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扁鵲活到97歲,死因令人憤慨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發明了四診法: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被尊為華夏醫祖。 扁鵲以其精湛的醫術、超前的醫療理念、以及高尚的醫德譜寫了傳奇的一生。他活到97歲才去世,死因卻並非生老病死,提起來實在令人扼腕!


神醫扁鵲活到97歲,死因令人憤慨


說到他的死因之前我們來先聊幾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於公元前357年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縣)。齊桓侯田午派人招待,桓侯接見時,他望著桓侯的顏色,便說:“君有疾在胰理,不治將深。”桓侯道:“寡人無疾”。他離開後,桓侯就對左右的人說:“醫之好利,欲以不疾為功。”過了五天,他見到桓侯又說:“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仍答道:“寡人無疾。”他辭出後,桓侯感到很不高興。過了幾天,再看見桓侯時,他又鄭重地說:“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很不愉快,沒有理睬。又過了幾天,扁鵲復見桓侯。看見桓侯的臉色,吃驚地溜走了。桓侯便派人追問原因,他說:“疾之居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在腸胃,酒醪之所及;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不久桓侯病發,派人去請他治療,可是他已取道魏國,跑到秦國去了。桓侯終因病深,醫治無效而死去。

神醫扁鵲活到97歲,死因令人憤慨

第二個小故事:起死回生救虢國太子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裡,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神醫扁鵲活到97歲,死因令人憤慨

可以說扁鵲在當時醫術登峰造極,聲望一時無兩。俗話說得好“樹大招風,人名招禍。”神醫扁鵲最終因為他人的嫉妒之心而招致殺身之禍!

扁鵲遇害

秦武王與武士們舉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xi)的藥,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藥,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遊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李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一代神醫就此溘然長往。令人無限唏噓。


神醫扁鵲活到97歲,死因令人憤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