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的北京城,凄风惨雨。无名氏《燕都日记》记载:“先是,连旬天气阴惨,日色无光。是日,大风、骤雨、冰雹、雷电交至。”当时身在北京的赵士锦回忆当日情景说:“阴雨蔽天,飞雪满城,惨杀之气,透人心脾。”在愁惨的天气中,历史送别了一个曾经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也送别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

在逼迫自己的嫔妃自缢并且砍伤女儿之后,崇祯帝带着宦官王承恩来到煤山(今景山)。十九日凌晨子时,三十五岁的崇祯帝自缢于景山的一棵槐树之上。崇祯帝的自杀殉国,为明朝灭亡画上了一个句号。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崇祯帝朱由检像

铲除阉党,初年政局

崇祯帝的壮烈殉国,让人们普遍抱有同情。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这样一位悲剧性人物的一生,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军山西时发布的讨伐檄文中,也只是这么写着:“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农民起义军的檄文将攻击的矛头指向朝廷的大臣们,而认为崇祯帝并不是很昏庸,只是受到臣下的蒙蔽而已。将“君非甚暗”的四字评语送给崇祯帝,还算公道。从他的勤政、节俭看,他是一位好皇帝。然而,勤于政事,为什么最终仍逃不过国破身亡的命运?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崇祯像

明朝灭亡的种子,应该说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埋下了。万历皇帝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后期的二十多年基本上不上朝,怠于政事,纵情声色,醉生梦死,又迷恋金银财宝,派太监四处搜刮民财。朝中则东林党与昆党、浙党的斗争愈演愈烈。

清朝人修《明史》,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万历像

之后,再经历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乱政,明朝灭亡的趋势更是不可挽回了。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也不可能挽回这种王朝衰败的趋势。

孟森先生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朱由检接手的是一个因权阉擅政而破败不堪的局面。天启年间,皇帝不理朝政,宦官魏忠贤大权独揽。为了防止魏忠贤的加害,朱由检在入宫之初,甚至都不敢吃宫中的食物。不过,他很快地进入了皇帝的角色,不动声色地谋划铲除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两个月后,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攻击魏忠贤有十大罪状,朱由检立即开始行动,召见了魏忠贤,命太监当众宣读魏忠贤的罪状,并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最终魏忠贤在旅舍里投缳自尽。这一过程,正如后来御史吴玉在给崇祯帝解释自己奏疏中“时局”两字的含义时说:“当初是魏忠贤的局面,而今是皇上的局面!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魏忠贤像

清除魏忠贤,证明朱由检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但是,事实证明,他即将面临的时局远比单纯地除掉一个宦官魏忠贤更复杂。作为一国之君,除了警惕和勤政以外,更应该有识人之明,以及用人不疑的从容。崇祯帝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但是过于多疑,而且越到晚年疑心越重,流于苛刻,却又果于杀戮,比如说杀袁崇焕,杀杨鹤,最后使崇祯年间真正敢于担当的大臣越来越少了。做皇帝的不能给群臣以宽容的政治环境,群臣则虚与委蛇,应付了事,从而造成了上下推诿的局面。这样的局面,跟崇祯帝的性格是有一定关系的。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崇祯手迹

然而,崇祯皇帝所面临的,却是一个举步维艰的时局。种种迹象看来,明朝衰亡的趋势难以扭转。年轻的皇帝不仅要面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还有各地持续的饥荒、以流民和叛卒为主体的“盗匪”,以及满洲在东北对明朝的压力。

杀袁崇焕,自毁长城

为应对辽东形势,崇祯帝重新起用著名的将领袁崇焕。宁远一战后,袁崇焕成了辽东最著名的将领。但是,随后因魏忠贤阉党的排挤,袁崇焕辞官回乡。魏忠贤被除后,廷臣纷纷请求重新起用袁崇焕。崇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从广西抵达京城,年轻的崇祯皇帝在谨身殿后云台门的平台召见了他,并赐给他尚方宝剑。袁崇焕向皇帝承诺,五年内平定辽东,收复全辽。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袁崇焕像

然而,还没等五年平辽的计划实现,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军队十万绕开袁崇焕驻守的锦州、宁远防区,从蓟门南下,进逼京师。袁崇焕闻讯后心急如焚,紧急回援,率军直趋京城。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的大军到达京师广渠门外。然而,在皇帝及京师民众看来,驻守辽东的袁崇焕未能将满洲军队挡在关外,本就是一种失职,而率军直趋京师的行为,看着反而像是清军的先头部队!一时间,谣言四起,而后金的皇太极趁机施反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订有密约,故意引满洲军队入关。十二月初一,当京城逐渐回归平静时,崇祯皇帝在平台再次召见袁崇焕,将其逮捕下狱。次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对比三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面晤、赐尚方宝剑,真是天壤之别。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袁崇焕塑像

袁崇焕之死充分反映了崇祯帝多疑的性格。从威权极重的督师沦为阶下囚,再被残忍地凌迟处死,袁崇焕之死固然有他自身的问题,但是,崇祯帝猜忌多疑的性格是袁崇焕冤案的重要原因之一。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更趋糜烂,无人可以收拾,杀袁崇焕,无异于自毁长城。

