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提到君子,在古代最早的含義是貴族專屬用詞,指身份高貴的貴族,同樣小人指的是身份地位的卑賤之人。但是到了今天,提到君子我們都知道是指道德高深、知識淵博的人,而小人則成了道德敗壞、品行不端的人。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有人為君子、小人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個人就是孔子。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我們都說人是需要目標的,否則渾渾噩噩的一輩子,怎麼說都是索然乏味的。但是這個目標是什麼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立刻會聯想到權力、地位、金錢等等。確實這些都是人的慾望,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這一點我們不能去無視而言去接受。那麼除了這些之外,人還有什麼目標和追求呢?讓我們回到孔子所處的時代,看看那個時代人們的基本需求,說的直接一點:活下去。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對於孔子來講,他不需要為了最基本的生存權力而擔憂,他想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才學去讓魯國獲得大治。但在哪個時代,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和時局相比較,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地盤,關心的是自己的霸業。

孔子把君子這個詞,賦予了新的含義,他讓所有人都可以在道德層面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修身養德,做一個君子。

一、憂道不憂貧

那具體來說如何做君子呢?簡單來講,這是一個道德的概念,道德修養高,就可以成為君子。從這時候起,國人心目中的君子的含義就發生了改變,君子主要指道德君子,與是否是貴族的身份脫離了關係,有位之人難稱君子,有德之人方為君子。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已。”——《論語·學而篇第一》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按照孔子的說法,君子不看重吃什麼,住的怎麼樣?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上,謹慎的說話,不誇誇其談,只務實求是。跟隨有道德的人,讓自己也獲得提升,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是學習的一部分,有才有德者方為君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篇第一》

別人不瞭解你,你不用著急,因為你無法改變別人,應該關注的事是自己是否瞭解他人,溝通的前提是瞭解,如果對方不瞭解你,你能瞭解對方,也是有溝通的前提和可能的,這也叫主動作為,不求人瞭解我,我可以去努力瞭解他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篇第一》

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學到的知識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第二》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君子不是隻有一種用途,孔子認為除了德行之外,君子還要博學,儘管有人藉此機會諷刺孔子所說的會讓人之所學雜而不精。但是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不要侷限於一個領域,不斷的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做到觸類旁通也是很有必要的。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篇第二》

先把事情做好,之後再說出來,而不是先把要做的事情說出來,那樣就很難達成目標了,說得多做得少是大忌。往往那些誇誇其談的人,缺少實際的行動力,是做不成什麼大事的。

二、胸懷像大海

我想我是海,我們每個人都想有海一樣的胸懷,海一樣的胸襟,海一樣的氣魄,海一樣的博大。君子心胸開闊,坦坦蕩蕩,小人心胸狹窄,憂憂戚戚。君子就要摒棄小人的狹隘,而做到胸懷寬廣,就像大海一樣包容萬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人處於世間,無非是做事和待人兩面。遭遇困境是誤解的時候,君子和小人的做法截然不同。在遭遇困境時,君子不會愁眉苦臉,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而為,則無愧於心,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可對天地,可對人心。所以君子會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而不會自棄自哀。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小人則不同,他們沒有高遠的人生目標,沒有精神寄託,心中唯一的掛念就是名利。一旦遭遇困難就患得患失,愁眉苦臉。遭到別人誤解時,君子胸懷坦蕩,因為他們知道錯誤不在自己,只是別人還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所以君子不記仇,不打擊報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第一》

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去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用反問的語氣說明君子是不需要別人去認可的,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會因此而產生怨恨之情,這就是心靜而平,修身以靜心,有道德之人的基本。很多時候我們太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而忽視了認同的第一步是獲得自己的認同。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小人則不同,他們一旦遭到誤解便一肚子牢騷,覺得全世界人都虧欠自己,甚至心中暗中嫉恨,藉機打擊報復,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

