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谈“趣读”系列第一篇——为什么读书,你有更好的答案吗?

读书只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关高下


健谈“趣读”系列第一篇——为什么读书,你有更好的答案吗?

读书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个人选择而已,不存在高下之分。


张元济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就喜欢读书,我有朋友觉得天下第一好事,是喝酒,他也没错。


我尊重爱读书的人,也尊重人有不读书的权利。


我认识一些人,对读书毫无兴趣,进入社会以后,再没有看完一本书。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人生与事业上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获得社会的认可。有句话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的是刘邦和项羽。


我也认识一些人,是书虫,真的就爱读书,读书是读书的目的,读书是生活方式。我父亲,还有几个朋友就是这样,真的是吃书,每天都得吃,吃厚厚一本。


新读书时代


移动互联时代,年轻一辈,爱读书的人在减少。


原因可能是信息爆炸的噪音干扰,也可能是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抖音、微信、小红书,这个时代的阅读与过去已大不同。


不能认为只有读纸质本的字才是读书。


看电影也是阅读世界与人生。


这是一个新的读书时代。


腹有诗书气自华,未必


不读书的人不见得没有修养,读书的人不见得就有气质。


我接触过一些气自华的人,未必是因为腹有诗书。

他们的气质可能来自基因遗传、性格特质、童年习得、人生阅历。

也许基因与性格中有祖宗的读书修行,无法考证。决定一个人气质的,可能是几代人的沉淀,所以,才有“三代出一个贵族”的说法。


我也见过读了很多书的人,待人接物并不知书达理,狭隘、猥琐、粗鲁,似乎并没有被他们读的书所改变。


而且,改变气质也不一定要靠读书,艺术审美、热爱生活、体育运动,都有作用。

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也未必。


电影明星不读书,颜值摆在那,一出场就有粉丝尖叫,不会觉得面目可憎。三天不洗脸或许面目可憎,读书又不是抹化妆品,读书和颜值如果真有正相关的关系,书的价格一定会高于化妆品。


至于不读书就语言无味,这个判断也过于武断,我既见过胸无点墨的人,口吐莲花;也见过学富五车的人,语言乏味。这可能与表达能力有关,也可能前者虽然读书不多,但会利用有限的知识储备,读了一,就能举一反三,后者虽然读书多,但把书读死了,读了一百,也只能说出百分之一。


劝人读书的名人名言很多未必正确


健谈“趣读”系列第一篇——为什么读书,你有更好的答案吗?

古人劝子弟读书,说书中有颜如玉、有黄金屋。这种规劝过于功利。


古代科举,靠读书考试就能当官,学而优则仕。现代虽然也有考公务员,但读书只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之一,主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运用能力。


有些人虽然学富五车,但并非才高八斗,因为不会用,有知识,没文化,决定一个人能力的不是读书量,而是知识转化量,不在于写八股文,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书中没有颜如玉,除非是言情小说。而且目前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还不能让你打开书本就看到一个美女亭亭玉立的坐在那儿。未来的技术突破有可能。


书中也没有黄金屋。固然读书有可能让人获得知识,改变思维,形成超越他人的观念,观念能够让人致富。但是,从读书到致富之间的距离,和唐僧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的距离是一样的。如果有本书告诉你,读完就能迅速致富。赶快把这本书当废品卖,这样你至少能回收几毛钱。因为,财产是稀缺资源,如果真有一种致富方法被广而告之,大家都来,谁都不会致富。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现在看来:足以怡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未必对。新冠疫情,我们在家幽居的时候,王者荣耀日进斗金,爱奇艺会员数量猛增,培根当年没玩过电子游戏、没看过电影,不知道独处的时候,怡情的方式很多,很多人不觉得读书是怡情最好的方式。中国人人均读书数量相对世界发达国家很少,但,我们手机微信的阅读量不少。


足以傅彩,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也未必对,读书越多的人越知道自己不知道得多,所谓知不知。一般不愿意高谈阔论。一场酒宴中,最高谈阔论的往往不是读书最多的,而是地位最高的或者请客做东的。


足以长才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更不对。判事更多靠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思考能力与决断能力,读书多了的人有时候反而缺乏决断,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说明思考与决断本来就是两种能力。而且,读书并不能提供判断时事的足够信息。


至于处世,书呆子说的就是读书人的处世,读书多了,束缚也多,待人处世的时候,反应就会慢半拍。脑海中有一本书告诉自己此刻要夸赞领导,但另一本书又告诉自己这样太肉麻。一犹豫,错过了最佳的鼓掌叫好的时机。即使,再夸出来,味道已经变了。不读书的,倒更容易百无禁忌,天然去雕饰,处世的效果要好得多,错了也不怕,天真烂漫。我见过很多女演员就以不读书不懂事为武器,战无不胜。


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三种学习方式


培根还说过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我倒觉得会用知识是力量。知识是水,静水深潭,不动,势能无法转为动能,是没有力量的。


即使知识就是力量,但,读书也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甚至对有些人来说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人的大脑生而不同,习惯运用的感官系统不同,有人靠眼睛洞察世界,有人靠耳朵聆听世界,有人用触觉感受世界。因此,人的学习类型也有差异,分为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和触觉学习型。


视觉学习型适合阅读,对看过的事物记忆深刻,对别人说的话容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种人适合通过读书来学习。


听觉学习型,容易记忆并复述别人的说话,擅长学习方言,口头表达能力强,和人聊天就能吸收知识。前面我们说过有人不读书,也不会语言无味,就是这种人,我接触过的很多演艺界的人都是这样,说话就是这么幽默生动,还不乏精辟。