《明史》:“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袁崇焕像

多疑躁刻,屠戮大臣

朱由检用人之失误,集中体现在内阁大学士的任用上。在他统治时期,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人。其中,任期最长的两位内阁大学士,分别是温体仁和周延儒。恰恰是这两人,后来都名列《明史》的《奸臣传》,其人品可见一斑。温体仁是一个十足的玩弄权术的政客,而周延儒只是会迎合皇帝意旨而已,最终被崇祯帝勒令自尽。

《明史》:温体仁“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周延儒“庸驽无材略,且性贪”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温体仁像

用人多疑,则是崇祯帝的另一种性情。崇祯皇帝多疑而躁刻,又果于屠戮大臣。有人做过统计,崇祯一朝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处死两人,刑部尚书处死一人,下狱五人,兵部尚书处死两人,总督处死七人,巡抚处死十一人。即便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的军队随时可能渡过黄河进取山西、京师之时,崇祯帝仍不忘记要处决大臣,谕刑部、都察院、锦衣卫:“罪督范志完、赵光抃、薛敏忠失误封疆,著即会官处决!”然而,对于时局而言,诛杀大臣已是于事无补了。

孟森先生感叹说:“岂复有敬大臣之意!”

晚明大儒刘宗周曾在奏疏中批评崇祯帝说:“陛下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赵光抃像

崇祯帝不信任文臣,反而一改即位初对宦官的防范态度,开始信用宦官。崇祯四年(1631年),朱由检在文华殿召见廷臣,谈及宦官的问题,他理直气壮地说:“诸臣若实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辈!”换言之,重用宦官,只是为防止廷臣怠惰。然而,宦官又能给朱由检带来什么呢?

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在宣府镇监军的宦官杜勋,出城三十里向李自成投降;在北京城,带头投降的则是太监曹化淳。

宋起凤感叹地说:“教养十有余年,卒不得收一人之用,殊可叹也!”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李自成军队

举棋不定,两线作战

最终直接导致明王朝崩溃的,是军事上的失策。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县灾民王二联络数百人,以墨涂面,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农民起义与东北的后金政权,内外夹击,最终使明王朝崩溃。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影视剧灾民王二

在抵抗后金上,错误地杀害袁崇焕,使崇祯帝失去了一名在东北能与后金抗衡的名将。在镇压农民起义上,崇祯帝却又频繁易将,使农民起义军不断地获得喘息之机。从杨鹤到曹文诏、陈奇瑜、洪承畴、熊文灿、杨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总指挥频繁更易。一旦京城面临后金的攻击,在河南、陕西一带镇压农民起义的将领和军队往往会被调往东北前线。崇祯九年(1636年),因清兵入关,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并且在前线镇压农民军的卢象昇被迫赴京勤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总督山、陕、川、湖、河南五省军务的洪承畴也因清兵入关被征入守京城。在两条战线上,崇祯帝举棋不定,来回折腾,使明朝政府在两条战线上都越来越被动。结果,东北战事不能缓和,明朝也就腾不出手来全力对付农民军。两线作战的后果,是剿饷、练饷的不断征发,这又恶化了原本就处于饥荒中的农民的生活状况。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响应农民起义军,最终汇成一股不可遏止的洪流,掀翻了朱由检的末代统治。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明崇祯刻本《剿贼图记》

大明灭亡,崇祯殉国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三日,李自成占领京师北面的昌平,北京城的屏障全失。十七日,农民军抵达北京城下,“四面如黄云蔽野”,水泄不通,北京完全成了孤城。驻扎城外由李国桢指挥的京师三大营,皆老弱残兵,根本不是农民军的对手,而三大营的火炮被农民军缴获后,反而成了大顺农民军攻城的利器。登城防守的明朝士兵,每隔十个城垛才一个兵员,而且老幼间杂。至此,北京城已不堪一击了!三月十八日夜,大顺军对北京城发起强攻。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迎接义军入城。次日,大顺农民军完全占领北京,从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进入北京内城,“军容甚肃”。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自德胜门入城。驿卒出身的李自成,成为明王朝的掘墓人!两天以后,农民军才在煤山搜得崇祯帝的遗体。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崇祯殉国情景

据说,人们在崇祯帝的衣襟上见到他写下的遗言,上面写道:“朕自登极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至死之时,他将失败的命运完全归怨于文臣们。

结语

十余年的统治,事事独断,事事亲为,自信至极而成自负,渐流于刚愎自用而不自知,他自身也是要对明朝的灭亡负责任的!大臣们说,皇帝年轻气盛。例如,内阁大学士刘鸿训就曾对人说:“皇上毕竟是冲主。”无论自己承认与否,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的确是明朝皇帝朱由检为年轻付出的代价。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刘鸿训像

李自成农民军将崇祯帝的梓宫移置昌平,被当地人安葬。清军入关,摄政王多尔衮为收拢人心,以帝礼将其改葬于思陵,命臣民服丧三日,初谥为“端皇帝”,庙号“怀宗”。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著名史学家谈迁北游,于莽棘之中拜谒思陵。时陵户仅八人,祭田一顷而已。守陵太监感慨道:“崇祯家老奴不过如此!”然而,作为亡国之君,他还能要求什么呢?

崇祯帝:十七年的惨淡经营以及最终的殉国,只为年轻而付出的代价

崇祯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