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君子們走到一起,往往是因為德行和學識,因為共同的目標;而小人們在一起往往是因為利益和權力,因為各自的利益,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三、君子有三戒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前面提了有所為,那麼究竟什麼是有所不為呢?孔子提到了君子的三戒,指出了在人生不同階段,應該慎戒的事情。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氣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第一,少年戒色。人雖然是道德動物,但仍不能脫離動物的天性,要成為君子就必須努力克服自己的動物天性。年輕人的精力旺盛,但自制力不強,對女色的要求自然強烈,如果不加以剋制,縱情沉溺,便會帶來不良的後果。輕者而萎靡不振,進而傷害身體,甚至釀成疾病。重則不能自拔,失去奮鬥的動力,難以實現遠大的理想。

第二,壯年戒鬥。壯年人處在年富力強,身體、能力、事業都處於人生的巔峰狀態。這個時候,人的自我感覺往往良好,自信心膨脹,所以壯年人經常會和人發生摩擦,爭執甚至爭鬥。因此,孔子認為應該在這個時候保持高度的警惕,戒除好鬥之心。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這讓我想到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提到韓信和他相關的故事數不勝數,其中就有“胯下之辱”的故事。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史記·淮陰侯列傳》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不是因為他懦弱,而是因為他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一種選擇,他和這個屠戶好勇鬥狠的話,就算可以擊敗對方,但是也可能因此而喪失性命。在韓信看來,這不叫勇敢而叫愚蠢,韓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還有很多理想沒有實現,不做無謂之爭,不做無效之謀。韓信的忍“胯下之辱”的做法,為我們樹立了典型的壯年戒斗的典範。

第三,老年戒得。人到老年的時候,精力和體力會全面下滑,甚至疾病纏身,開拓進取已經沒有可能。所以這個時候,人往往會牢牢抓住既得利益不肯撒手,要給自己留好後路。老年貪得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每個時代每個行業都不乏其人,事實上真的能做個老而不貪的人確實鳳毛麟角。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同樣作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在自己成為功臣之首,大漢丞相之後,面對自己所得的一切,蕭何居安思危,為保自己的性命採取了刻意汙損自己名譽的做法。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蕭何汙損自己的名譽,實際上就是捨得之道的典型代表,果然劉邦知道了蕭何“貪汙”後非常高興,認為蕭何貪財無志,如果不這樣做,恐怕劉邦的屠刀就會砍向他這個功勳之臣的頭上。最為關鍵的點就在於“捨得”之道,有“舍”才能有“得”。

四、胸中有天下

提到胸中有天下,我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留侯張良。張良作為韓國貴族後裔,世代的韓國為相,但秦滅六國,毀滅了這位公子哥的美好夢想。本來按照正常的發展途徑,張良肯定是韓國丞相的不二人選,但是秦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秦滅韓讓他的夢想破滅了,他心中充滿了對秦始皇嬴政的仇恨,因此他才僱傭殺手,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又四處遊蕩,成了一個落魄之人。

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這個時候的張良很難稱為君子,更提不上胸中有天下。直到遇到了黃石公,學習了《太公兵法》之後,他的人生髮生了很大的轉變,對事物的看法也和以前截然不同。是什麼原因讓張良能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因為他把對秦始皇個人的仇恨,轉化成了如何消滅秦而建立新王朝的願望。

所謂君子者必提責任,因為所承擔的責任不同,由此引出所謂君子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修己以敬,對自己負責

修養好自己,用一顆敬恭的心來面對世界,人有了恭敬之心,氣質就會發生變化,把自己修養成文明人,這是對自己負責。

第二重境界:修己安人,對他人負責。

人是什麼呢?人指和我們有一定關係的人,通常指百姓,人總要安頓好自己的父母,給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人總要安頓好自己的愛人,給他們一個幸福的生活;人總要安頓好自己的子女,給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人要對親屬朋友有所交代,有所關照,有所幫助。人生在世就是要安頓他人,這是對別人負責。

第三重境界:修己安民,對天下負責。

前兩種人生境界已經很崇高而難以達到,但這只是孔子弟子的境界,孔子的境界是心中擁有天下,他要安頓天下所有的人,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達到天下大治。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奮鬥終生,這是君子的最高境界。

何為君子:從身份地位象徵到道德標準用詞,看成為君子的四個方面

因此,君子的起點是修身,進階是齊家、治國,終極的目標則是平天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