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1510字,閱讀用時2分鐘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我一朋友,是一家中小企業的部門主管,最近公司新招業務專員。

她協助人事部門挑選合適的人,結果一天內就收到了好幾十份簡歷,其中有不少人的簡歷都十分優秀。這讓她感到有些焦慮。

她也時常聽人說,要想在職場裡混得好,需要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10年內做總監。如果做不到,就很容易跟不上企業需要,被市場淘汰。

可是,她自己工作了將近5年,到現在還只是主管。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在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當管理,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古云,“學而優則仕”,雖然原本的意思是,學習後有富裕的時間,則去做官,施行進一步的仁義,我們現在卻理解為“學習好的去當官”。雖為誤解,但可見人們對“當官”的執著。

如果從事的是技術型崗位還好,可若是非技術崗,不做到管理,似乎就很容易被淘汰。

當管理,成為了一種趨勢,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於是,就有人抓住大眾的這種焦慮感,不斷地告訴你,30歲之內要是還沒做到管理,那你的人生就完蛋了。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可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金字塔組織裡,越往上管理層越少,人人都想當管理,又豈是招手即成的事呢。

現在又在談生態、談扁平化管理。除了核心的高管,其他管理層級的意識都會被淡化。那時,自己又該怎麼辦呢?

更有甚者,會告訴你,你的職業路徑是“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10年內做總監“,不然就要被市場淘汰!

可笑的是,在對別人說教前,他本人,都不一定是個成功者。這話又何來參考性?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我個人是很反感熬雞湯、販賣焦慮的。

成功沒有模式,別人走過的路,你再走一遍,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至於為什麼,原因也很簡單,“不可預測性”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在對方成功之後,回頭看他走過的路,會因為“自利性偏差”,將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歸為自己的功勞。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可在成功的路上,成功的因素太多,很多都是隨機性產生的,沒辦法預料到,當事人也會習慣性地忽略。

所以,對於別人的成功,唯一能做的就是借鑑經驗,成功的經驗,以及更主要的,失敗的經驗

只有知道別人失敗的原因,才能在自己前行的路上,儘量避免很多問題。

當自己沒有成功,還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目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問題。但我們不建議陷在失敗中無法自拔,看到了不足,能改進,才是思考的出路。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退一步說,每家公司的情況不一樣,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預測性”。所以必然導致每家公司對崗位的定義不一樣。

你在一家公司掛著經理的頭銜,拿著幾千塊的工資。他在一家公司做著專員的工作,拿著比你還高的工資。工資的含量無法做對比,崗位工作價值更是無法對比。

我們公司5000多人,基層到高管,才200多個。剩下的4800個員工裡,很大一部分30多歲,甚至40歲,他們很失敗嗎?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至少從養家餬口、買車買房這些物質標準來看,他們一點也不失敗,別人生活過得滋潤著呢。

歸根結底,自己是不是能當管理,是不是會被社會淘汰,看的不是你的名片上的職位名稱,而是你的競爭力。

競爭力這東西,才是較為公平的衡量指標。

如果自己就是基層員工,想往上走卻夠不著。或者,已經是基層,卻很難更上一層樓,那就要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反思公司、反思環境。

不論是不是HR,這種職場的生存之路,都是一個套路。難道不是HR,做其他崗位,就能夠衣食無憂?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在做自我反思和目標分解與定位時,以下幾個步驟,還請多多思考:

1、確定目前的位置與未來的目標;

2、蒐集必須具備的新條件;

3、分析達到目標可能的路徑;

4、選擇路徑且訂定時間表;

5、確定可能的調整;

6、建立謀職策略;

7、計劃改變;

8、跨出第一步;

9、評估與反省。

以上9步,是在做生涯諮詢的時候,經常用到的目標分解步驟,看似每一步都很簡單,但有些做起來會非常的難。並不是每個人,真正把每一步都落實了。


3年內做主管,5年內做經理:做不到,就註定要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