四周的泥土,只见枪尖上穿着一枚铜钱。

两人不禁相视而笑。原来徐隐士早已选正穴位,把铜钱预埋在地下,他听说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更是无所不精,便想试探试探他。一番较量,彼此佩服。


朱元璋攻打南京数月不下,便命刘伯温去天台山请高人相助,成了!


之后,徐隐士便随刘伯温来到集庆,远远便看到城外千幡招展,城头严阵以待。徐隐士骑马绕城一周,转身对刘伯温说:“这集庆是‘蟹地’,‘蟹壳’更硬,硬攻怕是难以攻破,只有等到产‘蟹子’时,才能从它的软肋‘肚脐眼’处攻进去。刘伯温一听,哈哈大笑,连说知道了,知道了。徐隐士也会心地一笑。

朱元璋见刘伯温已请来徐隐士,便领兵出阵。

刘伯温吩咐兵士大喊:“城内军士们,赶快投降吧!否则,我军围城一年半载,你们将活活困死。”

破了集庆,徐隐士立了大功,朱元璋要嘉奖徐隐士,可大营之内怎么也找不到隐士。刘伯温知道,徐隐士早已隐迹而去了。

据说,刘伯温在辞官返回老家时,还多次去天台山找过徐隐士呢。

选自《刘伯温传说》

流传于浙江台州

闻风搜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