触觉学习型,生命力强健,具有创造性,喜欢与别人近距离接触、身体语言较多,喜欢活动,在活动中就能学习。往往就是小学、幼儿园里的淘气包,这种人如果不被教育体制扼杀,其实是最擅长学习的人,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就能直接获取知识。


经济学有一个观点叫“干中学”,我深有体会,很多事不用学,上去就干,干着就会了。过去的十二年,离开管理岗位,写字为生以后。写过话剧、小品、快板、歌词、政策报告、产业规划,每一个任务都是突如其来,没干过,也没看过任何一本指导书,只能干中学,也都公演了、传唱了,作为政策颁布实施了。如果先去读书,了解了体系、规则与标准,可能反而不敢做了,无知者无畏。


这就不难理解,有些人从不看书,靠着在社会和人聊,像海绵一样,博闻强记,也很渊博,是听觉学习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广东的创业家,没读过书,也从没有做过家电,从香港买过来一个家电,拆开来,鼓弄几下,就能改装,就能建厂生产,原来是触觉学习型的人。


有知识与用知识


所以,我接触过的明星、企业家,官员,很多人不怎样读书,也很有知识,很擅长运用知识。原来,他们不是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而且,对于这些从事实务工作的人而言,知识不在多,在存乎一心,运用之妙


有些更智慧的人甚至都不获取知识,直接用有知识的人就好了。


孟尝君门客三千,就是用三千个知识分子,包括鸡鸣狗盗之徒这种另类知识分子。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确实不用读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我能用他们,所以我取得天下,集天下之智,则无不可御。让别人去读书好了。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读书?!

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为乐趣读书


我会说读书固然用处没这么大,但,乐趣不少。


你会认为我是叫嚣不读书的人吗?恰恰相反,我是喜欢读书的,虽然读得不多。我确实以为读书有用且有趣。


一个爱读书的人往往不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你爱吃海鲜,你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吃海鲜吗?


人和书是有缘分的。如果一个人问这个问题,说明和书还没有结缘。


我认为:

爬山,因为山在那儿。读书,因为书在那儿。

读书最好是一种自然而然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对我是一种自然而然,或者习惯自然。


我记不清是什么时间开始读书了。那时我还小,不记事。所以,我也不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我猜应该是一本小人书,或者是《岳飞传》、或者是《说唐》,或者是《杨家将》等等。或许是因为遗传,我父亲就爱读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熏陶。对于三岁的孩子,做父母的不用教,他自然会去模仿,做父母的不爱读书,孩子喜欢书的难度就大得多。


三岁时,我就会听广播书场,刘兰芳说书,相当于现在的听喜马拉雅,一边听岳飞传,一边就会看父母给买的小人书。小人书相当于现代的电视剧或电影,是一种娱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那是考试的时候。如果一开始读书,就以辛苦为前提,多半不会形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记忆中,爸妈不忙家务的时候就都看书。在我的思维中,闲下来的时间看书,是最普遍正常的生活状态。不需要说服自己调动心智去读书。所以,与其逼孩子读书,不如自己多读书。


大概认字多一点,吃字的速度越来越快,小人书上的字少,不够吃,就开始看没有图的成人书。当年儿童读物少,大体都是从四大名著开始的。上小学以前就开始看《西游记》、《水浒》,小学以后看《三国》,《红楼梦》被家长限制等到了初中。最初读的时候,一小半的字都不认识,也懒得不查字典,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读着,读着就能大概猜到意思,还是“干中学”。但也落下病根,现在有些字,我还是读一半的偏旁部首,因为小时候就是这么蒙着读的。


清风不识字,所以乱翻书


我觉得读什么书都没有关系。越是不知道,越是要乱翻。没有尝过面条、米饭、包子,你很难说自己喜欢吃包子。


我上小学以前,主要看三侠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改革开放的大门也带来更多的阅读可能,小学以后,港台武侠小说、日本侦探小说,梁羽生、金庸、森村诚一、后来还有来自西方的名字:马克・吐温、儒勒·凡尔纳。


八十年代,文学繁荣,记得每本杂志、每张报纸都有小说连载,所以,早期主要是看小说,还有二三十年代一批作家的散文,鲁迅、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小说和散文的好处,是确实可以获得一种纯乐趣。“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小时候,确实忘了吃饭的点,要等到妈妈叫。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说: "开卷有益, 朕不以为劳也。” 我以为有了乐趣,才会有读书的习惯与后面的读书方法。


读书的习惯


有了习惯,黄山谷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便又对了。因为,不是别人觉得你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关照。


在社会上忙忙碌碌,辛苦奔波,哪有时间读书?但真的形成习惯了,一段时间不读书,就真觉得心灵干涸,于是,有意识甚至无意识的会挤一点时间,拿出一本书来给心灵一点滋养,这种就是真的对读书有乐趣,有习惯。


年轻的时候,没高铁,火车票难买。回家乡的时候没座位,盘腿坐在车厢过道上,一本厚书,0.25平方米,可以一夜坐到家。人在书里,周围的汗臭、孩子的哭声不见了。不是独处幽居的时候最适合看书,而是看书可以让你抽离出环境,更好的独处,一路心情愉悦。当然,在火车上,我不会读教材。


所以,读书从有趣开始。


在下一篇,我们继续聊聊如何找到这种与书的有趣的缘分。




彭健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任大连市创业导师、中国-贝宁共和国合作委员会顾问、国家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促进中心特聘专家、大连中以英飞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

著有:《创业投资的逻辑》,201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2015年、知识出版社。

《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合著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蓝皮书、《中国电影产业2012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3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4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5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6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7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8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9年度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