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经什么样磨砺可成为名将,指挥长平之战担子重吗?

大马哈鱼12


秦军最少战死三十万,赵军战死小二十万,以这种战损比来说,赵括并非纸上谈兵之辈。

1. 赵括只带了三十万出战,留十万老弱防守丹河防线,其实就已经从根本上破坏了白起的布局。以至于白起违诺坑杀赵军几十万俘虏

2. 白起本来准备诱敌再伏歼赵括主力,这种自身伤亡更大的战况只能说明白起再次失败。

3. 赵括帅军前出几十里寻秦军主力作战,守或者战的主动权应该在白起手里,而这种战损比只能是双方列阵对战。赵括迫使白起放弃占据地利的防守反击战术,白起甚至不能坚守不战以待敌粮尽而自乱,说明了赵括的过人之能。

4. 赵括也并非战无不胜,占了白起自大的便宜,又因为长平地势不支持白起的侧击绕后战术,再加上前期秦军的故意诈败助涨了赵军士气,所以才步步窘迫,只能请援。

赵括首次独领大军,纰漏也不少

1. 百里石长城虽然远离前线几十里,但却关系到长平赵军与国内的交通,被白起奇袭拿下。

2. 长平赵军全面劣势,赵括只能勇字当头,拼杀在一线,极大得鼓舞赵军士气。但是,自身的防护却出现了大问题,以至于被乱箭流矢所害。

3. 赵军在决战中应该见好就收,破敌一半其实就已经完全改变了战场态势。但赵括全功一役的决策也没毛病,趁他病要他命,宜将剩勇追穷寇,真没毛病。

4. 赵括貌似是骄傲自大的性子,又不爱惜士卒,知道战胜白起以后,名利心恐怕还要爆棚,如果再次领兵,战败的可能极大。


异见意见


秦赵两国对峙两年多,其他列国基本都是看戏,两不相帮,原因就在于,秦赵是当时唯二没有受过重大损失的战国了,这两国干起来,其他列国是希望他们两败俱伤的。

赵括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的儿子,小小年纪赵括就熟读兵法,对于战事有着自己的见解,在谈论战争策略的时候,就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辩不倒他,因此在当时有着不小的名气,但是这样并不代表赵括就能带兵打仗,他缺乏一个主帅最重要的经验。当时秦赵交战,两军对峙于长平之地,赵国是以廉颇为将,数次大战廉颇未能占到上风,但是固守之下,秦军也没什么办法。

一直以来,赵括都是空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弱的典范,被后来人当做反面教材嘲笑了两千年,但是长平之战就是赵括的错吗,赵括背负着这样的罪名真的合适吗?其实赵括也是个可怜人,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实战经验不足,如果能够给他机会,先做副将跟着赵国的名将学习一段时间来日未尝不能成为一个名将,但是很不幸的他一出场就当了主将,更不幸的是刚上任就是在这么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之中,面对的还是白起这个莫说当世,就算纵观整个战国时期也是顶尖的名将,可以说赵括的失败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不能只纠结于赵括个人注重理论,客观主观有很多原因,这也就有了很多电影电视的演绎。

我认为赵括可以相持几年,对于自己没有损失,对于赵国更加有利,当时的情况肯定是复杂的。


fantasy66


如果当时的赵括有大局观,他应该让赵王下令和廉颇共同指挥赵军,这样做的话他既没有太大压力,也可以学习一下廉颇的实战经验,相互交流合作秦军就没有什么机会能获得成功了,秦军的反间计战术也不会成功,口袋阵也用不上了,秦军的补给物资供应不足耗不起,真要是两人联合作战了史书上记载就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了,应该会是白起一样的军事天才,长平之战决定中国的统一大战谁胜了谁就是昔日名将。


从古到今历史的追寻者


赵括可以说得上熟读兵法其父亲赵奢也是一代名将但是在兵法理论上也辨不倒赵括,如果赵括可以多多实践几年他可能也会成为一代名将,如果他面对的不是白起这样的名将也许战局未可知也。但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我认为赵国不可能战胜秦国,首先国家以及君主意志来说就是有差距,其次赵国根本没有做好和秦国打持久之战准备,赵国认为这场战争打个1年左右就结束了,结果准备不足导致国家战略上从防守到主动进攻,结果导致军事上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赵国的落幕。

从外交来看赵国在是战是和一直摇摆不定导致其他诸侯不知道赵国到底是什么情况!不敢轻易下赌注,反看秦国已经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准备,长平之战后期瞒天过海临时换将白起导致赵括以为与他对战王龁(秦国前期将领)结果赵括倾巢而出被白起一战而胜。



几世浮沉几飘零


赵括并没有纸上谈兵,换做谁也这下场。何况赵括是皇族,重兵皇帝是不放心外人来带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