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後,百萬雄兵退居草原,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打回北京?

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推翻了元朝統治。元順帝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以及一幫大臣,逃回了草原。雖然元朝滅亡,但是退回草原的北元尚有百萬雄兵。那麼,為何他們不趁“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呢?其中原因是他們有苦說不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

元朝滅亡後,百萬雄兵退居草原,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打回北京?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在元順帝逃回草原後北元的軍事實力:“不下百萬之眾,裝備尚稱精良,又有擴廓帖木兒等名將”。正是鑑於此,明太祖朱元璋對北元的威脅憂心忡忡,為此他不惜代價對北元發動了八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對北元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元朝滅亡後,百萬雄兵退居草原,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打回北京?

特別是是在公元1388年爆發的“捕魚兒海之役”,堪稱元朝版的靖康之恥,北元主力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除殘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外,明軍俘獲了他的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120餘人,大臣3000餘人,士兵7萬人。隨後,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及其子天保奴在逃亡途中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所殺。

捕魚兒海戰役是北元貴族遭到的最大的失敗,不僅北元損失了十幾萬軍隊,而且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就開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威脅。

元朝滅亡後,百萬雄兵退居草原,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打回北京?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打了四年,雙方几十萬大軍打得天昏地暗,難解難分。此時明朝內訌,按理說是北元南下打回北京的大好時機,但是北元卻按兵不動,難道他們腦袋秀逗了嗎?

元朝滅亡後,百萬雄兵退居草原,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打回北京?

顯然不是,不是北元不想,而是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正如上文所說的在明太祖朱元璋八次伐元之後,北元內部已經分崩離析,無力組織兵力,趁機南下打回北京,重新奪回天下。

靖難之役的結局是老謀深算的朱棣攻入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成了失蹤兒童,朱棣登基成了永樂皇帝。北元錯過了奪回天下的最好時機,隨後北元出現了幾個強人,統一了各部,逐漸形成了瓦剌和韃靼兩股勢力。雖然明成祖朱棣和正德皇帝都御駕親征瓦剌和韃靼,沉重打擊了他們,但始終沒有將其徹底消滅,最後還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明朝國力由盛轉衰,一蹶不振,從此走向了末路!

元朝滅亡後,百萬雄兵退居草原,為何不趁“靖難之役”打回北京?

可以說北元一直都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恰巧在明朝爆發“靖難之役”內訌時,北元自己也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無力南下,否則明朝很有可能就玩完了。各位,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